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學能手常娟娟:初中歷史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的思考

常娟娟

常娟娟,長武縣昭仁中學一級歷史教師,陝西省教學能手,咸陽市教學能手,長武縣先進教師,多次參加咸陽市"名師大篷車"送教活動。

通過一段時間的網絡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一部分學生的網絡使用比我們老師更加精通和嫻熟。如何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一直以來,歷史課還是以教師的主講為主。為什麼學生喜歡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的過程、現象去理解歷史背後的本質?這是我們歷史老師難以突破的一個瓶頸。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知識面太窄

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和語文一樣包羅萬象,學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量,只靠課本上簡單地文字,無法理解其本質含義。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封建專制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這需要老師去講解,讓學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瞭解這一句話的含義。

2、學生對歷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於目前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重,中考壓力大。學生學習的重點放在語、數、英及理化科目上,對於歷史學習只侷限於課堂40分鐘,這就使得一節課老師只能填鴨式的講,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忽視了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識。

3、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不足

目前我們咸陽地區農村學校許多歷史老師都是非專業的,雖然這些老師的工作熱情較高,但由於專業知識的不足,課堂上只能引導學生簡單的記憶基本知識點,對於一些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繫講起來就顯得力不從心,課堂更是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和引導,致使學生認為歷史就是很簡單的背誦,而這一部分學生到了九年級,一遇到理解、發散思維性習題就束手無策,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我認為應該:

1、 轉變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本次網絡授課對教師的執教水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又是一次跨越式的提升。米峰工作室成員在陝西省學科帶頭人、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咸陽市名師米峰的帶領下,錄微課、提建議,群策群力,為一線教師提供了許多優質資源,為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歷史教師要善於挖掘網絡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使自己知識淵博,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利用視頻和圖像,讓歷史場景重現。用語言去感染學生,把歷史人物講得栩栩如生,把歷史故事講的活靈活現,讓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身臨其境,令學生如經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情感得到昇華,心靈得到震撼。

2、巧用影視作品 鮮活歷史課堂

當前歷史劇、宮廷穿越劇比較流行。歷史影視作品能為歷史教學開拓無限廣闊的天地,也為歷史教學帶來無限美妙的風光。恰當的選取影視作品服務於教學,來鮮活歷史課堂意義重大。如:我在講到新中國成立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播放《建國大業》,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共和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課後許多學生對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迫不及待的在網上翻查歷史資料,以便更加深入的瞭解那段歷史。恰當的截取影視作品,利用電影的影響力,提升青少年對歷史的興趣,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3、 依託本地資源,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陝西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磚漢瓦隨處可見,歷史遺蹟比比皆是。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的作用,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講到文成公主入藏,我會以文成公主入藏時曾休息的長武縣洪家鎮公主村穿插裡面。講到絲綢之路,我會以學生比較熟悉的長武縣亭口驛站及絲綢之路車轍遺址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4、關注學生 傾聽學生的心聲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不能一味的唱獨角戲,而要讓學生動起來,從講臺上走下來,關注後面的學生,關注學困生。關注課堂上打瞌睡,走神的學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勢,去提示他們。利用課間之餘和孩子談心交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用潤物細無聲的愛去感化他們,讓其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5、關注情感滲透 培養家國情懷

一場疫情就是一面照妖鏡。結合當前的抗疫先進事例和取得的顯著成效,及中國積極援助國際抗疫行動,教育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世界的和平和安寧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世界的共同願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最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德育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春暖花開的時節,開學在即,相聚課堂為時不遠,相信我們能更好的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研究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