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波音737Max-8

埃航波音客機墜機事件,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上至國家元首,下到黎民百姓,大家可能在想,坐飛機安全嗎?飛機太複雜,從而導致風險增加了嗎?

下面從一個故事講起……

似曾相識:2009年法航空客A330空難

2009年5月31日晚,法航的空客A330從巴西里約熱內盧起飛,飛往巴黎。

飛行三小時後,在大西洋遭遇風暴,飛機空速傳感器結冰,開始傳送錯誤數據,自導駕駛系統斷開。

接下來,悲劇發生了……

副駕博寧猛拉操縱桿,力圖拉昇A330,導致失速警告。

博寧繼續操作,這時空速傳感器恢復工作,向機組人員傳遞準確數據,但飛行員沒在意。

博寧

繼續誤操作,3分鐘飛機下降1萬多米,等主駕羅伯特接過操縱桿時,為時已晚,3秒鐘後,飛機墜入大西洋。機上228名乘客與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飛機變的更不安全了嗎?請看下面的分析……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空客 A330

我寧願乘坐飛機,也不願開車

這裡有兩組數據能充分說明問題:

數據一:

在1962~1971這10年間,每100萬名乘客中有133人死於空難。

數據二:

在2002~2011這10年間,每100萬名乘客中有0.02人死於空難。

上面的數據顯示,乘坐飛機異常安全,請大家放一百個心!

為什麼飛機安全性提高得這麼快呢?

秘密就是自動駕駛技術!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里程碑事件……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自動駕駛技術的由來

里程碑事件一:

美國飛行員勞倫斯.佩斯里與他的父親,在1912年發明了一個小玩意兒,既陀螺儀。陀螺儀由兩個陀螺組成,安裝在飛機座椅下面,一個控制水平方向,另一個控制垂直方向。

有了這個新奇的玩意兒,1914年勞倫斯在法國巴黎航展上大出風頭。人們詫異地看著,勞倫斯爬出座艙,站在雙翼中間,而飛機自己平穩飛行!為此,他獲得大會最高獎項—5萬法郎!

里程碑事件二:

在美國軍方支持下,1940年佩里斯公司利用真空管放大陀螺信號。它能更敏捷感知飛行態勢,及時捕獲飛行速度與加速度等信息。加之工程師在飛機上安裝了氣壓計,氣動控制器,減震設備等,自動駕駛儀器逐步成熟起來。它與轟炸瞄準技術,為盟軍空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里程碑事件三:

1988年歐洲空客公司推出了A320噴氣式飛機。這是劃時代的產物,是真正意義上由計算機控制的商業飛機。另外,A320採用電傳操縱系統,取代之前機械控制系統。

自動駕駛的確帶來質的飛躍,不過,隱患也浮出水面……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自動駕駛帶來的飛行隱患—嚴重飛行事故

不是說,自動駕駛技術為飛行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嗎?

全球自動化專家拉嘉.帕拉休拉曼表示:

在墜機事故總數下降事實下面,掩蓋著“嚴重的新型事故”。

這裡說的“新型事故”指的是什麼?

當計算機出現故障,或者飛行中出現意外,飛行員需要採取手動操作。突然的轉換,飛行員通常會犯錯誤,而這些錯誤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2010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經過10年調研發現,有2/3的墜機事故與飛行員的失誤有關。

另外,英國頂尖工程學院—克蘭菲爾德大學的研究員馬修.帕波森進行一項縝密的實驗,對66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模擬飛機事故,需要手動操作降落全過程,實驗結果顯示:

如果飛行員在兩個月內訓練過手動降落科目,則考核結果非常好。其餘的表現糟糕,勉強達標。

這裡顯示,飛行員如果沒有堅持相對頻繁的訓練,手動飛行技能退化很快。

為什麼?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自動駕駛削弱飛行員心理認知與運動技能

01 “圖示”的概念:

在教育心理學中,一個人對所掌握的知識會形成一個“圖示”,也稱之為“心智模式”。

在飛行過程中,飛行員需要積極思考,準確操作設備。同時大腦準確計算、預測和評估。他需要時刻集中注意力,區分各種信號。

這種人機合一的境界,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辛苦訓練的結果。

02 自動化的負面影響

2012年,歐洲航天局對飛行員進行一次調查,95%的飛行員表示自動化會影響他們基本的手動飛行能力與認知技巧。自動化帶來了便利,飛行員過度依賴計算機,反而忘了怎麼飛行。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遲鈍,變得聰明呢?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大智者給我們指點迷津

飛行員對自動駕駛有依賴性,同樣高級會計對專業軟件也有依賴性。澳大利亞曾經對三個國際會計公司調查顯示,連續使用5年以上軟件,即便是高級會計,其學習能力下降也很快。

以此類推,高級程序員對IDE(集成開發環境)的依賴,股票分析師對財務軟件的依賴,都會造成能力下滑。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防止能力下滑,增進技能與知識呢?

回到五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智者伊拉斯莫(Erasmus, 1466~1536)曾提出絕妙想法。讓我們來探尋一番。

01 天性

伊拉斯莫認為,萬丈高樓平地起,兒童時代的知識乃是奠定學術殿堂的地基。

羅馬作家辛尼加

鼓勵我們:

年齡太早而不能學習,沒有這回事。同理,也沒有年齡太大而無法求學的理由。

另外,現代紐約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加里.馬庫斯表示:

我們對練習的偏好,都與遺傳有關。

但如果基因規定了或者限制了個人能力的上限,那麼人們只有通過訓練才能突破這些上限,實現人的潛能。

埃塞俄比亞客機空難:自動化帶來便利還是毀滅?人類怎樣變聰明?

02 訓練

伊拉斯莫樂觀認為:

只要方法得宜,又注重練習,則任何成就皆有可能。若不常練習,則一曝十寒,功虧一簣。

大多數人都知道,熟練掌握某種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身實踐。

而真正的知識,特別是埋藏在記憶深處並通過技能體現出來的知識,是很難習得的,除非曠日持久地訓練。

訓練,使得知識內化,融入記憶深處,刻畫在肌肉記憶中。

這是真正的自動化,擴充大腦容量,使人在下意識中熟練完成任務。

正如伊拉斯莫說的,

只有長期浸浴,變成習慣,才是學習水到渠成之時。

歡迎關注: ,青雲計劃獲獎者,優秀教育領域創作者。

(1)三娃奶爸,勤奮父親,育兒達人。

(2)教育技術極客,《說文解字》視頻被騰訊收錄為精品內容。

(3)教育領導力碩士,海外名校畢業,全A拿下。

如果您有何高見,請留言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