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心理學人做了育兒號主,他的年終盤點

2019就快結束,回顧來頭條創作的日子,也不過200多天。一直處於比較佛繫心態,一個月發的文章數量也不過1-2篇,微頭條+圖文+問答一共也才100來條,但粉絲數卻達到了2.5萬。感謝頭條的支持也同樣感謝關注我的人。

在未入駐頭條時,我曾在一些親子、心理學平臺供稿,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在朋友圈看見今日頭條的招募計劃好奇前來。剛開始一段時間完全靠愛發電,沒有收入,所以文章質量也比較堪憂,寫了幾篇文章後就不了了之,甚至一度3個月沒有上線。

後來再次打開時,突然發現粉絲數從2百漲到了2千,很詫異。於是又試著重新回到頭條開始寫作。也許是頭條照顧新人,迴歸後沒幾天就獲得了一次青雲,此後連續四個月都會得一次。但很遺憾,因為我個人精力有限,以及懷抱的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心態使得我每個月的產量非常非常的低。

直到今天,我早就計劃好的專欄還是沒有開始,因為一些個人原因也鴿了兩個公眾號平臺的編輯,也許有人會嘲笑,原來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也會有拖延症。的確如此。

今天,不論是公眾號還是頭條號,育兒領域的寫手都已經非常多了,幾乎所有人都會把心理學掛到嘴邊,以此來使自己的觀點高大上,但是不得不說任然非常片面。一部分是因為一篇文章確實無法表達全面,另一部分則在於心理學流派實在是太多了。

這一點倒和經濟學有些相似,經濟學裡也是流派眾多,各有各自的理論和觀點,你能說誰是真理嗎?不能的。

當代的一些西方經濟學甚至包括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都偏離了現實生活,成為一種形而上,烏托邦式的研究理論。心理學中一些也是如此,一些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所得出的結果,甚至只是得到一個相關性,然而我們的一些作者卻將其視作了因果,甚至於忽略實驗條件強行將其做廣泛推廣。

比如說我們的原生家庭理論。這一點我曾在一家公眾號上發表過一些看法。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的題,如果不存在所謂的原生家庭之傷,那麼是否完美童年就一定能發展出一個完美成年?

再者包括一些育兒號的文章,沉迷於批判原生家庭,舉大量極端例子告訴家長要愛孩子。愛孩子這一點沒錯,可是試問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童年之後,是否孩子一定不會成為一個變態?

這些我們都無法掌控,無法完全用理論解釋清楚。即便當今的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一致認為人其實就是一臺機器,但他們也依然無法解釋什麼是意識,意識到底是怎麼來的,自由意識又到底存不存在。

心理學是科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但似乎人的世界,尤其是精神世界不怎麼科學。

同理,我們的教育,養育方式也是如此。當我們沉浸在原生家庭之傷時,我們就已經喪失了更大的俯瞰視角,缺失了對整個歷史背景的走向,更缺失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改變與轉型。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科,但人的存在卻是在異常複雜的環境之中,一個人不止有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只是共享環境中的一部分,他還有非共享環境,以及環境與他基因的交互作用,這都是使得他成為他的一系列因素。

今日頭條上關於育兒的號有很多,我當初取這個號名字時,刻意加上了心理二字,意在更多的成為一名心理領域的寫手,但因為兒童二字最終成為了一名育兒寫手,所以關於母嬰飲食等方面並非我的強項,我只能努力在心理學領域給大家科普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知識。

同時,在我有意無意中看了一些心理領域創作者或育兒創作者的微頭條時,發現許多最基本的錯誤,這也讓我更加堅信心理學科普還有很長很長的路可以走。

上面我說過了,心理學裡面有許多流派,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理論和觀點,也各自有實驗來佐證自己,所以無所謂對錯,因為都不是真理,而這也恰恰說明了一點,育兒方法也是如此,因為自始至終也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既然文章裡提到了原生家庭,那麼文章結尾時我也將其以此收尾。分享一句來自治療大師Heaton的話:“只有來訪者認為心理治療師確實無用的時候,他們才算開始康復”

同理,只有當我們發現父母確實無用的時候,我們才會成長。

順境使人發展,逆境使人成長,絕境使人開悟。

最後,由衷感謝頭條讓我與你們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