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导读:《山家清供》是南宋福建词人林洪写的一本菜谱,“山家清供者,乡居粗茶淡饭之谓也。”书中记载了大量以家蔬、野菜、花果等为食材的农家菜做法,菜肴取名往往文雅而富有灵气,如“碧溪羹”、“忘忧齑”、“拨霞供”、“山海兜”,因此也有人称这是一本隐士专供菜谱。山林之间的一抹炊烟,几道浮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把这种恬淡的意境,写进菜谱里,菜都做成了诗。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作者概况

“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这首打油诗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1年)的江淮福建一带颇为流行。诗中“可山认作孤山种”的可山,就是自号可山人的林洪。林洪是福建泉州人,少时颇有文采,喜欢山林生活,自称是北宋著名隐士林和靖的七世孙,虽然世人并不认可,但是并不妨碍他游历山水。建文二年林洪中了进士,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福建,前往江浙地区做官。在官场上他屡屡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之时,林洪不禁想起少年时泛游福建各地的见闻和经历,特别是山林间的农家菜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就有了这本《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山家清供共二卷,记录了100多种农家菜的做法。自问世800多年来,历代都有多种版本,经久不衰。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597年)抄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虞山顾氏《小石山房丛书》刻本等,把一本菜谱写成畅销书,这林洪也算是独一号人物。本文中引用的菜式,或清雅,或简朴,跟我一起去南宋的山林之间遨游吧。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食材简单,崇尚自然

《山家清供》广收博采,记载了1O4种农家菜的烹饪方法。其中素菜就有88种 ,以山野所产的天然 、无污染的米谷、果蔬为主 ,没有山珍海味,都是平常百姓家寻常之物。前场后院,随手可得。比如 :粳米、芹菜 、菘莱(白菜)、 生菜(莴苣叶)、苜蓿叶、笋、桔叶、韭菜 、蕨菜、苣荬菜 、蕈 (菇)、山桃、橄榄、莱菔(萝卜)、绿豆、扁豆等。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我国民间素有“食 ,不可无绿 ”的饮食观念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遗址中,就挖出了蔬菜种子。从河南安阳发掘的商代殷墟中,有大量用于占卜的甲骨刻辞,已认出的字中就有园、圃,其中园是栽培果树的场所,圃是栽培蔬菜的场所。北魏贾思勰于6世纪所著的《齐民要术》更是记载了多达31种蔬菜的栽培技术和贮藏加工等,蔬菜一直占据古人的饮食主流地位。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林洪崇尚自然,对素菜情有独钟,这和他追求和向往隐士生活不无关系。宋代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朝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定下了“不杀文人及上疏言事者”的统治方略。因此社会对隐士持一种开放态度,不见得一定是怀才不遇或者愤嫉俗才选择归隐山林,有时候,当一名隐士更是一种爱好,甚至以此结交朋友。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宋代归隐山林成了文人雅士的潮流。据张海鸥先生在《宋代隐隐居原囚初探》中检索统计,宋代光有文献记载的隐士就有近400人,而隐姓埋名的更是数不胜数。隐士们往往性情高雅,对素食的偏爱也不难理解了。

在《山家清供》,就有这么一道简单到极致的素菜:石子羹。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道菜的原料就是长满苔藓的小石头。说到苔藓,一直是中国诗人盎然诗情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它可以是深红的夕阳下一片老绿的衬景,苍凉古道上一段殷殷的别情;也可以是断垣残阶上一缕悲凄的思念,古屋茅葺上一迭厚重的时间。而在林洪这种吃货的眼里,就成了一道菜。

