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輸贏"的“起跑線”:不在孩子那兒,而在家長這裡!

決定孩子“輸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成為敲打家庭教育起點高低的一把重錘,也成為了每個家庭初為人父為人母憂慮和焦躁的助燃劑。

追本溯源,“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提法,是2002年出版的一本書的題目,作者是鄭思奮。

其實這本書,“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初衷和原始內涵,與我們現在理解的含義已經大相徑庭。

原書中的闡述脈絡是:愛是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關鍵,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教育就是要形成孩子的性格,培養孩子成功的個性,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和創造力。

這原本是非常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向內觀而不是向外求。

可是社會特定時期的發展,和功利的家庭教育,賦予了這個金句以攀比、抓取、浮躁的內涵

01.拆分揉碎看端倪,內心安寧定乾坤

決定孩子“輸贏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煽動了一些家長某種對抗情緒,把競爭意識帶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起跑線”不斷前移,從考大學的高三,到初中,到小學,甚至到了幼兒園。

前幾天我回學校跟同事聊天,發現現在生二胎的焦慮集中在公辦幼兒園資源少進不去,好的私立幼兒園也進不去,眼看著孩子就要輸在起跑線上。這一份焦躁難以排解,工作熱情都大打折扣。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把它拆分一下,揉碎看看,找找這個判斷句的邏輯關係。

研讀一番,我把它變成了三個問題:

  1. 有起跑線嗎?
  2. 起跑線可以決定孩子一生的輸贏嗎?
  3. 孩子的起跑線究竟在哪裡?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專注家庭教育18年的董進宇博士提倡三種教育方法。

一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

二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三與孩子交談一定要認真,用心,真誠。

他寫了一首詩,叫做《原諒》,滿含著對當初逼迫孩子的痛悔:

“孩子,原諒我的愚蠢與無知,曾經那麼理直氣壯的認為是為你好。

我在愛的美麗旗幟下,殘酷地摧殘了你嬌嫩的生命花蕾,讓學習這件最美好的事情,留給你全是痛苦的記憶。

我用未完成的理想和虛榮,剝奪你童年的快樂,壓垮你柔弱的臂膀。

孩子,原諒我的任性,在你哀求的目光下,我仍不肯做出改變。

我把過時的教育理念當成真理,我用固執,用拙劣的方法,讓你幼小的心靈,遭受那麼多的苦難和屈辱……”

從董老師這真誠沉痛的懺悔中,我們感受到那份來自父親的愛和這句話誤讀帶來孩子的傷害。

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亦或是社會教育,都應該是從孩子的內心出發,充滿著愛和寧靜祥和的光芒。

02.起跑線上拉把手,春雨潤物細無聲

決定孩子“輸贏

什麼是起跑線?孩子的成長有起跑線嗎?倘若真的把人的一生當成一場競賽的話,起跑線就應該有,但是輸在起跑線這個說法卻未必正確。

起跑線上的輸贏,隻影響短跑,而人生是馬拉松長跑,人生是兩萬五千里長徵,如果百米衝刺,你在起跑線上慢了別人兩三秒,你可能就輸了,可是說到馬拉松,說到兩萬五千里長徵,哪怕前面輸別人一天兩天,一年兩年都不是太要緊。

《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80後這一代家長自己面臨著職場的挑戰和壓力,普遍存在一種焦慮,同時也把這種焦慮瀰漫到對下一代的教育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樣的觀念籠罩下,我們的父母就開始怕了,開始恐懼。

因為恐懼,家長老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結果,父母每天挑孩子的毛病,逼著孩子學習,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心情好不好,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

在這樣對立的情緒下,有的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有的孩子被嚇死在起跑線上,有的全家崩潰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報道司空見慣,令人心痛和心寒。

日本繪畫大師五味太郎對兒童和兒童心理有著很深的研究,對自己的繪本定位就體現了他的理念:讓孩子們“因為樂趣而閱讀”,所以他的繪本都很有趣,深受孩子們喜歡。

他在《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中說:“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事事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發生問題時,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大人,當孩子有事需要交流和傾訴時,大人能夠與之交流或傾聽,當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議時,大人能夠即刻伸出援手。”

決定孩子“輸贏

有位心理學家說:“成長是一個自然而然被愛照見的結果,而不是拼命追求所謂更好的更正確的自己。”

所以,“起跑線”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孩子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甚至可以說每天太陽昇起來時,每個人就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

讓我們做家長的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的起跑線上,都拉著他的手,用愛來溫暖他、滋養他,春雨潤物細無聲,讓他快樂健康地成長。

03.起跑線上無高低,快樂學習伴終身

決定孩子“輸贏

既然有起跑線,那麼起跑線可以決定孩子一生的輸贏嗎?回答是否定的,不能!

