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墨人把詩詞作為書法創作的內容,其意境妙不可言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最值得驕傲的部分,凝聚了中華文化的語言美、文字美和韻律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名篇,不單膾炙人口、婦孺皆知,而且極富內涵,用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書法表現,更能體現弄墨人的情感志趣,從古至今每一個書法愛好者無一例外。】

一、【唐】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1、行書書法創作

我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採取行書的創作體裁,正文分為三列,縱式豎寫,規格尺寸為:100*50cm半熟宣紙,作品上下連貫,一氣呵成,從整體來看體現用筆較嫻熟、章法較合規、筆法較流暢、線條較厚重、墨色飽滿等特點。

行書作品:【唐】賀知章《詠柳》,作者:馮彬

弄墨人把詩詞作為書法創作的內容,其意境妙不可言

行書作品:【唐】賀知章《詠柳》,作者:馮彬

2、詩詞鑑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讚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徵。

這首詩就是通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二、【唐】韓愈《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1、行書書法創作

這首詩的創作我同樣也是採取行書的創作體裁,正文分為四列,縱式豎寫,規格尺寸為:90*50cm半熟宣紙,作品在佈局、結體、牽連都比較有特色,書寫時做到了一氣呵成,從整體來看體現用筆較嫻熟、章法較合規、筆法較流暢、線條較厚重、墨色飽滿等特點。

行書作品:【唐】韓愈《小雨》,作者:馮彬


弄墨人把詩詞作為書法創作的內容,其意境妙不可言

行書作品:【唐】韓愈《小雨》,作者:馮彬

2、詩詞鑑賞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讚,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三、【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1、行書書法創作

這首詩的創作我還是採取行書的創作體裁,正文分為七列,橫式豎寫,規格尺寸為:50*90cm半熟宣紙,作品在佈局、結體、牽連都比較有特色,書寫時做到了一氣呵成,從整體來看體現用筆較嫻熟、章法較合規、筆法較流暢等特點。

行書作品:【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作者:馮彬

弄墨人把詩詞作為書法創作的內容,其意境妙不可言

行書作品:【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作者:馮彬

2、詩詞鑑賞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於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

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