“溪流清处取小石子,或带藓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

畅想一下,山间雨后初晴,在潺潺流淌的小溪旁边,拾起几枚被溪水的清澈浸透的石子,不知谁惊起了林中栖息的白鹭,直上云霄。收集食材的过程就无比的清闲自在,这些石子会不会觉得被打扰了呢?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苔藓是一群体形细小的绿色植物,全世界约一万五千种。它们如此的不显眼,以至于常常被忽略。不过早在南朝时期,隐士就有煮(长满苔藓的)石为水的饮食习惯。庾肩吾有《东宫玉帐山铭》道:“隐士弹琴,仙人看博。岩留故鼎,灶聚新荆。煮石初烂,烧丹欲成……”当时的南朝离魏晋不远,人们对玄学清谈依然兴趣浓厚。而水生苔藓中的青苔,也是傣族人民的最爱。“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西双版纳的青苔附生于澜沧江浅滩石头上,在清澈的江水中缓缓摆动的青丝,宛如傣家少女那随风飘动的秀发。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傣家人青苔的做法很多,有清蒸、烤青苔、炸青苔、油煎各种手法,而林洪则更简单,直接用屋后的山泉煮,原汁原味,吃起来比螺肉还要鲜甜,还带着一些泉水的清冽之气。这倒是见仁见智了,希望有机会也试一试。

类似这样就地取材的菜肴在《山家清供》里很是寻常,还有一道“暗香粥”:“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用雪水煮粥,快熟时,放入院子里洒落的梅花,是不是觉得很简单呢?这也是南宋农家菜的精髓所在,食材随手可得,厨艺发挥的空间也更大了。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做法多样,不拘一格

《山家清供》在饮食种类多样,有粥、饭、 盤、併、面、馄饨、粉、羹、浆、菜、脯、茶、酒等,而在烹饪方法上有煎、煮、烹、炸、烤、蒸、涮、渍、腌、拌等,在这里我推荐全国的农家乐都买一本来参考学习。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饭列为全书之首。《山家清供》的饭,全部用稻米制成,光饭,就有育精饭、雕胡饭、金饭、玉井饭、蟠桃饭等,分别佐以旱莲草、雕胡米、黄菊花、山桃、莲子、藕。其中以青精饭的膳食最具特色,采用旱莲草捣汁,浸在白米中蒸熟,晒干后呈碧绿色储存,吃的时候用开水浸泡就行了。这种做法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不过要比方便面健康多了。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金饭,则是用山间小路旁的野菊花所制成,因其外观色呈金黄而命名。“今世有七十二种菊,正如《本草》所谓今无真牡丹,不可煎者。其法采紫茎黄色正菊英,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候粟饭少熟,投之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龄。”

粥:我国关于粥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宋代苏东坡曾在书帖写道: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山家清供》收有豆粥、梅粥、荼蘑粥、真君粥、暗香粥等,它们分别由赤小豆、梅花、茶叶、杏子、雪水等与白米共同煮制而成,素雅恬淡。我国民间有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说法,大雪纷飞的冬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时候在屋子里煨一壶瓦罐粥,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饼:《山家清供》中的饼食,有通神饼、真汤饼、松黄饼、胜肉饼、梅花汤饼等。

“姜薄切,葱细切,各以盐汤焯,和稀面,……,入浅油炸,能已寒。朱氏《论语注》云“姜,通神明”,故名之。”

这道饼是用姜片和细葱切沫,下入盐汤过水后,和入稀面,然后下入少许油炸至酥脆,做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葱油饼。姜葱都是辛辣之物,有御寒活血的功效,因此特别适合冬天食用。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饼不光能油炸,还有汤泡饼。翁瓜圃访凝远居士,话间,命仆作真汤饼来。翁讶曰:“天下安有假汤饼?”及见,乃沸汤泡油饼,人一杯耳。翁曰:“如此则汤泡饭,亦得名真泡饭乎?”居士曰:“稼樯作甘,苟无胜食气者,则真矣。”

