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連”火藥味十足,但拼多多真正的大雷,很多人都沒看懂

“雙黃連”火藥味十足,但拼多多真正的大雷,很多人都沒看懂


“雙黃連”火藥味十足,但拼多多真正的大雷,很多人都沒看懂


假貨劣品氾濫的拼多多,在阿里京東們的全面狙擊下,不僅進軍一二線城市的效果不甚理想,身後的小鎮大本營變得岌岌可危,資本市場上的大雷,也已親手埋下。


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黃崢的拼多多和黃光裕的國美,因為一筆2億美元可轉債變得曖昧起來。


小鎮青年的逆襲劇本已經寫好,拼多多是主角,阿里和京東則是劇情所需的“反派角色”——高逼格聲譽加身,高效率物流體系坐鎮,堵住攪局者的前路並殺入其大本營。


作為早年間電商爭霸的落敗者,國美無論是聲譽還是物流,都成了新戰局下拼多多急需的軍餉。


只是,虎落平陽的國美,手上的籌碼真的價廉而物美嗎?


01

雙黃相憐


4月19日,拼多多宣佈認購國美期限三年的2億美元可轉債,票面年利率為5%。初步轉換價為每股1.215港元,較4月17日收盤價每股0.73港元溢價約66.44%。


這筆可轉債代表的是國美12.8億股新股份,約佔總股本5.62%。


一個老牌家電巨頭,一個電商後起之秀,在隔壁阿里某總裁陷入緋聞的檔口,雙黃連組合的登臺頗有些替老對手解輿論之圍的味道。


合作方案顯示,在拼多多認購國美可轉債的同時,雙方也在兩個方面達成戰略合作:


第一,國美零售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將接入拼多多“百億補貼”計劃;

第二,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將接入拼多多平臺,為平臺商家在大件物流、倉配一體化、安裝交付等環節提供定向服務。


當然,拼多多也承諾會向國美注入消費趨勢性大數據、平臺流量等優勢數字零售資源。不過,以國美現在的小身板,能否靠著這筆資源打翻身仗,還不好說。


雙黃連搭檔看起來是個雙贏的組合,這個邏輯似乎也說得通:掉隊的的國美需要拼多多的流量,拼多多需要國美的物流。


國美方面,在掌舵人黃光裕2008年鋃鐺入獄後,國美在與京東、蘇寧的“三國殺”戰局中,京東傍上了騰訊,蘇寧有個阿里,國美則在“美蘇戰爭”中落敗,從“三國殺”退場。


根據日前國美髮布的財報,2019年國美全年營收金額為594.83億元,同比下滑7.57%,幾乎已經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同期,蘇寧和京東的營收規模分別為2692億元、5769億元,國美的規模甚至還比不上二者的零頭。


盈利能力方面,國美2019年淨虧損25.9億元,這已經是繼2017年、2018年後的第三年持續虧損,累計虧損金額超過了79億元。


拼多多之於國美,正如當年阿里與蘇寧的捆綁。2015年,蘇寧和阿里之間進行了一場股權交換,前者斥資21.46億美元認購阿里1.04%的股份,後者則認購了蘇寧易購19.99%的股份,成了第二大股東。這場交易,是蘇寧逃離國美命運的關鍵,同時也是阿里打擊京東的一顆槍子兒。


當然,正經社認為,相比於當初阿里和蘇寧的手筆而言,2億美元換國美5.62%股權只是小巫見大巫,綁定關係也不及前者密切。


總的來說,這對於動不動就打百億補貼戰的拼多多而言,也就是“意思意思”而已。這背後代表的真正意思,是拼多多急切地需要國美物流的支撐。


02

七寸要害


在拼多多出現之前,電商爭霸是個偽命題,電商的世界只有淘寶、京東和其他平臺。


直到2018年拼多多上市,眾人才幡然醒悟,電商黑馬真的出現了。

拼多多殺氣逼人,前輩們壓力山大。2019年,萬億規模的拼多多年活躍買家達到5.85億元,同期,京東為3.62億元,阿里巴巴為7.11億元。電商巨頭的座次,似乎得重新排列一下了。


勢頭正猛的拼多多並不安於在三四線城市小打小鬧,進城幹票大的是下一個目標。


事實上,拼多多快速爆發,是三四線城市用戶用人海戰術堆砌出來的。但低價和低端讓拼多多的巨大看起來很是虛弱。正經社以2019年GMV除以年活躍用戶簡單計算,得出拼多多的人均消費金額1720元,同期京東的數據為為5761元,比拼多多高出235%。


拼多多的邏輯很簡單:進軍一二線城市,商品往高端化靠攏,提高客單價,進一步提升交易規模,改變假貨劣品氾濫的品牌形象。為此,拼多多在2019年開啟了百億補貼計劃,小米、蘋果、戴森,甚至是潮鞋等產品的價格,在百億補貼的加持下顯得分外可愛。其中,最為亮眼的就是數碼、電器兩大品類。


