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提徹底化解互金風險 監管科技助力實現

2月21日,央行召開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2020年六大重點工作。其中之一提出“多措並舉,徹底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建立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這也是央行首提“徹底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央行首提徹底化解互金風險 監管科技助力實現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於2016年國務院提出,具體實施工作由屬地組織落實。目前互金風險絕大多數出現在地方金融層面上,如網貸平臺、地方金融交易場所以及各類打著科技旗號的偽創新公司。地方防控互金風險,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監測預警、研判識別、清退處置。然而,由於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缺少監管資源(人力、技術、設施、職權、法律),再加上當前風險案件有隱蔽性、跨區域特徵,更添加了治理難度。因此地方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工作有“發現難、決策難、研判難、控制難、處置難”的特點。那如何突破瓶頸,提高防控能力徹底化解互金風險?監管科技可以助力實現。

什麼是監管科技?通常認為是使用新技術更加有效和高效地滿足監管與合規要求,國際上主要從金融機構角度看待。在我國政府重視監管科技的應用,將其和防控金融風險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代表性技術,用於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實現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以及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國內監管科技較為早期和廣泛的落地實踐,就在地方金融風險防範工作上。

首先是對風險的監測預警,事前防控工作。這也是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重點強調的內容。利用大數據的多源信息和相關性特徵,可以發現非法金融活動跡象,並進一步量化打標信息進行風險分類預警。具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30個省(區、市)、4個計劃單列市開發建設了大數據監測平臺,其中數量佔比較多的是“冒煙指數”大數據監測預警非法金融活動平臺,提供不同程度風險企業名單,顯示風險詳情、排查涉嫌非法廣告信息,收集情報線索,有效助力地方政府化解了一批風險隱患。

其次,除了事前環節可利用大數據進行監測預警外,對風險較高企業的研判識別,可使用大數據、知識圖譜等科技輔助經偵人員提升風險企業研判分析效率。互聯網非法集資犯罪具有涉眾廣、人數多、流水複雜的特點,一些涉案組織和人員分工協作,如果沒有全局通盤分析,很難第一時間識別涉案核心人員網絡和相關賬號,也就無法及時控制資產、防止跑路。金信網銀開發的大數據智能偵查工具“定海神針”,主要利用知識圖譜和大數據優勢,能夠對情報信息進行快速處理及清洗,從而對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及分析,並藉助豐富的技戰法模型,通過“人工”+“智能”結合方式,對涉案人員、資金賬戶等各個維度進行深度線索挖掘,有效識別核心犯罪人員與犯罪模式、鎖定犯罪證據、發現資金去向。

最後,在對風險處置過程中,技術更是可以輔助資金清退及資產處置工作清晰高速,穩中有序。可利用大數據對資金、資產進行分析,對投資者進行確權分析,鎖定資金最終流向,監控機構業務清零等關鍵環節,為地方金融風險的清退處置工作提供指引。


  • “地方金融監管”除非特別註明,本公眾號所載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