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一年大概有350天都在营业。过了耳顺之年的父母们还没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就要操心起子女的婚恋问题,他们带着子女的照片、学历、兴趣爱好和家里的房产证聚集在相亲角,期望能发挥余热,为正在写字楼上班的子女寻觅到门当户对的另一半。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令人遗憾的是,就算家长们在相亲角开启996模式,也逆转不了结婚率走低这一趋势。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为7.2‰,为近10年来新低,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35‰。

但可喜的是,这也正意味着婚姻自由正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充分实践并发扬。

来之不易的婚姻自由:

结婚、离婚和不结婚

相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中国人拥有婚姻自由的时间并不长。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颠覆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封建婚姻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当下结婚适龄人群90后的上两代才刚获得婚姻自由而已。

婚姻法颁布之后,为了让大众普遍知晓,国家开展了为期3年的婚姻法贯彻运动。《刘巧儿》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的。“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拒绝包办、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刘巧儿唱出了当时人们对新婚姻的向往。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结束包办婚姻成为践行婚姻自由的最直接体现。有资料显示,1950 与1951 年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分别为186167 和409500 件,1951 年到1956 年期间全国大约有600 万对夫妇离婚,其中妇女主动提出的在7万件以上。

六七十年代,婚姻被冠以革命的头衔,婚姻的目标不再是二人的情投意合,而只是一身凛然的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征程,也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1980年,实施了30年的《婚姻法》首次修改,“感情确已破裂”被纳入离婚的条件。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会合乎道德”,这一次修改是从法理上让婚姻回归了情感本质。

同一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庐山恋》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位侨居美国的女青年周筠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男青年耿华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的故事。《庐山恋》不仅成就了“中国电影史第一吻”,也让自由恋爱蔚然成风,钢铁厂和纺织厂搞起了联谊,青年男女的社会交际活跃了起来,看电影、压马路成为了80年代年轻人的约会方式。但当时社会风气仍然较为保守,一对情侣在公众场合约会时还会彼此保持距离,牵手也只敢偷偷,更别说接吻了。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经济发展提高了物质水平,人们对情感和精神层面也有了更多诉求。90年代开始,国人的婚姻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自由、情感、经济,甚至性都成为中国人重新审视婚姻的要素。2001年,《婚姻法》再度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婚姻家庭的变迁,明确了“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诚”,以及夫妻应互相扶养的义务,不能遗弃、虐待配偶,禁止实施家暴。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包二奶等不忠实、不履行夫妻义务等行为,《婚姻法》也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结婚、离婚和不结婚都是《婚姻法》赋予的权力。如何践行婚姻自由,祖辈和父辈的经验对于这届年轻人而言并没不提供太多有价值的参考。时代在进步,客观条件不断变化,他们的婚姻观也发生着改变,“没有应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我选择单身,不需要向任何人做解释”,“为了孩子,所以不能凑合过下去”……追求幸福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与时俱进的结婚成本:

有人因此拒绝结婚也有人无所畏惧

如今“有房有车”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结婚标配,但也成了一些年轻人拒绝结婚的理由。

婚宴10万、婚庆3万、钻戒2万、婚纱摄影1万、蜜月4万……在一线城市办一场普通婚礼少说也要花费约20万元。

根据《2019美团点评婚宴行业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和上海婚宴消费中,单桌菜单价格较为均匀地分布在2000-10000元的各个价格区间内,其中选择10000元以上桌均价格的消费者也占11%。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大众点评上部分上海地区婚宴价格)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大众点评上是北京地区部分婚宴价格)

如果说年轻人自己的积蓄还可以为婚礼买单,那么凭一己之力买一套婚房就太难了,这可能需要掏空三代人的钱包才能实现。

但自古以来,中所崇尚的婚姻观并不是以房子、金钱为基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但青年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执掌自己的婚姻大事了,在他们看来,来之不易的婚姻自由或是比黄金还珍贵;改革开放初期,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坚信只要两个人携手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这些鹣鲽情深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祖辈和父辈身上,他们结婚时大多也没有“独立婚房”。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从2010年开始,结婚成本成为一个激发全民讨论的社会话题,有“独立婚房”成为跻身相亲角食物链顶端的硬通货。

但如果说结婚率低是因为婚房问题导致的,这届年轻人绝对不会同意。今年8月中国青年网联合婚恋网站发布了一份《90后青年婚恋新常态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7成90后单身青年认为经济水平不是唯一重要的择偶标准,针对“高房价”“高彩礼”等热门问题,超半数90后接受租房结婚,超4成90后对彩礼持理性态度,收入越高,越认为彩礼可有可无,新型婚恋观在慢慢崛起。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在一线城市租房结婚的年轻人并不是少数,哪怕是“城市土著”。89年的上海男生嘉祺在2018年年初和女友领证结婚,最近他们刚搬进新租的房子,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换了更大的居住空间。结婚前,小两口拒绝了父母出资为他们购置婚房的提议。他们更希望父母用这些钱可以自在地享受退休生活。对于买房和租房这笔账,嘉祺算得十分清楚,按照租售比来看,他目前更倾向于租房,他还列举了诸多租房的好处,比如在选择跳槽时,不用考虑上班距离和时间,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地点选择房子。另一方面,拒绝父母的金援也是为了保障自己婚姻的独立性,其中包括未来的生育计划。

但嘉祺也坦言,租房结婚不仅要两个年轻人达成的共识,还需要双方父母有足够开明的思想,尤其是女方的父母。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说服父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让他们接受旅行结婚或者少办几桌酒席都颇有难度,更别说租房结婚了。

但要知道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届父母并非封建家长制的拥趸,他们是改革开放后自由恋爱的受益者,他们结婚时正是怀着“只要两人携手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信念。他们是否愿意支持子女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是否有能力向他们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一路走低的结婚率:

结婚率是指某地区当年结婚对数占该地区年平均人口的比重。结婚率低这一现象不仅正在中国出现,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以及瑞典、挪威、芬兰等高福利国家,都出现了结婚率持续下降的现象。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适龄人口减少是我国结婚率走低的最主要原因。我国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高位之后便进入了下滑通道,相比八零后,九零后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结婚率将持续下滑,但这不意味着都是年轻人的错。况且,结婚与否只是选择,不分对错。

适龄人口结婚意愿降低当然也是影响结婚率的一个原因。当代年轻人有着更为独立的人格和思考,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越来越具有包容度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勇于做选择。《婚姻法》赋予人们的婚姻自由在这个时代被充分实践,结婚自由,不结婚也自由。


不结婚?这届年轻人是不随便结婚


随着95后逐渐成为结婚适龄人群,独立自主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他们的婚恋行为中。在消费方面,这一现象已经有所体现。

根据《2018美团点评结婚行业蓝皮书》显示,有超过9成的95后消费者在婚纱礼服、婚戒、婚庆、摄影等大部分结婚消费领域有自主决策权。相比之下,80后的结婚消费决策很多是由父母代劳的。

另一个有趣的消费现象是,婚宴 “变小”了,其背后折射的是婚礼主导权的易主。近年来一些小而美的结婚场地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场地桌数少,私密性高且更具特色。自古以来,中国人办婚宴讲究“高朋满座”,来宾中有很多都是家长邀请来的朋友,因此家长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动辄20桌、30桌的星级酒店大宴会厅。

95后的家长是否也会在不远的未来拿着子女的简历和房产证在相亲角互相交流?不结婚的焦虑是否会随着结婚率持续走低而愈演愈烈?95后的家长或许是比80后的家长更加开明的一代,希望未来他们不用全年无休蹲守在相亲角,让子女去主动选择想要的生活,也给自己机会选择想要的退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