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自問自答

問1:世界讀書日到了,心情如何?

答:“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問2:讀書日安排在4.23日,有什麼感想?

答:歷史緣起沒研究過,但覺得很應景。春天伴隨著希望,讀書日也展現著希冀。

節日可以看成驛站,歇歇腳,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如果類比奔跑,起跑線的錯位是一件美事兒。

年度計劃“起跑線“都安排在元旦,”多線操作“下來難免顧此失彼。

讀書日安排在4.23挺好的,給我們一個可以“reset(重新起跑)”的由頭和安慰。


問3:還記得去年的“讀書日“嗎?

答:過“讀書日”確實是從去年開始的,在朋友圈曬了讀書”年度總結“,還和家人去了的讀書日活動現場。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年後的今天,”百尺竿頭從頭越“。 一晃365天,時間過得真快。

過去365天讀書總結如下表:

423世界讀書日:自問自答

過去一年讀書小結1

423世界讀書日:自問自答

過去一年讀書小結2

問4:年年有今朝,說說這一年的心得?

答:我想從二個方面說心得:方式方法和目的由頭。


1)方式方法:擁抱“搜索”,“聽書”新增長點。

關鍵字:搜索

過去一年,電子書的‘搜索’功能讓我獲益匪淺。我講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我某天忽然想起之前在某本書裡看到的一句話,我很想準確地引用它。之前的方式是,我會翻開那本書做地毯式或跳躍式的人眼搜索;但自從有了電子書之後,我會在攤開那本電子書搜索輸入關鍵字。後者的效率比前者高很多,以至於很多有了實體書後我也會追加購買電子版。

另一個場景:我想要獲取某個信息或者某個知識點,之前我會在百度/微信/谷歌/維基百科搜索,但從去年開始,我的搜索界面又多了一個平臺,在知識app上搜索。先拋開我可能安利某app的動機,先看這個例子。如下圖,在知識app搜索的好處是,它的出處是有保障的。因為知識app有10%的試讀權限,所以我可以任意打開一本電子書或一個課程,看到這個知識點在某本書裡或者某個課程裡的解釋解讀,這大大節省了我的獲取知識的時間成本,又不喪失權威性準確度。這個功能是去年讀書日,新發布的。可以說它改變了我的“讀書方式”,我過去一年嘗試用搜索的思維/互聯網的思維去讀書。


423世界讀書日:自問自答


關鍵字:聽書

我最早聽書是2011年用蘋果的Audiobooks,那一年十月喬幫主去世,《喬布斯傳》過世後沒多久問世,那本書定義了我對一件事情痴迷的上限。英文原版我讀過12遍,聽書我聽了32遍。聽得如此之多,以至於書裡的喬布斯段子我都可以很溜的複述出來,去年7月我第一次去Palo Alto,去喬布斯故居/墓地/他年少時斯坦福大學泡妞的廣場,我都憑著書中的記憶人肉導航過去。

扯遠了,再說回到聽書。這一年的新發現是知識App的聽書方式。它不是原文一字一句的複述,而是把精華內容提煉出來,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講述(也配有文字版)。有點類似於看讀書筆記,但又比看讀書筆記凝練,也帶有一種精煉之美。

過去一年我通過知識App,聽了70多本書。這種方式使我可以短時間內接觸到很多的書籍;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它給了我一個博覽的出口,有些好的書我會反覆聽,還不解渴就再買電子版或者紙質版細品。這種聽書方式也是從去年的讀書日開始的。


2)目的由頭:“書非用不能讀也”。

都說書非借不能讀,我新的感受是,書非用不能讀。

這一年最大的改變是,讀書是為了去用到它,或者為了用某個知識點/瞭解某個知識體系而去讀一本書。

上一個讀書日我的感悟是:不總結,讀書止於消遣,2018-2019週期我寫了700餘篇讀書筆記。

這個讀書日我的感悟是:不用就是讀死書,為了用,書都讀活了。

現學現賣,活學活用。

過去一年我讀了人工智能,腦科學,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金融學,投資學,博弈論等之前基本沒有涉獵的領域,不是因為什麼興趣愛好,而是工作需要/形勢所迫。

拿作曲打比方,我腦中先是出現了一個“動機”,之後導致去書籍的海洋裡尋找“旋律”。旋律是靠動機催生的。


問5:過去一年,哪個作者對你影響最深?

答:我想特別推薦萬維鋼老師和他在得到app上的《精英日課》欄目。

我是今年疫情期間開始訂閱他的專欄。他解讀新書,構建認知的方式,讓我獲得了一種新知的愉悅,對前進方向的自信,對未知的敬畏,對傳道受業解惑的嚮往,還有找到知音的欣欣然。


問6:過去一年,哪本書最想推薦給朋友?

答:《未來簡史》,它是一本面向未來的書。


問7:如何看待疫情以及疫情後的世界?

答:這個問題太大,我化整為零說兩點。

1)我個人的認知體系,因為疫情,做了很大的重構。

我嘗試認可外界的“不確定性”,並且去適應外界的“不確定性”;

在認知上,我變得更加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2)數據的公開透明 vs 界限產生的隔膜誤解

一方面,實事求是,數據透明是戰勝疫情的前提條件。

另一方面,疫情讓國界更鮮明,物理上的移動,甚至心靈上的移動變得更困難。

隔離是戰勝病毒的方法,但也隨之產生隔膜與誤解。

人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智慧,戰勝恐懼,戰勝偏見。

人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愛,帶著溫度,融化仇恨。

人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希望,照亮前方,砥礪前行。


書籍和知識,可以帶來智慧、愛和希望。


2020年世界圖書日總結,2021年4月23日,後會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