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制度创新 “良种”播撒全国;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每日园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制度创新 “良种”播撒全国;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制度创新 “良种”播撒全国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紧紧围绕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平台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标国际先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有效推进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5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41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82项;27项厦门经验获得全国推广;5个厦门样板入选“最佳实践案例”,约占全国的12%。

  制度创新的“良种”向全国播撒,建设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改革办、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有关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5岁的厦门自贸片区,用实践践行了挂牌成立之初“做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的诺言。

  贡献厦门经验,82项举措全国首创

  眼下正是2020年首个季度纳税申报期,不少企业在这个征期可以享受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为了让更多纳税人便利办税,税务服务部门在厦门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新增咨询专岗,由业务骨干轮班值守,为纳税人快速、准确、高效提供涉税专业咨询辅导。

  近日,厦门易象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陈银明前来代开发票,在税务工作人员引导下体验了厦门税务掌上办税厅新推出的支付宝缴税功能。“支付宝上找到‘厦门税务掌上办税厅’小程序,就能缴纳税费、办理发票网上申领、代开发票,纳税也越来越方便了。”他说。

  纳税越来越方便,离不开背后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早在五年前,厦门即在全国率先推出“税控发票网上申领系统”,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或掌上申领、线下配送,一日内送达,成为自贸片区首个税收创新项目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厦门自贸委政策法规局洪晓东告诉记者,片区目前共有推行税控发票网上申领系统、手机领票便捷服务、税收服务自助双向电子取件模式、涉税电子文书网上送达服务、国地税协同开展重点税源直报、线上+线下刷脸实名办税模式、税案双查机制、手机微信端线上银税互动等8项举措被评为全国首创,其中,“银税互动”获评福建自贸试验区最佳创新举措。

  疫情下,不少外贸企业承受着资金周转的巨大压力。针对进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厦门海关向辖区积极推广“关数e”普惠金融产品,通过在海关系统的通关记录,企业就能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据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综合业务一科副科长陈伯君介绍,自2020年2月25日全面复工复产至今,已有125家外贸企业获得1.24亿元的银行预授信额度,成为复工达产“利器”。

  制度创新,一批又一批以前想不到甚至不敢想的举措正在变成现实,其中22项厦门经验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30个最佳创新举措。

  持续求新求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梳理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以来推出的系列创新举措,内容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对台交流合作、事中事后监管及法制化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观察这些创新举措及详细做法,其共同的出发点是助力企业及产业发展。

  不久前,SITKWANGYANG船舶靠泊厦门海天码头,凌晨3点30分开始作业,4点28分进口重箱顺利出闸,实现了卸船直提。“进口重箱从船舶靠泊到提箱出场仅用不到一个小时,比传统作业模式节约一天以上的时间,解决了进口企业急需提货的需求。”厦门自贸委规划建设局庄永忠表示,“卸船直提”服务模式极大提升货物的流转速度,节约了经济和时间成本,有效助力企业在疫情防控下复工复产,是厦门跨境贸易便利化又一重要举措。

  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哪里,制度创新的发力点就指向哪里;创新“加速度”,成就发展“超速度”。这样的良好互动比比皆是。比如,获批推力球轴承和液压作动器两项航材进口关税税率使用1%暂定税率,首创“修理物品+保税仓库”一体化飞机监管模式,率先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试点,支持航空维修全行业参与国际竞争;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自2019年落地以来,累计办理511笔跨境融资业务,金额4.95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获批建设“芯火”双创基地,正式进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布局第一梯队。

  受益于制度创新,厦门自贸片区的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平台正在形成。片区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推动“9610”出口免征不退、“1210”保税备货等新业务模式落地。据统计,前两个月,厦门自贸片区纳统的跨境电商“9610”进出口82.03万件、货值1.44亿元,同比增长1152.24%;“1210”保税备货进口988件、货值212.59万元,同比增长25678.41%,形成了以“园区+龙头企业”引领构建的跨境电商生态圈层。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创新的‘苗圃’,我们将继续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全力推动改革系统集成,集中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影响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厦门自贸片区以占全市2.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3.6%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时,持续吸引优质、高端生产要素集中集聚,有效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2020年4月13日,两江新区举行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签约活动。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成刚出席活动。

