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保險,但不知道無從下手?保險配置的五大原則

保險配置的五大原則

想買保險,但不知道無從下手?保險配置的五大原則

很多朋友在為自己家庭配置保險時,因為也沒系統學習過保險基礎知識,所以無從下手,或者研究了很長時間才發現方向可能是錯的。

賈斯丁在這裡分享一下保險配置的五大基本原則,給大家一些建議


1、投保要趁早

有些朋友,會覺得現在還年輕,可以晚點在考慮保險。

這個想法,其實也是正確的,因為年輕,遇到風險的概率就低,不需要花費這個錢。

這裡建議投保要趁年輕,主要有2個原因:

  1. 我們其實都是跟風險在賽跑,身體指標也是逐年在走下坡路。天有不測風雲,誰知道會有什麼事情。
    大部分現代人都在亞健康的狀態,未來能買到保險可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 很現實的,年齡越大,保費越貴,保險公司不可能虧本。


2、先保大人,再小孩和老人

很多人,一般都是結婚後,或者有小孩子後才會開始考慮保險,因為對“責任”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然而往往第一份保單,都是小孩,或者給父母的

實際上,在這個家庭中,先生和太太,才是最需要保障的對象

保險的作用,主要是經濟補償。它並不能改變你已經遇到的風險,只是在你遇到風險之後,彌補經濟損失。

小孩暫時承擔不了家庭責任。老人家庭責任差不多已完,屬於被照顧對象。先生太太還在,應對風險永遠會有辦法。

但如果是這2人發生意外或重疾,往往意味著收入中斷

。小孩肯定幫不上忙的,父母年紀也大,幫忙的時候萬一有什麼事呢?

所以,壯年人永遠是孩子和父母的最大依靠

另外,重點保護對象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他理應得到最大的保障,保障面要夠全,保額要夠高


3、先保障類,再儲蓄類

保險險種有很多,各有不同的作用,人生最基本會有7張保單:醫療、意外、重疾、壽險、養老、教育、財富傳承

這7張保單都很重要,但我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保障類的險種,即醫療、意外、重疾、壽險,先轉移活太短的風險,再轉移活太長的風險

受現代社會的影響,因為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很多朋友都想先買養老儲蓄險,實際上,我們也要先確保能到那個年紀啊....

所以,我們要先把基礎保障類做夠,再考慮理財類(年金,教育)。


4、大風險轉移,小風險自留

之前跟一些朋友聊的時候,很多人有過買保險的經歷,也在糾結為什麼要有起賠線免賠額,為什麼沒有門診責任

我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往往先考慮把大風險轉移了,例如身故,重疾住院,意外傷殘等等這些,都不是一般家庭能負擔得起的。

所以,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配置壽險,重疾,醫療險,意外險這幾個險種中主要的責任條款。門診,發燒這些對生活影響不算大的小風險可以自己承擔。

這個世界,又便宜又全面的事物,存在的幾率很小,內裡一般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5、先看產品條款,後選擇保險公司

買保險,實際上購買的是一份“合同條款”。這份合同條款的保的是什麼,不保的是什麼,才是我們重點關注對象。

這個合同條款,有著國家多方面的兜底,法律對消費者合理的偏心保險公司申請破產重組的審批,人壽合同的轉移,國家責任準備金,再保險公司等等

所以大家可以認為,在國內有牌照的保險公司,都是靠譜的。保險公司知名度,人數多寡,盈利能力,跟我們買保險並沒有很大的正相關,倒是跟保費的高低有很大的關係....


過往為何社會上存在如此多的負面新聞呢?主要有2個因素

  1. 營銷人員也並沒有正確地解讀條款,消費者理解合同條款有誤。或是存在銷售誤導
  2. 消費者帶病投保,營銷人員也沒有做正確的提前告知

所以現在買保險,通常會有多重的回訪,確保消費者真正的知悉該保險的條款才最終完成。
國家對保險是非常看重的,因為這是社會經濟穩定的其中一架馬車。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配置到最適合自己的保險,想了解更多保險事宜,請關注“賈多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