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怀化市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工作侧记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下——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市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工作侧记

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经历一场寒冬,春天的五溪大地迸发出新的活力。

沉寂的工地机器轰鸣,安静的车间热闹喧嚣,工人们又回到熟悉的岗位,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4月14日,通道双江镇力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一派繁忙景象。52岁的李约凤正与工友们飞针走线,经过制作、裁剪、缝制、熨烫、包装等工序,一件件精美的发热服装整齐地叠放在工作台上。李约凤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虽然这个春节过得有点‘长’,但现在手头有活干,心里也踏实了。”

科学防疫不松懈,稳岗就业正当时。为了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引导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如今,这些“小车间”在发挥着“大作用”,正开足马力、全力以赴赶制订单,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防疫复工两手抓,乡村又闻机器响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机器声“嗒嗒嗒”作响,各类零配件在指尖和生产带上“游走”,车间工人胡祖泥与30多名乡邻正埋头赶制一批变压器。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班推迟了几天,现在开工了,终于放心了。”胡祖泥一边熟练地清洗零配件,一边说道。胡祖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身患残疾,不能干重活。经人介绍来到怀化亚信电子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工作,现在每月有2500元稳定收入。“去年我在这里挣了3万块,脱贫有了指望,生活有了信心。”

“车间每天消毒两遍,实行分餐制,下班后班车接送错峰出行。”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正常有序复工,从2月8日起,企业对所有员工每天实行线上健康打卡,上报所有位置和健康情况,同时提前采购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的贫困户最不能闲,只有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才能保证贫困户的收入。”中方县工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米俊介绍,为积极指导复工企业“作战”,工业区安排联络员陆续进驻企业,一对一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帮扶企业做好防控工作,目前工业集中区企业已经全部复工复产。

在沅陵县太常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太安社区,缝纫机作业声不断从德云服饰扶贫车间传来, 40多名工人正在埋头赶制一批校服订单。

在一张工作台前,残疾人李西玉单脚站立,手里拿着布料娴熟地操作缝纫机。“感谢政府帮我找岗位,虽然身残也能有事做,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车间在2月中旬就实现了复工复产。”李西玉激动地说。

“幸好政府配备运输联络员,开展‘一对一’运输保畅服务,解决‘缺人少料‘急难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介绍,年初接到当地太常九校6000套校服订单,为赶在开学前交付,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车间在太安社区安置点新招39名员工,并为企业配备了联络员解决原料运输问题。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动扶贫车间有序复工复产,建立扶贫车间联络专班,加强服务协调,解决扶贫车间用工需求,为扶贫车间解决防疫物资。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招工用工、减免租金、提供“复工贷”等优惠政策,有序推动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截至4月14日,全市271个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工率与返岗率均为100%;全市共有就业扶贫项目3284个,复工率与员工到岗率均为100%。

扶贫车间开到村,顾家打工两不误

“你们看,利用仪器进行绕制,经过几道工序,磁环就做好了。”3月23日,在鹤城区黄金坳镇尽远村星美杰就业扶贫车间里,近百余名村民正参加上岗前的培训。

“村里留守妇女多,文化不高,也缺乏技术。”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何解决村里剩余贫困劳动力就业,一直是镇、村及驻村工作队的工作难点。在与怀化星美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后,公司决定在村里设立 “扶贫车间” 代加工电子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一方面增加了村民收入。”

“车间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简单易学,很快上手。”怀化星美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车间采取弹性工作管理方法,计时或计件发放工资等方式,吸纳村里的贫困劳动力、留守妇女、老人利用空闲时间到“扶贫车间”务工,为闲散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确保村民就业、务农、照顾老人孩子“三不误”。

既当“红娘”,又送“嫁妆”。黄金坳镇积极帮助公司选址、运输材料、招聘劳动力,协助公司对员工开展培训。该镇已有扶贫车间3家,辐射全镇14个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300余个,有效促进了全镇脱贫工作的开展,为贫困户和村民就近就业提供便利。

“可以增加点家用补贴,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忙些零碎农活,跟乡亲们一起工作有说有笑,好开心呢。”陈玉香一边说,一边埋头工作,脸上的笑容显得格外自信。

“走路来上班只有半个小时,早晚还可以照顾小孩很方便,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李春华乐呵呵地说,现在每天早上6半点起床,把家务事料理妥当,就出发到扶贫车间上班。这样的生活,让她与家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目前,全市271个扶贫车间共带动14985人就业。下一步,我市还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在农村设置“扶贫车间”,不断扩大车间规模,通过“以企业带动农户、以就业促脱贫”的方式助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拓宽致富门路。

住上好房子,挣到“红票子”

扶贫车间工作忙,美好生活有希望。在家门口成为“车间工人”,让搬迁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上楼住新房,下楼把活干,党的政策好,脱贫奔小康。”在芷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里桥安置区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罗小妹一边干活,一边用顺口溜夸赞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几年前,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小妹从碧涌镇汪碧山村搬入七里桥安置区,由于文化不高,又没有技术,罗小妹的生活天天围着灶台打转。通过政企合作,芷江引入怀化华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安置区建立“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很快罗小妹就进入“扶贫车间”工作。

为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芷江已在芷江镇五里牌村建成春知蓝笋业“扶贫车间”、岩桥镇火烧铺和翔鸭业“扶贫车间”等19个“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67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7人,新增贫困劳动力32人。疫情发生后,芷江在指导企业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目前,该县19个“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工资性”稳定脱贫。

靖州太阳坪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胡德全怎么也没有想到,已经54岁的他,还能有“班”上。在搬迁到安置点后,他与乡邻一起进入了甘太工业园的扶贫车间工作。“以前在老家几亩地刚够全家糊口。现在到工厂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和在老家比是天壤之别哟。”提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胡德全干劲十足。

靖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等结合起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通过与企业联姻,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让搬迁户能就业、不返贫。”该县易迁办负责人说。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我市瞄准“一户一就业”目标,按照“零就业家庭”清零的要求,督导各县市区在精准摸清搬迁对象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因地因人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计划》,重点实施了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就近就业消化一批、特岗开发兜底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吸纳奖补稳定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

大山深处,扶贫车间遍地开花,机器轰鸣声、村民欢笑声,不时传来。扶贫车间的建成,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更赋予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