  据了解,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将依托国家重点领域创新研究团队的人才优势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技术优势,围绕3D打印制造技术特征的生物智能制造技术与三类植入型医疗器械关键、核心、共性(临床及认证)技术及产品体系进行设计研发、临床试验、产品认证、成果转化等。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在致辞中表示,两江新区大健康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健康领域创新机构、企业集团集聚。目前,正抢抓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建设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重庆国际生命科学谷。本次落户的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致力于用智能制造理念护航生命健康,将汇聚更多高端研发人才,打造生物智能制造领域“政产学研用(医)”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示范,必将有力助推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两江新区将着力为企业及研究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全面的服务。

  作为发起方之一的重庆熙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落地两江新区的专注三类植入型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化的重点企业,将在5年内落地超过10个创新三类医疗器械成果,形成丰富的植入产品体系。该公司由重庆智睿投资领投,将成为智睿投资除疫苗和基因治疗之外的又一重大布局。智睿投资董事长蒋仁生表示,两江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智睿投资将重点瞄准生物智能制造,逐步加大在两江新区的投资。项目团队也将齐心协力,做大做强做优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为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该项目所在领域的三类植入型医疗器械在整个产业板块的行业地位逐渐提升,进口替代成为大趋势。2018年其全球营业收入超500亿美元。此次签约的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项目核心技术团队,自2013年就开始介入金属3D打印技术的应用、装备研制、三类植入产品研制及临床试验。2016年更是获批国内首个3D打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已储备一批原创性的工艺数据,通过了系列临床前检测,并进行了临床试验,取得了重大示范性作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孵化及培育新区医疗器械行业独角兽和上市企业,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做强产业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此次签约,也为两江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2020年以来,两江新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赛业生物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邦泽生物转化项目、医药产业两江总部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14日,两江新区举行大健康·生物医药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专场“云签约”活动,项目签约总投资83.18亿元。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加大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集聚更多的大健康领域人才,整合相关资源,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的能级和水平。

  签约活动由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顺主持。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皮涛,两江新区相关单位负责人,智睿投资、熙科医疗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3、江西省:陶溪川文创街区获评江西省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

  2020年4月7日,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举行了授牌仪式,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榜上有名。

  据介绍,陶溪川文创街区以原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通过结构改造、环境塑造、活力再造,植入多元业态,凸显文化内核,形成了以双创孵化、艺术展览、文化传播、国际交流、教育实训、创意设计、研学旅行等主打品牌和服务平台,汇聚了1.5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成为“年轻人的造梦空间”和工业遗产成功转型、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样本。

  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于2019年启动江西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从园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文创产品内容等多方面予以考核认定,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近年来,陶溪川文创街区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50余项,被列入文旅部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国科协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被文旅部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荣获201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创新奖,2019年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

  4、四川省:天府现代种业园总部区多个项目近期建成投用

  天府现代种业园作为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中唯一的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也是承载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先导性支撑产业的核心功能区。自2019年8月以来,由邛崃市新农公司牵头负责实施园区的项目建设。2020年4月14日,记者获悉,经过半年多施工,天府现代种业园总部区迎来大变化,位于总部区的几大重点项目将陆续建成投用。

  记者看到,位于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由两栋相对独立的回字形建筑组成,通过入口连廊紧密相连。“建筑采用现代手法,体现‘科技+创业’的理念。”邛崃市新农公司工作人员周豪介绍。据了解,中心建筑面积3277平方米,设置了植物病理诊断室,分子实验室、核酸提取区、常规检测室等。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承担西南地区农作物DUS测试、品种区试、抗性鉴定以及农作物鉴定、转基因成分检测等功能。“经过半年多建设,现在已经具有初步的使用条件,我们的收样室预计2020年4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周豪告诉记者。

  来到创新孵化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分工协作忙着进行外墙装饰施工。周豪告诉记者,创新孵化中心现在正在进行外墙装饰,以及幕墙的施工,预计2019年6月底能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西南种业创新孵化中心建筑面积为5318平方米,为两层综合体建筑,具有产业孵化、新型技术展示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吸引优质的种业双创、种业电子商务等机构和“育繁推”企业入驻。“中心将通过招引种业行业领军人物开展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推广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为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提供双创载体。”周豪表示,通过提升种业创新发展,搭建企业孵化、金融支持、电商等平台,有助于提升邛崃在种业市场的竞争力。

  据悉,2020年,按照天府现代种业园指挥部的工作计划,邛崃市新农公司将聚力“一库一院三中心”、种业标准化厂房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除了近期建成投用的几个项目,还将加力加劲推进农创工坊、种业实验室、博览会地展温室等项目建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天府现代种业园将按“中国西南种业中心”总体定位,以四川省“大种业”产业孵化器、西南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种业价值链示范区为发展愿景,着力构建以农作物杂交水稻、油菜种业为基础,以畜禽、水产、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种业为突破的“大种业”格局。

