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学能手常娟娟:初中历史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的思考

常娟娟

常娟娟,长武县昭仁中学一级历史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咸阳市教学能手,长武县先进教师,多次参加咸阳市"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网络使用比我们老师更加精通和娴熟。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似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历史课还是以教师的主讲为主。为什么学生喜欢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过程、现象去理解历史背后的本质?这是我们历史老师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知识面太窄

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和语文一样包罗万象,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只靠课本上简单地文字,无法理解其本质含义。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这需要老师去讲解,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2、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中考压力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数、英及理化科目上,对于历史学习只局限于课堂40分钟,这就使得一节课老师只能填鸭式的讲,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

3、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

目前我们咸阳地区农村学校许多历史老师都是非专业的,虽然这些老师的工作热情较高,但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课堂上只能引导学生简单的记忆基本知识点,对于一些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讲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课堂更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引导,致使学生认为历史就是很简单的背诵,而这一部分学生到了九年级,一遇到理解、发散思维性习题就束手无策,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我认为应该:

1、 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本次网络授课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次跨越式的提升。米峰工作室成员在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咸阳市名师米峰的带领下,录微课、提建议,群策群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优质资源,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网络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使自己知识渊博,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利用视频和图像,让历史场景重现。用语言去感染学生,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把历史故事讲的活灵活现,让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令学生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震撼。

2、巧用影视作品 鲜活历史课堂

当前历史剧、宫廷穿越剧比较流行。历史影视作品能为历史教学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也为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美妙的风光。恰当的选取影视作品服务于教学,来鲜活历史课堂意义重大。如:我在讲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播放《建国大业》,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共和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课后许多学生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迫不及待的在网上翻查历史资料,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那段历史。恰当的截取影视作品,利用电影的影响力,提升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 依托本地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砖汉瓦随处可见,历史遗迹比比皆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讲到文成公主入藏,我会以文成公主入藏时曾休息的长武县洪家镇公主村穿插里面。讲到丝绸之路,我会以学生比较熟悉的长武县亭口驿站及丝绸之路车辙遗址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4、关注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一味的唱独角戏,而要让学生动起来,从讲台上走下来,关注后面的学生,关注学困生。关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的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去提示他们。利用课间之余和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用润物细无声的爱去感化他们,让其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5、关注情感渗透 培养家国情怀

一场疫情就是一面照妖镜。结合当前的抗疫先进事例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及中国积极援助国际抗疫行动,教育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德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暖花开的时节,开学在即,相聚课堂为时不远,相信我们能更好的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