《神祕的甲骨文,一字千金》------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

甲骨文,又稱“契文”或“甲骨卜辭”,是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120年前的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病了,有個大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其中有一味叫“龍骨”的藥材。王懿榮派人到藥店買回沒被搗碎的“龍骨”,意外發現上面刻有許多奇異的紋路。作為金石學家的王懿榮敏感的意識到,這些所謂的“龍骨”就是年代久遠的獸骨,上面的刻紋符號可能就是古人類的文字。於是,他便開始高價大量收購帶字的獸骨和龜甲,甚至不惜為此耗盡家財。

同時,王懿榮對照典籍文獻,潛心研究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文字,並推斷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產物。他離世後,其收藏的千餘片甲骨由好友劉鶚收購。1903年,劉鶚將王懿榮連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選拓1058片,編寫成《鐵雲藏龜》一書,這是中國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專著。後來,更多的學者對這些帶有字符的甲骨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辨識出甲骨上的許多文字,還通過這些文字考證了史書中關於殷商時代的記載。這些被發現的甲骨文,將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現在分佈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計在13萬到16萬片之間,記錄了單字4300多個。從已識別的甲骨文文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記錄了殷商時期祭祀祖先、農作物豐歉、天時氣象變化、戰爭勝負,乃至生育、疾病等社會和生活內容。

從1899年到現在,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將甲骨文的研究接續傳承,並不斷獲得新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有大量的甲骨文未能破譯。目前編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有4300多個,但取得學者們共識的已經破譯的文字僅1300多個,大多數甲骨文字還不認識,只能放在字典的附錄中存疑待考。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發佈的一篇“懸賞公告”稱: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單字獎勵10萬元;對原釋讀存有爭議的甲骨文做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單字獎勵5萬元。神秘的甲骨文,可謂是“一字千金”。

2017年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中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2019年10月18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地河南安陽召開。此次活動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承辦,國內外甲骨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愛好者200多人出席了活動。

《神秘的甲骨文,一字千金》------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

《神秘的甲骨文,一字千金》------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