  5、长春经济开发区:一批公建项目“加速跑”

  这边项目地架起塔吊、挖掘机进驻,另一处项目地破碎锤施工翻修路面,再瞅瞅长春经开区大连路上,樟子松、云杉和金叶榆正在错落有致的栽种……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忙个不停,一曲“春之声”交响曲正在经开区奏响,一大批公建项目正在抢先抓早有序开工。

  多条道路施工建设已经全面开工

  道路畅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20年4月9日10时,记者来到正在施工的沈阳大路,目前两侧的景观树已经栽种完毕,修完之后更加宽敞,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愈加宽阔,待树木泛绿过后,此处将是街路美景尽收眼底,开车途经于此也将是一种美的享受。

  那么,长春兴隆综保区乙二街等七条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具体的进展如何呢?记者也现场采访了长春兴隆综保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林忠波,据他介绍,沈阳大路(桥)左幅施工完成,现已通车,正在进行右幅桥建设,该路段已完成封面现已通车,正在进行路灯、绿化施工。山水大道已进场清表3.9万立方米,乙二街(北区丙三路-沈阳大路)整理土方2.2万立方米。

  目前已开工丙二街、丙三街、丙三路、丙四路、丙五路、丙六路续建道路,规划二路、丙七路两条新道路,兴北大路南侧主路已完成封面。同时,还有14条道路的建设工程项目即将开工,为北区丙十三街(乙二街-101省道)、北区丙十二街、北区丙一路、北区丙七路路灯、绿化施工,已完成整理绿化用地50830平方米,新开工北区丙二路、北区丙五路道路清表10000平方米。规划路、北区丙十路、常州街、北区丙十三街(乙二街-101省道)、北区丙十二街、北区丙一路、北区丙七路6条道路已完成封面。截至目前,北区市政PPP项目已完成投资约3亿元,已通车道路15条,通车里程达13公里。

  为抢前抓早施工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栽种了金叶榆还有樟子松,道路两旁的绿化非常漂亮,让周边居民和工业园区的工人都可以感受到环境带来的不一样氛围。”副局长林忠波介绍。在新修道路的施工过程中,按照经开区总体调度和部署,在防疫部门、行管部门及质监站的支持与配合指导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积极响应,迅速开展了复工前的施工方案报审、进度计划调整、技术人员审图、人、机、料进场等工作,争时间、抢速度、相互配合、各项工作提前研判、稳步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场地平整、管线排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升等各项工作,为创建经开区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工地和全面复工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道路开工前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了尽早落实开工,经开区针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施工障碍,多次举行影响项目建设征收、排迁工作会议,实地走访,协调兴隆山镇政府、房屋征收办等相关部门,施工用地范围内障碍排除工作取得有效进展,新建道路红线范围内涉及到坟墓15座,树苗1500平方米,民房6座,电线杆16根,通信杆20根得到解决,北区丙十三街与北区丙十二街交会处泵站、民房已拆除,北区丙十二街顺天石材城原项目部已经拆除;丙七路以北、顺天石材城以南一处井房已拆除完成,山水大道建设用地范围内林地大部分已解决。

  道路工程施工雨污分流更加环保

  2020年4月9日15时30分,浦东路与世纪大街交会处已经封闭施工,目前用蓝色围挡进行遮挡,进入施工区可以看到,挖掘机正在对浦东路的世纪大街段到东环城路段进行施工,工人们正对路基下的泥沙进行清淘。据负责该工程的项目经理杨俊超介绍,以往此处路段是污水和雨水是混合管,为了达到国家的环保要求,现在进行污水和雨水的管道分离。由于该路段的污水管道早已老化,到了雨季污水排除不畅通,而且管道还存在冒漏的情况,为了避免污水渗漏对地下土壤进行污染,特别进行了现在的改造。

  据了解,目前,洋浦大街到世纪大街是一个分段,东环城路到世纪大街是另一分段。从2020年3月23日采取封路施工,预计在7月15日之前铺设好,全程2.136公里。“从目前来看施工的进度要比想象的快。”杨俊超说。该段路已经超过15年也到了翻修的时间,而此次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管道都铺设在路上,地下管线的排布不是很清晰,又因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通过雷达物探的形式去找在路下面铺设的管道,然后工人再通过人工挖掘的形式进行确认,过程非常的复杂。“虽然很辛苦,可是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这其中大家都付出了努力。”杨俊超指着正在施工的现场感慨地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在道路封闭施工路段也有多家单位,一旦封闭几个月是否会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有所影响?对此,经开区早就考虑到,为企业做了封闭期间的解决办法。“我们老早就和各家商量,为大家开辟一条便道,因多家单位在侧面还有其他的出入口,建议大家把主路封闭,全部改走其他出入口,大家也都很理解。有的公司没有侧门的,也为大家单独修了一条小路保证大家能够正常进出。”杨俊超向记者介绍。

