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易经杂说 邵康节的宝瓶子

邵康节的宝瓶子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

  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这里就和乾卦不同了,我们过去的天文科学,是用十二辟卦来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乾坤两卦的变化,坤卦是十月,为纯阴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许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我们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节气,这时候夜间会结霜,当早上打开大门,踏到地上有霜的时候,就知道跟着天气要冷,准备衣服过冬了。跟着来是立冬、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黄河要冰冻了。这句话就是告诉人,如果讲哲学,一个学过《易经》的人,就会知道前因后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时候,一定晓得后果,对这件事结论如何,自己的智慧应该知道,因为履霜坚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

南怀瑾:易经杂说 邵康节的宝瓶子

  那么《彖辞》的解释,引用爻辞的履霜坚冰,是冬天阴气开始凝结起来,开始是前因,至于后果,则“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顺着这个时间下去,就天寒地冻,地下要结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后还更艰难,但是假如作战,在北方碰到这情形,就知黄河要结冰了,不需几天就可渡河而过。在抗战期间,我们国运昌隆,连续八年黄河没有结冰,假使结了冰,的确有问题,日本人的马队一下子就过来了,日本人一直在等这个机会,可是上天保佑,抗战八年中黄河就没有结过冰。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同一个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灵偶然的判断,如果加上主观就不行了。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只宝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时会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这一天把这只宝瓶,安安稳稳放在桌子中间,自己则坐在桌旁守着,看这只宝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饭做好了,叫他吃饭,叫了几次他都不理,太太见他不声不响不动,老盯着一个瓶子发呆,就故意开玩笑,欲惊醒他,拿了一条鸡毛掸子向瓶上一敲:“你看这宝瓶干什么?”不小心把这宝瓶敲破了,于是他哦了一声悟了,悟了什么?忘记把自己算进去,就是没有把主观算进去,这是关于算卦的有名故事。但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处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记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这是做人的修养、事情的处理要千万注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经》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是从《易经》出来的,诸子百家也都是渊源于《易经》。

              第八部分

              不习无不利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这句爻辞很难解释了,现在有两个观念,坤卦是代表地,地面有三个情形,直、方、大,这是毫不考虑的;但这还不够的,坤卦也代表了月亮,刚才初爻的月亮,《参同契》说过在南方,是上弦月,而二爻这个时候的月亮,出来的时候,是直的上弦月。方是方位在南方,大是光大。“不习无不利”,习字古人说像飞鸟形,上面两个翅膀,下面的太阳,也是一幅图案画,是练习的习。当初七、初八时的上弦月亮,在南方出来时候的直、方、大,用不着随时看见是无不习,无不利是好的,因为有一半的光明。不习不利在卜卦而言是好的,在修养而言又不同了。另有一种解释,《论语》上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是人刚生下来的本性是近于道的,习是后来的教育与习惯,人加上了后天的环境教育,越加得多,本性就离道越远,用这个观念来看“不习无不利”这句话,就可以看通了,即不加上后天的习气,则大吉大利,是光明的。而《彖辞》的解释,六二爻的动爻,是正对南方的方位,“不习无不利”则是因为“地道光也”,月亮已经出来了,大地是光明的现象。

               无成有终的哲学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如果我们了解月亮是坤卦,《参同契》上提到:“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含章有两种说法,古代在文学上始终把月亮和太阳,称作金乌、玉兔,元曲乃至京剧中常有“玉兔升金乌堕”的句子。太阳为金乌,月亮为玉兔。神话的解释,月亮中的黑影就是一个兔子,但古书上并不是说月亮里有个兔子,而是黑影的形态勾出来像一只兔子,太阳里的黑点勾画出来,则像一只乌鸦一样,所以名金乌。昆明的金马、碧鸡坊的那条街,每隔若干时间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当太阳还没有下去的时候,满月已经出来了,站在这条街的中间,向一端看可以看到太阳,同一时间向另一端看,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含章的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我国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以卜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卜,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的,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这到底是怎么的说法?假如在中学里作文,学生写了这种句子,老师一定批他不通,又无成,又有终,多矛盾。如果我们知道坤卦是代表月亮,由这个譬喻去看人事,就会很清楚。等年纪大了看《易经》很清楚,孔子的经验,四十九岁再学《易》,加上许多人生经验与知识,才能够学通。像刘伯温帮助朱元津打下了天下,最后他被同事毒死了,这是无成,可是千古留名,有终。推开了这些不谈,今日为了国家民族,这八个字很可以拿来效法,要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业成就,一个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朱熹、程颐、程颢等,官做得并不大,他们在学说上留名万古,永远有地位;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由《彖辞》的解释,也可以了解:“含章可贞,以时发也。”为什么说它含章可贞,内在有光明呢?因为得其时,月亮到了每个月的十五得时了,所以卜卦算命,时不对,时间不属于自己,不要强做,或从王事,是了解月亮是靠太阳的反映而发光的。

