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通科技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恒通科技(300374)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19年,中国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艰难前行,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各种内外部挑战,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在公司管理层的带领下,稳步实施董事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顺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413.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3.78%;实现利润总额8,297.42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732.4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01%。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回顾如下:

1、聚焦主业、持续研发促进装配式建筑主营业务发展

在我国建材行业由粗犷型向集约型,由资源消耗型向节能环保型过渡的大背景下,政府越发重视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推广,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装配式建筑步入快车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公司作为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具备研发、生产、销售和组装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更有综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既定的聚焦资源、做强装配式主营业务的发展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公司自主研发的生态外墙挂板、轻质水泥墙板、SPC地板等产品迅速得到市场认可,成功应用于公司雄安新区装配式建筑项目、高标准建设的国际学校项目、森林公园农家乐项目等,涉及美丽乡村建设、办公楼、公寓宿舍、市政建设、安置房、别墅木屋、旅游用房等领域。2019年9月,公司的“无机集料阻燃木塑轻质条板”和“纤维增强中空拉挤墙板”获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同时,公司还不断精进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重点探索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提高集成服务能力,承接的雄安新区项目顺利实现了85%以上的装配率,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典范。公司将持续开展对产品技术研发的投入,确保公司不断推出高附加值和高性价比新产品,保证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为公司装配式建筑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塑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卓越品牌。

2、优化产能,完善区域布局

2019年,公司宿迁基地实施结项并顺利投产,该项目基地引进日本、德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技术水平。宿迁基地是公司目前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具有生产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的能力。宿迁基地辐射山东省南部、河南省东北部以及整个苏北地区,并通过运河宿迁港延伸至东南部市场和海外市场,极大的扩展了公司的市场空间。

目前公司已在北京、新疆吐鲁番、新疆喀什、新疆乌苏、江苏宿迁布局生产营销基地,以生产基地拓展市场,形成全国性营销网络。公司将以宿迁基地投产为契机,加强各大生产基地的营销建设,凸显基地协同效应,利用自身装配式建筑优势,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格局。

3、引入央企控股,促进公司跨越式发展

2019年上半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孙志强先生、第二大股东投资公司与中国中铁(601390)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及控制权变动等相关协议(目前尚处于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过程中)。公司筹划引进国有企业中国中铁成为控股股东。

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矿产、金融投资和其他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中铁认同公司价值并看好未来发展前景,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后,可以完善其建筑行业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条,增强中国中铁的建筑业集成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业务拓展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

未来中国中铁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可实现公司与中国中铁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中国中铁在建筑业务领域享有的行业地位和资源优势将有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商业机会,促进公司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

4、积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营销中心采用直销、经销相结合的模式,由市场营销部进行线上、线下的全面推广。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线上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微信订阅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易、百度、《北京工程招投标与造价》杂志等多个网络平台和杂志会刊,普及装配式建筑知识,传播建筑新观念,使大众对装配式建筑新模式由了解、接受逐渐转变为选择及应用,增加公司品牌曝光度,提高市场认知度,扩大公司影响力。同时,公司还积极参与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以及由全球最大的展会主办机构Informa Markets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联合举办的“2019年上海国际地面墙面材料铺装及设计展览会”。公司作为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大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供应商和集成商,在展会上向国内外客户介绍公司装配式建筑技术和部品部件,展示成套集成技术,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并且与同行业企业进行了经验交流。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公司未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重要无形资产发生不利变化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近年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公司较早进入了装配式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经验积累,拥有了装配式建筑生产体系全套产品,包括钢结构、无机集料阻燃木塑复合墙板、纤维增强水泥挤出成型中空墙板、一体化墙板、内墙挂板、吸音板、SPC地板、纤维增强水泥挤出生态外墙挂板、室外地板等,涵盖装配式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室外装饰材料、户外景观材料等全部部品部件。产品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二、为完善公司产业链,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建立了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体系,形成了从前端建筑图纸设计,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供应,到后期建筑主体搭建,内外部装饰装修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全套服务的业务模式,可以提供装配式建筑综合解决方案。与单一业务的生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企业或提供装配式建筑设计、咨询与集成服务的企业相比,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化的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较明显的综合优势。

三、公司通过多年来不断的研发创新,从建筑材料创新和建造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智能制造能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体系、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不断地优化材料配方、改进生产工艺、升级制造技术、提高组装集成能力,做到了降低生产及建造成本。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拥有有效专利86项,公司还主编和参编了多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品、体系、技术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趋势

1、新型建筑材料行业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行业也面临着不断转型升级的压力,既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又要符合绿色、低碳要求。尤其是我国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建筑材料必须质量轻、强度高、防火防水、隔热保温性能好、可再生。

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细分品种众多,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目前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尽快研发出符合当前绿色建筑要求的功能多样性和复合型的建筑材料,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要求。