  将废弃地改造成绿化园林休闲园

  2020年4月9日16时30分,记者抵达大连路踏查,此时园林工人正在挖坑栽种树苗。周围可以看到层次分明的小山丘。那么,这里未来将打造成什么样呢?记者在现场采访了经开区建管中心主任温国峰,“原本大连路这侧的是一个废弃地,这次要将这里打造成绿化园林休闲园。”为了抢前抓早,在2020年3月3日该地就开始建设,将新增绿地35000平方米,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是找到国内多家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园林公司出规划意见,最终选择一家公司中标,在建设中秉承着降低成本的原则。因此处是一块废弃地,土壤中含有不适合树苗生长的物质,为了改善土壤,采取了分块的方式,仅改善栽种树木周边的土壤,让树木满足成长需求,这样解决了因大面积改良而成本增加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针对现有的地貌种植不同层次的树木,错落有致尽显园林之美,也能起到降低改造成本。

  此处要建立绿化的原因也是因为周边都是工业园区,距这里步行10分钟距离的位置就是经开区的人才公寓,建立了绿化园区可以让工人们下班后来休憩,周边的公司午休时员工可以到休闲园来放松一下,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目前建设来看,也得到了周边企业的支持,大家也期盼着可以早日到园区里休闲。”温国峰介绍。

  因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要让周围的企业和居民尽快受益,享受到这片绿色,呼吸天然的养吧,于是,采取当年建成当年就可以受益的原则,以后春季可以看花,夏季可以看树,秋季可以看叶,冬季可以看景,每一季节都有它独特之处。记者注意到,目前,樟子松就已经开始泛绿,预计再过一阵子,周边的树木都将陆续吐绿,带给大家的是不一样的绿色休闲园。

  6、鄂尔多斯空港园区项目建设吹响“集结号”

  近日,鄂尔多斯空港园区举行总投资1亿元的祥嘉颐养苑项目开工仪式。至此鄂尔多斯空港园区重点项目开复工吹响抢抓投资、抢抓项目、抢抓服务、抢抓进度“集结号”。

  2020年是鄂尔多斯空港园区“项目建设攻坚年”,园区将组织实施重大项目13项,主要聚焦在基础设施、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综合保税等领域,总投资近14亿元。

  近年来,鄂尔多斯空港园区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完善“3+4+N”产业体系和“十通一平”基础配套,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搭建了一批跨境电商、综合保税、进境口岸等对外开放平台,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发展实体化、平台开放国际化。园区区位优越度、基础配套度、产业集聚度、创新活跃度、对外开放度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连续4年保持稳步增长。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签约引进各类产业项目246个,协议总投资621亿元;注册企业达460家,总注册资本金283亿元。初步形成以航空、物流、综合保税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型服务业四大关联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先后获评中国物流园区50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治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全区“无车承运”试点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7、新疆伊宁:西北国际物流园新园区项目积极复工复产

  日前,伊宁市西北国际物流园新园区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目前,物流商户经营正常,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时间进行。

  东方百和物流伊犁分公司是最早入住园区的企业之一,该企业始终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为复工复产做好充分的保障。截至目前,东方百和公司运行已经步入正轨,实现正常化运行。

  伊宁市松发物流公司副总经理梅勇辉告诉记者,西北国际物流园物流集散中心现在有29家企业,其中28家已经正式复工,园区工程建设也已经全面步入正轨。

  西北国际物流园新园区项目位于老园区以北500米处,园区占地258.76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包括3栋5000平方米的快递物流库,3栋2.9万平方米零担物流库及8400平方米综合楼。4栋1.5万平方米快运物流库。截至2019年年底,项目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园区物流集散中心一共分四期建设,一二期已同级建设完毕。三期正在建设的是高台库,它主要将供快递分拨中心使用,四期还将建设冷链物流仓储,总面积将达到8万平方米。

  据悉,物流集散中心全部建成可容纳商户一百多户,货物日吞吐量将达到两到四万吨,可解决就业岗位五六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