                括囊无咎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古书上常有的文字,历史上许多人,地位很高,诸如宰相、大臣,年纪大了,告老归乡以后,自称“括囊无咎”,这并不是说括一批钞票,自己口袋里装起来,不出毛病。中国有两个字“囊”与“橐”,古代有口的布袋为囊,中间向两头都开口的布袋,背在肩上的为橐。括囊是口袋的口收紧,不是装满口袋,这是下半月二十三、四日的月亮,半个口袋,袋口收紧了,“无咎”不会出毛病,但是亦“无誉”,没有人恭维,既不被人毁谤,亦得不到别人恭维。所以中国文化古代一般读书人,讲修养,讲人生,自己做一辈子事业,最后退休了,晚年还乡,检讨一下自己,没有毛病,平安退回来了,往事不讲,“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个现象就是把自己嘴巴闭起来了--括囊,既无咎,亦无誉,那么这样括囊无咎,慎重到了极点,没有害处。

                黄裳元吉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所谓“裳”,古代的服装,长袍是外罩,上面长过膝盖的是衣,下面所穿,和西藏人一样,穿裙子称作裳,后来才变成裤,那是自北方来的,因为北方天气寒冷,穿裙不能保温,受不了。黄裳,裳是下半截,那么每月的下半,早晨起来看下弦月亮,是淡黄的,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并不必要多加解释,可是中国古书上的解释多了,中央戊己土为黄等等多得很,都有理由,都是了不起的解释,但还是把它推开,还是从原书本身来解释较妥当。乾卦九五爻时是好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坤卦到了六五爻亦好得很,黄裳元吉,《彖辞》的解释,“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是文字的光华现象。

                物极则反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乾卦六爻,都用龙来代表,坤卦都没有用龙作代表。坤卦开始说卦的本身是用母马作代表,接下来以大地的现象,在六爻中是说月亮的现象。但现在到了上六,最后一爻,引用到乾卦来了,把龙用进来了。我们知道坤卦是没有综卦的,而它的错卦,六支都是阳爻,其次阴极就阳生,这一爻要变了,坤卦到这里非变不可,于是阳爻要进来了。而龙战于野,一战争就要流血,流下的血为玄--青色,黄是黄的颜色,以天象来解释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么多东西,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来,天苍苍,野茫茫,有玄黄之色。如果确定《易经》是根据天象来谈人事的,而去观察天象自然界的现象,《易经》本身是很好解释的,不必讨论到那么多东西。《彖辞》解说龙战于野,是说坤卦到极点,可引用“穷则变,变则通”这两句话。战争对人类并不一定是一种祸害,也许是一种革新,因为穷则变,变则通。时代到了某一个情况非变不可,非革命不可,因为“其道穷也”,穷则要求变,变的时候自然有龙战于野之象,这是一定的。

                用六永贞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这是讲整个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只有乾卦讲到用九和这里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没有“用九”、“用六”的。所谓“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释用九一样,就是不被六用,用全体的卦,而本身并不加入在某一爻里,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远是好的,《彖辞》解释,用六能永贞,是因为有伟大的结果。

  这里讲完了坤的爻辞,再提起请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经》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注解,尤其《周易集注》的注解是不能看的,这是朱熹当年把各家的注解,乱七八糟集拢来,便利初学的人参考用,有许多错误的注解也用进来了;这一本是明朝国子监的监本,等于现在国立大学的课本,有许多不能看。我们现在是用天象的观察来研究《易经》,这是较原始的路子,比较正确的,但是今天我们若回转来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的天文学,又是要新开路子了,现在国内能懂得中国自己原始的天文学,而把现代西方天文学同时合并治理的人,已不多见了。

              妇唱夫随 阴阳颠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

  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现在所要谈的是思想问题,讲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国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从《易经》的原理来。现在推开了每卦的卜卦关联,只看《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观念研究《易经》。这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刚强,老于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厚的钢板,在不断的滴水之下,最后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业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钢板给切开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过刚,过刚易折,一个人太刚强了,容易断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像练太极拳,在练的时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就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但并不是死寂的,没有骨头的,外圆内方的,内在永远是方正的,一个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养做好了,自然是外圆内方,形成了至静而德方,还加一个条件“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轨,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这是说人的修养,是怎样的人有如此修养?乾卦是君道,是领导人修养,坤卦则是臣道,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要柔顺,要承上启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这就教我们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场,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国讲妇女的德性,是夫唱妇随,但现代相反了,乾坤颠倒,要妇唱夫随,我们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从这个理由来的。

  现在继续讲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中国文化四句话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静静的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变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主张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变的。

  下面孔子对于这个观念作了演绎,从此,也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写历史,历史的法则就在这里。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