“起跑線”就是一個起點,人生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大大小小有無數個起點,不用那麼著急和焦慮,農作物生長尚且需要春播秋收,不能拔苗助長,為什麼到了培養人這個大工程的時候,所有的自然規律都可以視而不見、拋諸腦後呢?

做任何事都要有規律,植物生長有規律,天氣變化有規律,企業運轉有規律,社會發展有規律,人的成長同樣有規律可循。

孩子的教育,生命的成長的規律其內核是愛,有了愛,再尊重孩子不同年齡不同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允許個體的差異性,如此設計的教育就是大方向正確的。

說個簡單的道理,當你生出一個身體健康聰明活潑的寶貝時,你對他的要求就是將來成為什麼“家”,什麼“星”,什麼“豪”。

但是如果你生出一個身體殘缺或者頭腦先天有問題的孩子,你所有的熱望就是孩子只要健康快樂、正常生活就好。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來了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愛,還有太多的希望。

而這些希望裡,是我們家長加進了那麼多的主觀願望。這些願望不是孩子的,是家長自己生活的經驗或者遺憾的投射,以此來強硬地指揮著孩子的發展方向,並美其名曰“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決定孩子“輸贏

這讓我想起日本作家志賀直哉的小說,他在《清兵衛與葫蘆》裡塑造了那個12歲的孩子,因為學校和家庭的聯手扼殺孩子天賦的故事。

清兵衛無來由地喜歡葫蘆,並且有著天生的審美和獨特的見解,一次在課上把玩葫蘆讓老師大為光火,沒收了那個他最喜歡的葫蘆,並且到家裡告狀。

結果是,父親對清兵衛的不好好學習暴怒,砸碎了他所有心愛的葫蘆,終止了他的這個愛好。

結局是,那個被沒收的他用一角錢買的、經過他的加工打磨摩挲的葫蘆,最後經過兩次轉手賣到600元。

你會說,這是一個小說,是的,但是我在高中教學三十多年,遇到的這樣本質相同的事,真是多到不勝枚舉。我覺得小學會更多。

現在的教育,往往都是捨本逐末,舍大求小,孩子內心的成長,孩子全面素質的提升,孩子開心快樂的興趣和特長:這才是“本”,才是“大”。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單單是他的成績,社會需要的人一定是品德高尚的、能力卓越的、心態平和的。而這些僅僅通過分數沒有辦法達到的。

學習不僅僅是為考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有好工作。學習是成長,成長是終身的,用愛做內核的學習和成長才是最有創造力的。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致勝法寶。

04.家長就是起跑線,自我成長做榜樣

決定孩子“輸贏

有句話所有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是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啟蒙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

“有樣學樣”“三歲看老”,所以如果說孩子成長有起跑線的話,那麼孩子的起跑線究竟在哪裡呢?

上面說了那麼多,我們已經得出結論了,這個至關重要的起跑線,其實就是家長自己。

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名師名校,不是才藝雙全,不是少年神童,而是有一對懂教育會學習且終身成長的父母。

孩子渴望父母:

晚上和他一起讀會閒書,而不是隻知道驅趕他孤獨走進輔導班;

是父母和他一起參加寒暑假書法興趣班,而不是自己邊搓麻將邊呵斥他沒有完成作業;

是週末一起去山水之間感受日出,而不是藉口工作忙抱著手機沒完沒了。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外的精彩。

如果父母在工作外的愛好,比方唱歌、跳舞、書法、寫作、畫畫等等獲得了獎勵,那麼對孩子的觸動無意是巨大的。

有那麼多退休以後找到方向的人,也成就了一番事業,我們家長也可以定個目標和方向啊,“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至少我們家長的終身學習,在孩子的眼裡,是一種追求、一種自律、一種表率吧。

決定孩子“輸贏

潛心是一種境界。教育的基本的信仰就是要尊重生命,迴歸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不要虛榮,不要急,心要安。

前兩日,我和曾經輔導過作文的一個小學生的家長聊天,她說了她心裡的苦悶,孩子現在五年級,已經開始瞧不起她了,說媽媽沒文化。

我推薦了一個公眾帳號給她,並且建議她去學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把眼睛盯住兒子,自己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就會帶動孩子精進學業,還會在各方面優秀起來的。

紀錄片《起跑線》也談了關於家庭教育的很多熱點話題,家長們可以看看。

《起跑線》的主題曲《千瓣花》,在反覆吟唱的旋律裡,我們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和對孩子成長的希冀與美好的祝願。

“成長的長路,起點在腳下,不論走多遠,也不改方向,請不要停下,別輕易回頭啊。若覺得累了,就輕生歌唱吧。”

總之,教育是溫和的,如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只要把河道疏通順暢乾淨,溪水清澈跳躍就一定能奔向大海。

做好眼下的事,走好每一步路,不拔苗助長,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愛孩子,那麼你會發現,你的孩子,還包括你自己,不僅可以贏在起跑線上,還可以贏得整個人生。

決定孩子“輸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