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中國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怎麼也沒有想到,同名電影中的這句臺詞火了。空間站的人工智能Moss對吳京扮演的領航員說,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

到底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哪個更優?這個討論延續了數個世紀,也沒有得出答案。這兩種思維方式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不可能單靠某一種思維生活。

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理性是優於感性的,尤其在做決策時,需要理智判斷來得出結論。

真的是這樣嗎?

世界級故事大師安妮特·西蒙斯並不這麼認為,她說,“道理只能贏得辯論,故事可以收服人心”。怎麼理解呢?

想象一個場景:

如果你和客戶談合作,雙方第一次接觸,交換了真實和優質的數據和資質後,合作就談成了嗎?

不一定。那還差了些什麼呢?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所有的生意是“人”的生意,也就是說,在雙方沒有感性瞭解的情況下,再多的理性思考也無法幫助大家看到事情的全貌。

在現實場景中,有合作訴求的雙方,除了對比數據,還會充分的互相瞭解,“我是誰?”“我們的企業文化是什麼?”這些都是感性層面的,也是冷冰冰的事實和數據無法取代的。

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把某項能力發揮到極致。如何把感性思維發揮到極致呢?那就可以把情感融入故事中,說好一個故事,讓它深入人心。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在中國,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而在西方,聖誕節是如同春節。家人團聚,吃火雞,幫助弱者,唱聖誕頌歌......不過,你可能想不到,聖誕節一度在西方沒有任何影響力。

把聖誕節的傳統發揚光大,使得這個節日變成如中國的春節般重要,完全是因為一個“鬼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寫於1843年的《聖誕頌歌》,出自十九世紀最暢銷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它被譽為“第二大偉大的聖誕故事”,當然啦,第一偉大的是《聖經》,這個故事直到現在還是西方國家,中小學生的必讀小說。

小說講了一個守財奴斯克魯奇的故事。他被朋友的鬼魂困擾,這個朋友生前也是個守財奴,死後非常後悔,於是把自己的懺悔展示在他面前。斯克魯奇在聖誕精靈的帶領下,經歷了奇幻的旅程,大徹大悟,轉變為樂善好施的好人。

故事一出版就迅速傳播開來,以至於故事裡描繪的聖誕節景象和傳統,成為了西方社會家家戶戶的習俗,延續至今。

誰也不會想到感性的故事思維,竟然有這樣的深遠影響。因此,很多人說,“《聖誕頌歌》這本書,它重新創造、發明了聖誕節。”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故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正如上面提到的,安妮特·西蒙斯的經典論斷,“道理只能贏得辯論,故事可以收服人心”,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故事比道理更容易打動人,因此,講故事的能力是影響他人的一項重要技能。

安妮特·西蒙斯因此創作了《故事思維》,這是一本傳授“講故事之道”的經典著作,暢銷世界十多年,蔡康永曾力薦這本書。講故事不是天賦,不是技能,而是可以習得的思維方式。用故事影響人,才是有效而深遠的。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作者安妮特·西蒙斯,是美國知名企業管理專家,致力於研究和推廣故事思維在市場營銷和團隊協作中的應用。西蒙斯首次將“故事思維”運用到商業上,曾為微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重要機構提供服務,出版過多部作品,這本《故事思維》被公認為她的奠基之作。

《故事思維》告訴我們,想要影響他人,單靠理性是不夠的,不妨藉助感性的力量,也就是故事思維來解決問題。真誠的故事中,有主觀感受,主題明確,又不乏細節,能夠燃起人們的希望,也能讓人反思,比講道理更加直擊人心。故事的力量遠超你的想象,想要積極推進人際關係或商務合作,必須好好運用故事思維。

書中分析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什麼是故事思維?作者提供了6個故事的模型。

第二,為什麼需要講故事?書中分析了故事的多種優勢。

第三,如何講好一個故事?這就需要技巧和心法雙管齊下。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一、故事思維中的6種模型

故事思維屬於感性思維。所有的決定都是主觀的,不存在完全客觀理性的選擇,所以,當雙方沒有建立信任時,當事實無法說服對方時,試著放下理性,運用6種故事模型,讓溝通多一些聯結感和人情味。

1. “我是誰”的故事

和陌生人打交道之初,如何迅速建立信任感?講講自己吧,讓對方瞭解你,真誠的自我介紹,甚至是袒露缺點,會拉近你們的距離。

2. “我為什麼在這裡”的故事

合作的前提是有誠意,用一個具體的故事,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來意,不要顧左右而言他,更能博得對方的信任。