  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看到社会多么乱,孔子看见当时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会文化,像人吃的药一样,哪一种病流行,就倡用医哪一种病的药,假如这两天感冒流行,药店的感冒药就卖得多。大学里开课,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什么课程,教育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看了四书五经很伤感,可见中国这个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义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义呀!孝呀!到了几千年来,有几个真孝、真仁、真义的?孔子这里就讲出了这另一面:“臣弑其君”,部下叛变干了主管的,“子弑其父”,儿子杀父亲的,春秋战国这类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间,兄弟妹妹之间,都是杀、抢。“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变来的,一个社会文化演变不是突然而来的。“其所由来者渐矣”,是渐进的,也是《易经》的法则,一爻一爻,慢慢变来的。根据《易经》孔子这个道理,我们看近六十多年的历史,乃至推到近百年历史,或远推到清朝中叶,十九世纪开始,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对于今天的这个社会现象,有许多人看不惯,很难过,我觉得没有什么,这都是渐渐来的,不要怕,有时一个变动就变好了。“其道穷也”,现在已经差不多到这地步了,非回头不可。“由辩之不早辩也”,这是辩论的辩,也是辨别的辨,在家庭教育来讲,就是对一个孩子变坏,没有早看清楚;以历史来讲,就是不好好领导,不早辨别清楚,所以发生动乱,这也是讲历史哲学,也是社会史,也是文化发展史。譬如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学?“其所由来者渐矣”,也是慢慢变来的,不要以为现在这个科学时代已到了顶点,但还是要变的,当然还有更新的科学时代出来。“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就解释引用初六爻的话说,学了《易经》,脚踏在地上发现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来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后,气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准备拿出来了,都有前因后果,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直内方外 四海一家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这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把《易经》天文的法则拿来讲人事,做人修养的道理。所谓直就代表正,方代表义。中国人看相,以这个原则也蛮通的,说人的脸型,长的主仁,方的主义。“君子敬以直内”,内心修养绝对公正,自己内心得直,没有弯曲,不在肚子里要鬼。“义以方外”,对外面,对人对事,一言为定,到处合宜,言而有信,规规矩矩,所以“敬义立而德不孤”,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倒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孔子用这两句话解释这句爻辞,一个人只要有直、方、大三个字,公正、义气、仁爱,内方外圆,胸襟伟大,像大地一样,包涵一切,“则不疑其所行也”,天下人同心一德了。

                 抬轿子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讲到第三受“含章可贞”,刚才我的解释,也是根据孔子这个观念来的。“阴”就是太阴,月亮,“虽有美含之”,月亮的光明很美丽。人文方面“以从王事”就是臣道,为人臣的“弗敢成也”,成功不必在我,真正的大臣要做到“成功不在我”,这是臣道,是地道,是天地的法则。譬如抬轿子,也要好好抬,否则坐轿的倒下来,把抬轿的也压倒,坐轿的人也要坐好,坐轿的翻起筋斗来,抬轿的也抬不好了,所以在什么地位,就干什么事,这是大地的法则。“妻道也”,等于当太太的,一定要管好丈夫,让丈夫都听话,这太太做得就太没有味道了,做太太听丈夫的才有味道。“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地道本身无成,但是不要以为本身无成就没有结果,成功不必在我,别人的成功,也即是自己的成功。读历史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成功的人物,所有帮忙的、帮闲的也都留名了,老实说,如果旁边帮忙帮闲的人来干,恐怕成不了功,大家也没有名了,都淘汰下去了,所以要找一个人坐轿子,慢慢抬他,蛮有意思的,抬到最后大家都成功了。

                谨言慎行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

  谨也。”

  这是第四爻的解释,宋朝的理学家们拼命说孔子是反对道家、反对隐士,我认为孔子不但不反对,而且还赞成隐士,在《论语》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证据,在这里更可以看出来。孔子这里说:“天地变化,草木蓄。”春天到了,气候调和,时运来了,草木都欣欣向荣;秋天来了,天地闭塞,万物凋零。那么,贤人、达人、君子碰到这样的时代,看看不对了,没有办法了,挽不回了,只好退下来,于是隐了,所以第四爻的爻辞“括囊无咎无誉”,自己把自己收起来,放在口袋里,就是黄石公的《素书》第二章最后的那句话:“没身而已”的意思。时代不属于自己,机会不是自己的,自己一溜,同草木一样,大家都是如此,变成泥巴,到这个时候就是“括囊”;尽管一肚子学问,收起来放进口袋里,把袋口一收紧,“无咎无誉”,与世无干。为什么这样?讲话小心一点,古人的诗:“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世界人闯的祸胎都在这两个字上--财、色,历史上批评人,总不外这两个字。但是乱世多“才”也是祸根,那就要“括囊”,不然则赶紧找个老板抬抬轿子,不要乱闯,乱问对社会国家都没有贡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