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50歲的人,開始喜歡回憶。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文化衫上,莫名的情緒

改革開放初期,我在農村上中學。那年夏天,縣城裡富裕家庭的孩子們一窩蜂穿上了寫有字的短袖背心。如今,字的內容大都想不起了,只記得最流行的那句:“別理我,煩著呢!”其實,穿著這件衣服的人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少年。且不論它“文不對題”,只是打那時起,我卻學到一個詞——文化衫,將衣服和文化拉到一起。

經過亂哄哄一陣,文化衫步入正軌。如今的文化衫,多是加一些代表公司loge及經營理念,成為標明身份和企業文化的正經服裝。文化衫復歸於文化。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復歸於文化

追本溯源,衣服本來就是文化,就有文化。《白虎通》雲:“聖人所以製衣服何?以為絺綌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

虞舜朝堂的文化衫如何呢?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呢?

帝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舜帝的文化衫,多元素集合

帝舜欲學習古人的文化和取象。天地有乾坤,衣服也分為上衣下裳。蓋以衣在上為陽,陽統於上,故所尊在先。裳在下為陰,陰統於下,故所重在後。

禮有以文為貴者。衣服上寫什麼呢?畫圖案,圖案比文字更含蓄、更豐富、更美觀。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

山,取鎮靜;

龍,取變化;

華蟲,取其文;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大禹,裁縫師的一面

宗彝,取其孝;

藻,取其潔;

火,取其明;

粉米,取其養;

黼,取其斷;

黻,取其辨。

把這些元素,按照等級高低取捨,分別以青、黃、赤、白、黑五彩之物畫在或繡在絲綢衣服之上,成此五色,作朝拜和祭祀的官服。舜說:“我不能一一細分,你根據大小尊卑來制定各個等級的官服吧。”

正如《白虎通》所說,衣服的基本功能是遮體,其次是彰顯其德行,督促自己也勸勉他人,同時也使得尊卑有序。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古代文官的官服

於是,古代最富文化意義的“文化衫”出現了。帝舜創意,大禹監製。大禹不辱使命,將帝舜的創意進一步完善。我們見到的古代官服還有帽子和朝靴,會不會也是舜和禹所做呢?起碼理念源自舜和禹吧。

《太平御覽》說:“大帝冠五彩,衣青衣,黑下裳,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黃色,正方居日間,名曰五光。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龍五爪,蟒四爪

這樣一件文化衫,就能清楚地說明他的官職高低以及責任和義務。

古人的文化衫,如同中華文化一樣,具有精準的內涵、嚴密的邏輯和完美的設計,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講正宗的文化,談正向激勵。想出人頭地,就像穿上好衣服的人學吧。

皋陶作象刑,文化衫的特殊補充。

我們通常說的文化衫,都是正面意義的。其實在舜帝和大禹的時代,受前者影響,也產生了反向抑制性的服裝,即象刑的囚服。如同路口的紅綠燈,前者是綠燈,象刑的囚服屬於行為上的紅燈。警戒大家不要幹類似的壞事。

文化衫的文化丨舜帝和大禹才是文化衫的鼻祖

皋陶作“象刑”

所謂象刑,並非真的受刑。人死不能復生,鼻子割了就再也不能長上。舜帝有仁愛之心,皋陶受大禹啟發,就發明了以

“不完備的服裝”來表示囚徒的做法。比如犯了死罪的人,衣服一定是沒有領子的。人們見到無領衫,就知道這個人犯了死罪。正常人穿鞋都是一對原配的,假如有人穿鞋不穿一對的,那麼他一定是犯了男女方面的罪。讓犯人知恥,讓眾人知止。法律是教育的輔助和保障,法律上的文化衫也是服裝文化的另類補充。

古人太有文化了,這才是文化衫。聖人,幹什麼事都這麼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