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人性總是有好有壞,就連古代的聖人也會有所畏懼的事情,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疫情還沒完全解除的日子裡,看段子刷熱點是必做的事情之一,相信經常上網的朋友,今天吃了很大的瓜,隨著震驚,不敢相信再到了平靜,最終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而不是伺候的。”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這句諷刺的話語出自於書籍《皮囊》,剛開始讀的時候一知半解看個痛快,但現在回過味來,才發現作者不光是頓悟世情,而是在諷刺人性。今天有必要再來回顧回顧這本集子。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

而皮囊本身卻又逃不過殘酷,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且無從選擇。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句話不能更得我心。

確實,《皮囊》刷新了我對閱讀的看法。

感嘆於作者渾厚的筆力,沿著作者精妙的構思,我把這本書當成了一本小說來讀,而非一本散文,雜文,抑或隨筆。作者說到:因為這本書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自己虛構的一個故事,有時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而有時,我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看著主人公和生活死纏爛打,和理想拼盡全力,而我卻一聲不吭。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皮囊》不光是蔡崇達的處女作散文集,更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他用一種客觀、細緻和冷靜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震撼心靈的骨肉故事。在《皮囊》中,作者的父親中風且落下了殘疾。

人生就是這麼猝不及防,健康的時候,軀體沒有被重視,一旦病了,連身體都無法駕馭時,那種無能為力的恐懼感,油然而生。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人就是被某一件事突然拉扯成長的。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只能帶走人的身體,永遠帶不走人的靈魂,肉體和靈魂是可以分別存在的。讀完蔡崇達先生所著的《皮囊》,感覺這是一本探究皮囊與靈魂的書。正如孟子在《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中也這麼寫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讓肉體鎖住自己,從而禁錮了寶貴的靈魂。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劉德華在序言中把蔡崇達和《皮囊》視為他生命中的一盞明燈,“視人生無常曰正常。”

文學評論大家李敬澤認為《皮囊》是一本認心、認人的書,“我不能肯定這本書是什麼,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學是輕的。”

阿來評價說:蔡崇達的《皮囊》是當下的非虛構寫作潮流中的一個驚喜:“它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是關於擺脫肉體獲得靈魂永生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居於現實培植夢想生根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生死考驗爭取人格獨立的故事。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獨自回味的故事。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沒有繁雜的寫作技巧,沒有華麗的封面設計,只有淳樸直接的言語。

在封面上,那個圖案是人的臉部側寫,象徵著人類的皮囊,還是蜿蜒的山脈,象徵著地球的皮囊。

皮囊是什麼?合上了這本書,我一下子沒有想出一個簡短的句子來總結,反而是心中百味雜陳。

劉德華也說:“因為當下,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在我看來,這本名為《皮囊》的書,實則在寫心。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伺候的,”《皮囊》對人心的諷刺不留情面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