不過,正經社發現,和大本營的低價打法不同,一二線城市拼的是速度和體驗,尤其是走高端化必然涉及到大件家電配送,這簡直是直擊了拼多多的七寸要害。


目前,能打的電商物流大致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阿里系的盒馬鮮生和菜鳥聯盟,另一個則是京東系的創新業態和京東物流。


反觀拼多多,在2019年發出的電商行業三分之一包裹,幾乎都是靠外包配送,更為重要的是,主要合作方為阿里菜鳥:給對手送錢是一說,以阿里的數據系統,掌握拼多多的物流信息不是難事。


國美的可轉債出現的正是時候。雙方合作後,國美覆蓋2300餘城的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接入拼多多,補齊拼多多在物流和家電售後方面的短板。而國美全品類商品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更是直接接入拼多多“百億補貼”,提升了拼多多的品牌價值和客單價。


到這裡,拼多多入局國美的邏輯基本也就打通了。首先是國美本身受困於線下重資產佈局的拖累,其次是拼多多目前的發展並不支持從零開始佈局線下,相當於救國美於水火,同時還撿了一個物流的漏。


不過,這些年國美風雨飄搖,安迅物流並未獲得足夠的營養;跟菜鳥網絡和京東物流比起來,實力與影響力都很遜色;以國美和拼多多年年虧損的身板,後續的追趕,註定相當吃力。


03

貼身肉搏


據國美內部人員透露,此次交易由獄中的黃光裕親自拍板定下。時間線上,黃光裕成立國美那一年,黃崢才7歲。這對有著11歲年齡差的合作伙伴隔空達成的合作,讓5歲的拼多多的征程又多了一絲傳奇色彩。


傳奇是吃瓜群眾的想象力,卻不會為拼多多當前的窘境買單。這場入股國美可轉債的認購操作,實際上是與阿里貼身肉搏戰的宣戰書。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彼時微商盛行,寄生在微信流量池的拼多多和淘寶、天貓、京東等一眾電商平臺比起來,更像是小打小鬧、有規模的微商組織。


加上出身自帶的“假貨”、“山寨”、“售後扯皮”、“質量低劣”等標籤,強者如阿里,高傲如京東,根本沒把目光放在拼多多身上。


如今,再看電商的天下,攪局者拼多多已經擁有了姓名。


不過,儘管小鎮青年逆襲的故事振奮人心,但流連忘返的用戶卻並不多。國盛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百億補貼後,僅有19%的用戶會留在拼多多繼續購物。


由此可見,目前拼多多進軍一二線城市的效果並不理想。


如果不是國美來得巧,拼多多也必然要去找別的路子,因為身後的大本營已經群狼肆掠了。具體來看,阿里將聚划算、淘搶購、天天特賣進行業務整合,主打三四線消費者。通過這些措施,阿里打算讓聚划算從天貓中獨立出來,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事業群,提升聚划算的資源獲取權。除此之外,阿里的百億補貼也在2019年年底上線。


而京東在2019年6月推出的京喜玩法則跟拼多多幾乎如出一轍:9.9包郵、清倉特賣、砍至1元、話費充值頻道……。甚至連最具拼多多特色的“種樹提現”也被移植到了京喜,改版成了養寵物提現。


有消費者透露,拼多多資深用戶使用京喜幾乎是零基礎、無障礙。


正經社認為,比較而言,阿里系和騰訊系兩大陣營的自上而下,比之拼多多的自下而上要容易得多,對後者的資金鍊考驗尤其嚴峻。


事實上,上市之後的拼多多一直在加速融資,僅2019年融資就超過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0多億元。


自2017年至今,拼多多一路虧損。資本市場由此高度懷疑其履約能力,這樣的懷疑,必然使其融資成本急劇上升。2019年9月發行的10億美元可轉債,拼多多不得不玩了一個遊戲:零利息,但承諾到期優先轉換成股票,並鎖定股價區間。


很多分析師沒有看懂的是,這筆可轉債的購買人多是對沖基金。正經社分析認為,這給拼多多1-2年之後的股價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對沖風險——那些對沖基金,往往會在後期進行賣空處理,這是國際投資市場上非常簡單的保值操作。


剛上市的拼多多過早地鎖定1-2年之後的股價,確實有些操之過急。這種急躁,很可能使拼多多給自己埋下了一顆巨雷:相當於犧牲了未來的風險可控性,以獲得眼下急需的資金。


就這些意義而言,市場留給拼多多用來拼刺的時間,顯然沒有多麼充裕。


黃崢說:“希望能夠做一件社會影響力更大的事情,能夠刺激良幣驅逐劣幣的發生。”


前半句話,顯然已經在實踐了。後半句話,等到拼多多真正撇開低端、假貨的標籤後,我們再看風雲變。【《正經社》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