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於2019年4月29日在國內上映的《何以為家》,是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其實《何以為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迦百農》。

《迦百農》是《聖經》裡面的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成為廢墟。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意指影片裡所涉及到的那些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和不堪。

該部電影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在戛納放映期間獲得壓倒性的好評。影片還提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黎巴嫩12歲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和父母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區裡,父母沒有能力養育孩子,卻在一直生育。他只有12歲卻每天做著成人的工作來掙錢養家,甚至還騙醫生拿藥製毒。妹妹被父母賣給了商人,最終難產而死。最後逼於無奈,他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因為他的父母不斷生育孩子,卻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他想告訴那些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斷生孩子,因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情。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影片裡的主角叫贊恩,但影片的內容是根據他的實際經歷所改編的。本該在上學的年紀,卻被爸爸否決,認為不用讀書;妹妹還沒有到成年,就賣給了商人;家裡最小的弟弟,用鏈條鎖著,就連哭鬧,父母也不看一眼,這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家庭?父母飾演著怎樣的角色?孩子在他們眼裡又是什麼?作為父母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今天我就談談我的看法。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01,父母對於孩子首先是監護人,對孩子有監護的義務

在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對自己的5個孩子都沒有盡到監護的義務。贊恩是攢錢養家的工具,二女兒薩哈是賣給商人的掙錢工具,其餘的幾個孩子都是未來掙錢養家的孩子。甚至是在贊恩入獄之後,母親再次懷孕,她依然想生一個女兒,因為賣一個女兒的利潤更加高。

在他們眼裡,孩子都是可以換錢的工具,只要給他們一些吃的,其他的輪不到他們負責。孩子的生命安全、是否應該上學、該不該工作都不是他們所在意的事情,孩子能不能給家裡帶來收入,帶來錢財這才是最重要的。

很明顯,這對父母的做法是有違常理的。在我國,國家的法律規定父母對未成年人有監護義務,對自己的孩子有監督和保護生命健康安全的義務。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他們不具備獨自生存的能力,需要依靠父母,為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保護他們不受到侵害,需要父母教會他們更多的生存技能。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愛和關懷。

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白紙,他最終會成為怎樣的人,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作為,對孩子不聞不問,甚至是將孩子當成是掙錢的工具,那對他們來說是災難,會造成一生的傷害。

那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更好的履行監護職責呢?

①父母要明確自己對孩子的責任。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必須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儘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教育好。

②在生育孩子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你是否能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如果不能請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生育自己無法兼顧的孩子。

③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所以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非常重要。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02,父母給孩子的愛,與貧窮富貴沒多大關係,儀式感能將愛更好的表達出來

同樣是為人父母,同樣是生活在貧民區,黑人媽媽拉西爾雖然有私心的將贊恩帶回家,但她給到了兩個孩子最大的關愛。她將客人吃剩的蛋糕帶回家,是想給孩子慶祝生日。即使再窮,對孩子心靈上的富養一定不會落下。

反觀贊恩的父母,不記得贊恩的生日,連贊恩多少歲都不清楚。當法官問到他們知不知錯的時候,夫妻兩人開始了各種推脫,說自己貧窮,對孩子沒有辦法,自己沒有能力給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因為他也是這樣過來的,不能將所有的錯都歸結到父母身上。很典型的不負責任的父母,對孩子也沒有愛,更別說儀式感。

他們無知,覺得有錢才會有愛,沒錢就愛不起孩子。但我想說的是,對孩子心靈上的富養比物質上的富養更重要!而且愛和富貴貧窮與否沒多大的關係。

曾經有人說過:“儀式感的本質就是愛和珍視,獨一無二的愛,只給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你。”所以有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儀式感不是追求華而不實的形式,而是帶給孩子內心的富足和平靜,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家庭的儀式感不一定是要很多金錢堆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是平凡的小事,也能是具有儀式感的。比如孩子的生日,每天早上的早安吻,睡前故事等等,都是儀式感的表現。別看這些儀式感小小的,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①儀式感讓孩子感覺到被愛,為孩子提供了大大的安全感。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重視,感受到來自父母對他的特別的愛,讓孩子在無形中擁有了安全感。

②儀式感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回憶,讓孩子擁有走入不同人生階段的勇氣。每一次的生日會,每一次的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每一次的紀念日,都會有不同的形式來慶祝和表達,可以讓孩子擁有美好回憶的同時也讓孩子明白自己在成長,進入了不同的人生階段。

③儀式感是對孩子心靈上的富養。在具有儀式感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情商會比一般的孩子高,有自制的能力,知道做事情有始有終,有擔當。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給孩子提供最貴的環境,穿最貴的衣服,去哪裡旅行,而是注重對孩子的人格教養,重視孩子心靈上的富養,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美好的同時能感到自己被愛和被重視。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03,父母能給孩子提供安全和歸屬感,能讓孩子信任

在法庭上,贊恩的父母面對法官的詢問,不斷推脫自己的責任,一直以為是因為贊恩用刀扎傷了自己的女婿,說贊恩是混小子,犯渾幹傻事,他們成了贊恩的受氣包。卻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的行為,會讓孩子多沒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在孩子的心中根本不值得信任。

贊恩有這樣的父母,的確很悲哀。明知道女兒薩哈賣給房東兒子肯定沒有好日子過,但還是把她往火坑裡面推。其實贊恩也想逃離這樣不負責任的父母,但是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面對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面對社會的生存壓力,自己沒有生存的技能,根本無法在社會立足。

這樣低質量的親子關係寧願不要。那父母應該如何為孩子提供安全感、歸屬感,讓孩子完完全全的信任自己,建立一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呢?

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尊重,和平溝通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先生寫的《人類激勵理論》,裡面提到,人都是有被尊重需求的。家庭成員之間是相互尊重的關係,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孩子尊重父母的教導。彼此尊重讓家庭環境變得更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

父母能給到孩子足夠的重視,能從心底愛自己的孩子

父母在孩子生日或者一些假日裡面,可以為孩子一個準備一個生活或者紀念會,一來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難忘的節日回憶,二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父母重視的。當然重視還是不夠的,一定要將自己對孩子的愛說出來。

父母讓孩子可以依賴並且信任

家人之間是可以相互信任以來的,沒有謊言,沒有詆譭。成員和成員之間能彼此交心,父母將自己如何愛別人的方式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學會愛自己也愛別人。當然,家也是責任感開始的地方。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的依賴和信任的對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終身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如何,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請各位父母一定要計劃好養兒育女的目標,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在自己沒有做好為人父母準備,在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孩子的狀態下生育孩子,因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說出口的,愛他就用實際行動來表示。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不會再有下一個贊恩和薩哈的出現。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