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家“公募基金”啥来头?科技转化“烧钱”有了新保障

山东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落户哪里?告诉你答案前,先和你一块回顾一则去年的新闻。

还记得吗?去年中国原创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获批,全球17年后又有治疗相关疾病的新药上市。面对这个刷屏的消息,山东科研工作者的心情很复杂,既为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高兴,也夹杂着不少遗憾。

GV97山东开花省外结果

GV971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最早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及他领衔的团队原创性地提出、发现并证实,并对其开展了系统的成药性研究工作。

但是和2019年被刷屏的热闹场景不同,在新药研发之初,管华诗团队处在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种能够造福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新药只能被卖到了美国。据管华诗院士介绍,“后来,上海绿谷制药集团又从美国公司买回了在中国大陆包括香港澳门的经销权,实施权。”

“当时的专家就说,你为什么卖给美国,你为什么不在中国来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接受采访说:“企业前期投入的这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药当时还没有成熟到,叫你看到就要成的那个程度。”

管华诗院士坦言,虽然中间绕了一段弯路,但如果没有后来上海绿谷制药集团和上海药研所参与投资开发,也就不会有这全球第十四个海洋创新药。但现实情况就是,GV971已经成为上海制药行业的明星产品了。

山东首家“公募基金”啥来头?科技转化“烧钱”有了新保障

政府主导设立50亿基金

与GV971一样,由管华诗院士亲自主导的海洋抗肿瘤药物BG136,当时也处在尴尬的境地。这一靶向治疗结肠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进入临床试验并最终上市的海洋药物。但在这个阶段它投资的强度要接近1000万。这个时候高校院所不具备这个能力。而让企业突然拿出这么多钱来,很多企业感觉这个阶段还是比较早期。

目前BG136已经做完成药性评价,正处于申请临床批件阶段。而这个阶段需要的研究经费从百万级突然激增到千万级。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这显然是负担不起的。在山东,药物研发在这个阶段,政策性资金较少,申请渠道少。即便申请到,金额也不大。“上海早就向BG136项目伸出了橄榄枝,10倍于现在的报酬挖这个团队。”

院士成果“山东开花省外香”这一问题一度严重困扰着山东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科研经费不足,资金“卡脖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又如何保障科研过程中的经费充足?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在2019年关于这一主题的《问政山东》节目直播现场,山东省科技厅厅长表示,对于省内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因资金问题被挖走一事非常着急。同时表态:“我们第一支基金,50个亿的基金,就是针对海洋药物。”随后,青岛设立五十亿元的基金,支持管华诗院士提出建立的“中国蓝色药库”项目。2019年7月,备受关注的管华诗团队研发的新药“BG136”项目顺利落地山东。

“兴华基金”啥来头?

科研早期阶段的投入如此烧钱,只靠财政支持还不够。若想让科技创新结出果实,“支持、保障”这条水渠里,“金融”活水不可少。

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山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难题。之前有数据统计:“注册地在山东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占全国的2.8%,相当于浙江的1/4、江苏的2/3;管理基金规模仅占全国的1.4%,相当于浙江的1/5、江苏的1/3。境内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只相当于江苏的1/2、广东的1/3。”

如今,山东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开了个好头。

今年3月,我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在青岛国际院士港落地扎根。

山东首家“公募基金”啥来头?科技转化“烧钱”有了新保障

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今年获批的第三家公募基金公司,也是今年成立的首家个人系公募。证监会批复文件显示,证监会于3月4日正式核准设立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批复张磊任兴华基金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王海滨任督察长。张磊、王海滨应自核准之日起30日内辞去在其他经营性机构所兼任的职务。资料显示,大股东张磊曾担任天弘基金的副总经理,2012年10月加盟天弘基金,2013年5月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离职。在此之前,张磊曾任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证券分析师、嘉实基金基金直销经理、泰信基金北京理财中心经理、华夏基金机构理财部总经理等职务。

“公募基金”,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公募基金可以向大众公开发售,区别于只能向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高净值人群发售的私募基金。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自1998年萌芽破土至今,已然走过20多年。截至2018年末,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有效账户数超过6亿,公募基金显然已是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据悉,兴华基金创始团队最早于2016年8月以“苏华基金”的名字递交设立申请,2017年2月20日获证监会正式受理,历时三年多后才以“兴华基金”的名称正式拿到批文。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的经营范围包括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私募资产管理等。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批复是青岛乃至全省金融业的重要突破性成果。

期待“青岛方案”服务全省

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落户,与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关系密切。

近年来,青岛国际院士港迅速形成百名国际院士集聚效应,取得了快速的成长。目前已接待36名海内外院士亲临园区参观考察,王玉田院士、周寿桓院士、袁隆平院士等7名院士已成功签订合作协议,5名院士项目正在重点推进中。

随着院士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院士港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掣肘开始显现,找“钱”迫在眉睫。作为监管最严格、运作最透明的资产管理机构——公募基金对一个地区的资产管理业人才聚集、资管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说,公司落户后,将发起设立多只公募基金产品,并借助青岛国际院士港形成的国际院士、创新团队的智慧,提升投资管理的科学性和投资业绩的可持续性,服务山东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首家“公募基金”啥来头?科技转化“烧钱”有了新保障

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落户,对山东来说算是“双喜临门”。不仅填补山东公募基金业空白,完善了金融业发展业态,还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科研“烧钱”上了保险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青岛在拥有众多高校人才和国际院士港资源的前提下,引来资本,实现资本与人才的互动,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省内开花省内香。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科技引领至关重要。青岛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青岛方案”和“青岛智慧”如何为全省所用?此外,如何更加创新性的、高效的继续做好科技转化的工作?不仅把本省科技成果留下来,还要把外省科技之花引进来,是仍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梁开文 实习生 林令辉 策划 孙秀岭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