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在中國,講究民以食為天,美食就是一門學問。如果說中國美食史是一本書,那麼麵點史就是裡面不可或缺的部分。

假如有機會穿越回古代,走進古人的“麵點房”,我們就會發現樸素的他們已經用一雙巧手為後人打造了一座輝煌的美食宮殿,從多變的蒸制工具、奇妙的加工方法再到美輪美奐的外形設計,每一樣都讓人歎為觀止。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現代復原的古代糕點模具

所以,今天小編會帶大家細讀中國麵點的發展史,品味這古人留下的千年芬芳。

麵點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麵點包括主食、小吃、點心和糕點;狹義上,麵點主要指小吃和糕點之類。今天我們主要談談小吃和糕點部分。

麵點食材歷史

首先,製作麵食的食材與中國的作物發展有很大關係。在春秋戰國時,穀物品已有麥、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並已經有五穀、九穀、百穀之稱。其中麥有大麥、小麥之分,黍、稷、稻也有許多品種。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古代農作物

到了漢代時,古人已經可以種植多種蔬菜和經濟作物。在東漢末期政論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就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蕪菁、芋、蘘荷、生薑、蔥、青蔥、大蒜、韭蔥、蓼、蘇”等。較大程度滿足了人們對面點製作原料的需求。

並且隨著古代水果種植的推廣,像桃子、蘋果、梨子、李子這類水果在民間得以普遍化,人們就將它們製成用於麵點餡心的蜜脯。當然,餡心的原料也不侷限於果脯,還有各種肉餡、菜餡、雜餡以及豆沙餡、鮮花餡。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以鮮花為餡的糕點

在蘇軾的作品《留別廉州張左藏》:“編萑以苴豬,謹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中提到的小餅就是以豆沙為餡的。

古人為了製作出美味的麵點,不僅善用各種食材,還發明瞭許多發酵方法。這些發酵方法萌芽於先秦、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被總結成文字並普遍使用。歷史上記載的就有酸漿發酵法、酒粥發酵法和酵子面發酵法。

關於酸漿發酵法,在《齊民要術》就有詳細的記載:“《食經》曰作‘餅酵法’:酸漿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著漿遲下火,如作粥。六月時,溲一石面,著二升;冬時,著四升作。”用這個方法制出的麵點如“面起餅”,在古代都比較流行。

對於酵子面發酵法,它最早出現於兩宋時期,到了元代,民間已經掌握了鹼酵子的發麵方法,使製出的麵點變得更鬆軟可口。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沿用至今的古代酵子發麵法

古時的麵點加工工具

除了以上談到的麵食原料之外,古人使用的麵點加工工具也是五花八門!在先秦時期,人們處理食材所用的工具就有杵臼、石磨、石碓、蒸鍋、陶餅鐺、青鈾刀具,其製出的成品比較粗糙,比如“糊”和“糜”。到了秦漢之後,石墨開始被廣泛運用。人們使用石磨產出的麵粉變得更加細膩,製出的糕點品種數量也大大增加,如燕餅、煮餅、水溲餅 、酒溲餅、胡餅、蓬餌等等。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古代的傳統石磨

除了石墨,蒸籠一類炊具的盛行對古代麵點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蒸籠起源於漢代,用竹片編制而成,利用封閉環境和蒸汽水不倒流的原理,可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使用歷史悠久的竹蒸籠

而在麵點成型方面,古人也善於利用各種成型工具,對食材進行“擀、漏、壓、剪、雕”等的工序,使麵點外形更加誘人。

在烹飪方法方面,古人也是“炸煎炒蒸煮”齊上陣。例如,古人會用籠蒸、甑來蒸饅頭、棋子面,會用油煎“膏環”,在爐中烤制髓餅、燒餅。他們也還會先在銅缽中烙熟,再下沸水鍋來煮成“脈皮餅”這類比較複雜的麵點。

麵點與傳統習俗

古人喜食麵點,還會按不同的節日習俗製作和品食不同的糕點。

在古時候的清明節,古人有食青團的習慣。聰明的古人將艾草葉放入蒸器中,加入石灰一起蒸爛,然後漂淨石灰,再加入糯米粉,放入各種的餡兒,揉成一個個像翡翠珍珠般誘人碧綠的糰子,每一款都風味獨特,清甜甘香。這種時令性的糕點正如《歲時百問》中所說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那樣可洗滌人們的味蕾,淨化人們的心靈。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青團

到了古時的中秋節,人們則會吃月餅和用桂花製作的各類糕點,表達閤家團圓的心願。在歷史上,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當時只是一種點心的名稱,後來不斷演變成中秋佳節的代表美食。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月餅

在重陽節,古人則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古人在製作過程中,有在糕上插小旗的傳統。在吳自牧《夢粱錄》 中就寫有這種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到了清朝時期,宮廷還會在重陽節期間舉辦“花糕宴”。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寓意有很多,比如有祛邪避災、敬老愛老、步步高昇這類心願。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重陽糕

當然除了這些,古人也有隨時節變化食用不同麵點的習慣。比如,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的荊楚地區,古人有立春“啗春餅”,夏至“食粽”,伏日“作湯餅”的食俗。

中國麵點的商業發展

古人對各類麵點的喜愛,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麵點的商業化趨勢。在隋唐時期的長安,有輔興坊賣胡餅,頒政坊賣餛飩,勝業坊賣蒸糕,可以說專業化傾向明顯。到了宋朝時期,麵點的火爆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北宋汴京、南宋臨安的麵點業十分繁榮,都有專業麵點鋪,在古書《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專賣包子的、饅頭的、肉餅的、胡餅等的名鋪大店不下十家。宋人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糕點,如慄糕、蜂糖糕、棗糕、豆兒糕、肉絲糕……

走進古人的麵點世界,開啟一段吃貨的奇妙之旅!

《清明上河圖》中熱鬧的宋朝商業街

之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麵點的流派體系基本形成,各類地方特色小吃脫穎而出,如北京宮廷御點、山西民間禮饃、蘇州市肆粉點、揚州富春茶點、廣州早茶細點等等,讓人大飽口福。

至此,中國的麵點發展呈現百花齊放,五彩紛呈的態勢,滿足了各類吃貨對糕點美食的追求。

在這段悠長的歷史裡,古人與千種萬種食材打著交道,研發出無數的美味,或許在歷史上他們是無名的,但這份源於食物本身的溫暖依舊能穿越千年感動著我們。無論是出現在國宴上的精緻糕點,還是穿行在街頭巷尾的樸素麵點,它們氤氳的芬芳都是古人留給今人的一份愛。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頭條號蘇家酒窖,每天瞭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