2、装配式建筑行业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建筑施工方法,速度快、能耗低且受气候条件制约小,不仅能提高建筑质量,还将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代表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整合期,行业的竞争态势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竞争为主,装配式建筑之间的竞争为辅。2012-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增长至2.9亿平米(占新开工面积13.9%),年均复合增速65.2%,预计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摘自平安证券《装配式建筑专题——技术与成本造价篇》2020年2月25日)。随着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落地,环保规范日趋严格的要求,人工费用持续上升的态势,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竞争态势将逐步从以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竞争为主,转变为以装配式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主。

虽然目前装配式建筑造价显著高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但成本改善空间较大,通过选择合理的装配方案和优化装配式设计环节可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特别是规模化生产预制构件是降成本的关键所在。

目前,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为预制混凝土PC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目前在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预制混凝土PC结构应用较多,木结构应用较少,钢结构发展较快。2019年3月,住建部公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随着国家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政策持续加码,产业扶持力度及针对性逐渐加大,钢结构有望站上装配式的风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提升空间。公司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拥有独立研发和生产全套装配式部品部件的能力,主要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解决方案,未来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盈利空间将更加广阔。

(二)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公司坚持实干精神,踏实经营,实施稳定型发展战略:持续专注于节能环保并可循环再利用新型建材的研发制造,以及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和集成服务领域。同时,公司将依托上市公司资本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公司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公司将坚持以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应用循环化、建筑材料与建筑方式创新化为宗旨,努力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品结构丰富,并具备完善的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能力的大型企业,为客户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给广大股东创造更多的回报。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公司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夯实主营业务,推进市场开拓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历时仅十余天,武汉市迅速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是对重症患者救治起到了支柱性作用,成为彰显“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标志性符号。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均采用了建筑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同时,在外部拼接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工作量和时间,实现了效率最大化。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对装配式建筑行业来说,不仅是一次肯定,更是一次契机。

公司作为装配式建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组装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公司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具有独创性、品类齐全、低成本、具备智能制造能力的优势。在国家鼓励装配式建筑的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公司将深耕装配式建筑新型材料的研发和装配式建筑集成领域,加强市场调研,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同时,公司以建立“区域平台化”的方式,计划在装配式建筑重点鼓励地区设立制造基地,以制造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市场,形成区域性的营销网络,加强区域市场客户开发,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2、坚持不断创新,强化研发实力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和自身研发综合实力的提升。2020年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装配式建筑材料方面。追求建筑材料轻量化,在不影响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墙体重量,方便施工安装;建筑材料精细化,提高装配式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的平整度以及尺寸的标准化,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的补救工作量;建筑材料多功能复合化,减少墙体的安装工序,使其将安全稳定、保温隔热、绿色环保、装饰性等功能更加优化的融合,突出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的功能最大化。

二是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方面。研发简单、高效、经济的节点连接方式;研发便捷的安装设备,可以让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用,提高墙体的安装效率;研发装配式装修,包括装配式墙面装饰系统,装配式地板系统,装配式集成卫浴系统,装配式集成管路系统等,结合公司的装配式部品部件,进行系统集成,大力提高公司装配式装修的技术水平。

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自主创新的研发平台,提高企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性。

3、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打造优秀的人才团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环节。下一年度,公司将继续培养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型人才、结构设计优化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实现公司人才结构多元化、人才素质专业化的目标。

公司将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文化建设,培养管理人员能力,扩大各子公司负责人的职权范围,提高各子公司独立经营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各子公司结合当地市场情况拓展业务规模,并且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组建精兵强将队伍,不断为企业内生式增长提供源动力。

(三)可能面临的风险

1、经营业绩波动风险:公司目前主要通过承接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形式推广自行生产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按照公司目前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对合同金额超过一亿元且组装周期超过12个月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提供的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实现的收入;其他装配式建筑项目均在房屋组装完成并经建设方验收合格后,确认合同收入实现,目前公司装配式建筑项目主要在房屋组装完成并经甲方验收合格后确认收入实现,可能出现房屋组装与竣工验收分属两个不同会计期间的情况,从而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各季度及年度之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2、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公司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供应商,客户主要为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价款结算手续复杂、耗时较长,往往存在回款不及时的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会影响公司资金的周转,导致公司的运营能力下降。公司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争取做到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分析、事后追踪,加强对业务部门回款的考核,加强应收账款的清理。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主要生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及提供集成服务,主要原材料是钢材、水泥、粉煤灰、木粉、保温材料等。报告期内,钢材采购占当期原材料采购总金额的比例较大,随着大宗商品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公司的生产成本也相应发生变化。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可能导致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控制权变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孙志强先生、第二大股东投资公司与中国中铁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放弃协议》等,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及表决权放弃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孙志强先生变更为中国中铁,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截至目前,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尚未完成,尚需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审批,提交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合规性审核,并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本次控制权变更事项能否获得上述批准,以及最终获得批准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