翁瓜圃拜访凝远居士,凝远居士让下人上了一道“真汤饼”,翁瓜圃很纳闷,难道还有“假汤饼”吗?一看,原来是沸腾的汤泡着油饼。翁瓜圃笑道:用这个汤泡饭,是不是该叫真泡饭?凝远居士解释,什么叫“真”呢,田里蔬菜所做,没有肉荤,那么就叫做“真”。其实这也跟宋代居士崇尚素食不无关系,沾上了荤腥,就仿佛惹上了尘世间的俗气。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山家清供》虽然以素食为主,也能把山间畜牧做的清新脱俗。如山煮羊,便是一道清水煮羊肉的美食。“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捶真杏仁数枚,活火煮之,至骨亦縻烂。每惜此法不逢汉时,一关内候何足道哉!”把羊肉切成小块,放在砂锅里,除了常规的香葱和辣椒外,林洪还特别提到一个小秘诀,就是加几片杏仁里面,杏仁味甘,解燥,不仅增加了羊肉的鲜香,也有防上火的作用。这道羊肉火锅有多好吃呢?林洪感概到,放在汉代,凭这道菜就能封个关内侯!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吃完羊肉,正好喝杯茶解解膻气。《山家清供》提倡饭后饮茶,云:“饭后茶瓯味正深。”饮茶上,林洪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以汤点之,则反滞膈而损脾胃…… 今世不惟不择水 ,且入盐及茶果 ,殊失正味 ”他强调煎茶,品茶的本味,体现了重视自然、追求本真的饮食观念。泡茶的水则讲究“以活水火煎之”,《茶经》有“江水为上,山与井俱次之。”的说法。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的区别。用雪水煮茶,是宋代文人雅士的标配。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宋代《绿窗新话》,写在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日,素喜品茶的陶谷曾让侍妾扫雪烹茶。而大诗人苏轼也好这一口,他写下了一首名为《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的雪水茶诗,诗曰:

酥颜玉盏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研斗晴窗。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至于雪水烹茶到底什么味道,清代剧作家李渔在《煮雪》诗中详细的描述了自己煮雪烹茶的感觉:

比初虽减三分白,

过后应输一味鲜。

用雪水煮茶,彰显了文人清高的精神境界,不过这味道嘛,看来就一言难尽了。

花果入菜,守正出奇

我国食用花卉历史悠久 ,早在二千多年前屈原的 《离骚》 中就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宋代以前花卉很少列入食谱,多散见于本草类的医书中,而 《山家清供》中,除了寻常绿叶蔬菜以外,还选用了梅花 、桂花 、芙蓉 花、菊花 、莲花、松花粉、茶糜花 、牡丹花、棕榈花苞 、文官花等15种花卉入菜,开创了我国花卉入菜谱的先河。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宪圣喜清俭,不嗜杀,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丹片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又时收杨花,为鞋袜毡褥之用。侄恭僖,每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以杂之,其香又可知矣。”

这道牡丹生菜,还有个典故。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记载:1137年,宋高宗赵构巡幸南京后,经过丹徒新丰镇,给妻子宪宗皇后说带了两篮生菜。当时的生菜就是今天的莴苣,莴苣叶子经过简单处理,完全可以当生菜吃。皇后因为“不嗜杀”而忌讳“生菜”这个名字—吃它有杀“生”之嫌,所以“必采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目的是减轻负罪感。在今天看来,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吃法。而在林洪,更上升为符合“山家清供精神”,美其名曰“牡丹生菜”。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此外,书里还有以稀面油煎栀子花的“蘑卜煎 ”,以茶糜花煮粥的“茶糜粥 ”,以蜜蜡包封梅花苞的 “汤绽梅 ”;以松花粉和蜜作饼的“松黄饼 ”等等。书中还记载了18种山林野果 ,选用了山桃 、橄榄 、 李子 、荸荠 、橙 、胡桃仁 、栗子等 ,颇具特色的花果入馔 ,不仅增添了菜肴的色、香、味,更增加了农家菜的营养成分。

《山家清供》:闲谈南宋农家菜中的饮食文化

《山家清供》文字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短短文字展现出来的的色、香、形、味,以及饮食背后的文化典故,无不展示着作者林洪的热情和才气。从表面上看,它是一本饮食菜谱,实际上却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