3. “願景”的故事

人們想知道你能帶來什麼好處,用一個故事描述共同的願景,會讓溝通更加順利。

4. “教學”的故事

與其告訴對方“這個事情很重要”,不如用一個故事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同這件事。

5. “行動價值”的故事

如傳遞價值觀?用自身經歷說明“我為什麼這樣做”,比大道理深入人心。

6. “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

如果你覺察了對方的疑慮,用一個故事撫平他們的情緒,那麼接下來的溝通就會高效很多。

總之,有了故事的鋪墊和承接,就能更好的推進溝通,讓你的觀點發揮影響力。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二、故事思維的優勢何在?

理性和感性思維有時被對立,尤其談到感性思維時,會把它和“敏感脆弱”、“沒有說服力”聯繫起來。但是,純理性缺少人情味,無法打動人,感性的故事才能可以拉近人和人的距離。

故事思維的優勢主要有三點。

1. 故事更婉轉

直接表達太犀利,不如講個故事,既說明了意思,又弱化了矛盾和尷尬。如果你的已婚下屬和同事玩曖昧,用一個故事旁敲側擊,讓大家都留住顏面。

2. 故事給人更多想象的空間

相比道理和數據,故事裡有人物、有情感,甚至有顏色、有味道,讓人充滿感官體驗。如果一個銷售人員介紹了烤箱的性能和銷售數據,你可能一頭霧水。如果他說,“我昨晚做了個巧克力布朗尼”,描述烤制時的“滋滋”聲和黃油的香味,你會不會動心?

3. 故事更能給人啟發

一個好的故事能讓人思考。為什麼死海被稱為死海?因為出海口受阻,水域無法流通,因此含鹽量越來越高,失去了生機。如果有一個人固執己見、難以合作,不妨給他講講這個故事。

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說,一味追求理性,是不理性的。因此,我們不僅要說事實,更要講故事,故事中的細節和感受才是說服對方的關鍵。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三、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故事不一定是長篇大論。精煉的故事更有力量,史上最經典的短故事出自海明威,只有6個字--“童鞋,全新,出售”,卻給人極大的聯想空間。

接著,我們從技巧和心法兩個層面來分析“如何演繹一個故事”。

故事的講述者和演員類似,“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把一個故事演繹好,大量的刻意練習少不了。技巧包括手勢、表情、語氣、肢體語言等,講故事的目的在於,運用一切方法,讓真實的情緒自然地傳遞,讓聆聽者感同身受。

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講故事的心法,分別是共鳴、共贏和傾聽。

1. 共鳴

真實和善良是產生共鳴的前提之一。真情實感來自“我”的親身經歷,來自觸動“我”的事情,因此,“我”的故事,即使不完美,卻很真實。人們不需要完美的典範,只想找到你我相似之處,一旦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共性,就產生了共鳴。

2. 共贏

影響和被影響者之間進行的不是零和遊戲,如果是為了說服而溝通,那叫做“辯論”,而在故事思維中,沒有輸贏,只有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也就是尋求共贏。

3. 傾聽

如果沒有傾聽,就無法構成溝通。不會傾聽的人,無法在合適的時機,講出合適的故事。把傾聽作為獲得話語權的方式,那麼,你的故事就會四兩撥千斤。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你在做決定時,到底被什麼所影響?

圖|unsplash

本文總結

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從古埃及的壁畫,到孩子的繪本,再到企業運營,故事無處不在。

當我們做決定時,感性力量的影響遠超自己的想象,因為故事總能給人能量和溫度。

這也就是《故事思維》一書想要告訴我們的,故事的根本意義在於,給人希望。

安妮特·西蒙斯說,“許多人其實已經丟掉了希望,他們必須重新找回這些東西,沒有希望是不可能影響到他人的。當你開始有了影響別人的能力時,就會發現你講故事其實就是在向人們推銷希望。”

善意是故事得以發揮影響的基礎,當你不再關注“我是否說服了對方”,而是關注“我是否在給人希望”時,在聆聽者心中,故事的種子就開始生根發芽了。


海小倫,悉尼大學傳媒碩士。

關注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非職業書評人。通過閱讀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善於總結全書亮點,五分鐘幫你讀懂一本書。

陪你共讀,陪你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