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社群運營者最怕的就是“群死了”,他們在建群之處可能會投入或多或少的資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群總無可避免地陷入無盡的沉默。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社群死亡”這種現象呢?又有什麼辦法避免呢?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社群的幾種發展方式

  • 群人數逐漸增加(200-300人左右),活躍度上升(發展期)
  • 群人數進一步增加(500人),群活躍不升反降(飽和期)
  • 群人數維持不變,活躍度穩定(穩定期)
  • 群人數不變,無活躍群死亡(乾涸期)群人數斷崖式下跌,群死亡(衰亡期)

常見的群死法

在談群是怎麼活著之前,先拿死法開刀有個更深刻的印象。因為死的群總是比活的群多,更能引起諸位的共鳴。

1. 人群目標利益不一致

這種死法比較有趣,常常有隱性和顯性兩種特徵。

隱性的例子為,在某次拉新活動中,活動宣稱“動動手指賺大錢”,早期拉新紅利還在大家還樂於參加活動,但後期返現力度減小,這群“羊毛黨”的目標是“簡單賺”,而群價值的輸出為“簡單難賺”。最終結果是活動沒人參加,無人發言,退群人數增多,群死亡。

現在反思當時的群流失,若能即時以新的價值輸出鎖住人群而不是一味的用簡單的金錢綁定,興許效果會更好。

2. 管理不力,廣告充斥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3. 沒有價值輸出

這裡的價值定義較廣,可以是新的學習點,利益,甚至是最簡單的社交愉悅。

典型的例子是老鄉群,起初大家還熱衷於認老鄉,交新朋友。群裡也不時會分享一些租房,找工作等心得。但時間久了,由於不同人行業不同,沒有什麼交集。慢慢發言的人少了,偶爾還來一兩個廣告,徹底奠定了群死亡。

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價值乾涸,大家的共同話題沒了,各自忙自己的生活了,也沒什麼關係綁定,群自然就活不起來了。

想想你們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家族群,儘管也是沒什麼價值輸出,盡是養生小貼士,但你們的關係可在血脈裡流淌著,想退群不說話,也要給大爺一個面子掂量掂量。

4. 可替代性高,沒有獨特點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為什麼有些群還活著?

活著的群有以下特性: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持續價值輸出、能在群裡感受到自我、有社群門檻以及有社群規則。

1. 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

一個寶媽群的例子解釋這個要素:在死群中我提到了那個利益最終不統一的拉新群,而同時另一邊有同事專門以知識為賣點去拉人。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以知識為賣點的寶媽群,每日平均有80多條信息,成單率也特別高。我們的管理手段是每日發送專業的育兒知識,同時運營小號主動發起那些常見的育兒困惑。

在形成習慣後,這個群的價值就變成了育兒答疑,信息分享。但最讓人暖心的是,媽媽們育兒途中的煩惱也能夠有人傾聽。

這個活群和直接和金錢綁定的群相比,目標利益不在一個檔次上——育兒困惑,知識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是無限的,學不完的。

但金錢呢?很容易就散發殆盡。所以在建群的最開始,定好較為“高尚”且明確的目標,興許能幫助社群走的更遠。

即便最終大家都是要恰飯,知識也是也可以轉成金錢的呀。

2. 持續價值輸出

歌迷群、寶媽群這類群很容易就做到持續價值輸出。

因為球歌迷群中,大家關注的是歌手信息動態,演唱會信息還有各類相關新聞。

當歌手有新專輯和新的巡迴演唱會時,大家可以在群內求票轉票,拼車拼房以及 本地的交通住宿攻略等等。這個時候認真定位後能發現,這時候群的價值輸出應該變為煩惱交流,群友群策群力。

具體措施為:要打開群友對群的認識,“原來我的煩惱在這裡有人在乎有人幫忙”。


3. 能在群裡感受到自我

除了保證每個人的聲音都被傾聽和尊重外(主動發聲),還應該提供更多的發聲機會。

比如在歌迷群中,有的人是公司企業會計的,有的人是醫生護士的。不是所有的話題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因此作為管理者,提供多樣的話題,熱點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也是幫助大家感受自我的重要方法。有趣的是,單身和找對象的話題,似乎每個人都很感興趣。要麼就是想秀的,要麼就是想展示自己價值找對象的。

4. 有社群門檻和社群規則

門檻很重要,因為這是保證了人群的畫像一致,你很難將喜歡驚雷的老鐵和楊坤的粉絲撮合一塊然後還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聊天。

這裡的門檻不一定是什麼交多少錢才能進群,說到底門檻是大家利益價值觀一致的保障。同時社群規則其實也是對畫像一致性的維護。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總結

在這些小江湖裡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和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在李健歌迷群中在一次對話中大家表示不想退群是因為群裡有小波(一個唱李健的歌很像的普通用戶)。

這個現象就說明了,當你社群裡有一個平時生活裡難遇的高價值資源,即便這個群不再有人說話,你也不願意退群。因為將群留著的代價很小,但損失一個潛在高價值資源的代價卻很高。但不管怎麼運營一個社群,最重要的還是每個個體坦誠相待。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著,有些社群卻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