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里的"蒙娜丽莎"

一九五八年的一天,一位台北故宫职员,在馆藏的一幅山水画右下方树丛间,发现了伪装在树叶之下的"范宽"二字。他当即向院里报告,经过严密的鉴定,确定是范宽的作品,也是范宽唯一留存在世的作品-

《溪山行旅图》

如果没有这出戏剧性的发现,这幅作品恐怕很难获得被称为台北故宫的"蒙娜丽莎"的价值。


台北故宫里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超过两米、宽也达一米的《溪山行旅图》,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
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雄峻高大的秦地山川,上部主山巍然,中有烟云锁其腰,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

陆游诗中也曾提及范宽笔下的大山:
"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

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公解作范宽山。"

画中两山之间一条飞瀑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林木蓊郁,庙宇隐现。近景大石突兀,亭阁俨然,溪流湍急。
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人物的渺小,彰显大山的雄浑巍峨,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

唐人说画山水是为了"使远者近"。
"远":形态上为高远、深远、平远,氛围上为幽远、阔远、迷远。
而近则是把广大空间变作室内的一张画,使之在眼前呈现。

山水画看似是对天、地、人的描绘,实则是以大自然来做背景,在阐释"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关于"有""无"的玄学。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是关于时空太古的远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出世与入世的境界。

范宽是一名 "隐者", 他讨厌官场,憧憬怡然自得的生活。他的画是他隐者思想的静水流深,是他对"天""地""人""道"的阐释。就像他大手笔画山画水,却用非常细致的方式处理僧侣行人,将自己的名字隐匿在树叶之中一样。


台北故宫里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人物局部


台北故宫里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签名局部


对于隐者的愿望,我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许是最好的描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生活在尘世的我们,隐者的这份愿望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如若能在画中获得难得的片刻宁静,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朝书夕画,恬淡人生。

欢迎关注,和合一一起享受静美的书画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