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不死,清朝會滅亡嗎?

洗臉盆上的


一,沒有人能逃脫生老病死,二,她不死,最多也就只能延緩清朝滅亡,無法改變歷史趨勢。



這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一方面有革命反抗勢力風起雲湧,一方面有列強虎視眈眈,反正是按下葫蘆浮又起瓢。而且,晚清由於滿清階層的沒落,朝廷裡漢人勢力已經漸漸壯大,成為了朝廷裡潛在的不可控因素,你數一數這些晚清名臣,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哪個不是漢人?也就是說整個帝國構架成分,已經在潛移默化的改變。


這些帝國階層內的改變,慈禧都明白,但只能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適當調控帝國內部結構,而不敢貿然去幹那種把漢人都踢出帝國上層的事,因為,什麼八旗綠營都統統靠不住了,自己的滿人階層也指望不上,大清的中央實力,已經在一次次風浪中被蠶食,地方勢力也在坐大。

大清,在內外勢力的推動下正在被動無奈的改變,諸如晚晴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就是驗證。

很多人都說李鴻章是大清的裱糊匠,哪裡壞了補哪裡,其實,在我看來,慈禧又何嘗不是?外面得應付洋人,內部除了要鎮壓讓人焦頭爛額的革命反抗,還得在滿清舊貴族和漢人勢力之間周旋。

她對大清的狀況看得很清,後面也只能認同了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趨勢,於1908年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和九年循序漸進實行憲政的時間表,雖然後面證明這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但是這也證明了大清因衰微而不得不迎合時勢、迎合各個新興階層勢力崛起的無奈。


(憲法大綱)

大清,這個時候,就是一堵飽經風雨的破牆,搖搖欲墜,靠著一個老婦人的一點兒餘威在支撐著,終究會有人會忍不住去推一把,要麼是革命黨,要麼是列強,要麼是漢人新貴和地方大員!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慈禧太后不死,清朝不會滅亡。這是由當時社會形勢和慈禧的性格決定的。



戊戌變法之後,中國社會兩股力量,一股是改革派,一股是革命派。改革派的主要立場是學習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革命派主要立場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國家。由於當時革命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對推翻清王朝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另外清政府也答應改革國體推行君主立憲制,所以革命行動暫緩。

在這件事情上,慈禧採用的是拖字訣,實在拖不下去了,弄了個《欽定憲法大綱》。慈禧不死這一招她還會繼續用。



由於革命的力量還很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革命的力量在袁世凱訓練的新軍面前不堪一擊。要是袁世凱一心為大清,革命者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的。

那袁世凱能一心為大清嗎?慈禧在應該差不多。因為袁世凱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慈禧對他有恩,正常來講他不應該恩將仇報。另外,慈禧政治手腕高,袁世凱不敢輕易背叛她,不可能像對待隆裕太后那樣,連唬帶蒙就可以讓她同意清帝退位。



從性格上看,慈禧是一個噬權如命的人,要從她手裡把皇權拿走除非讓她死,主動交權想都不用想。所以,只要慈禧活一天大清就會存在一天。要讓大清滅亡,革命黨人必須革掉慈禧的命,結果還是慈禧先死,大清後亡。

慈禧死時73歲,在古代社會也算高壽了,就讓他再活7年到80歲,那時她也該糊塗了,控制力會減弱,革命的力量經過7年積蓄也該差不多了。所以慈禧不死,頂多能為大清續命7年,這基本上是極限了。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觀點:慈禧太后不死,清朝也會滅亡!

時代在改變,世界在改變。閉關鎖國唯我獨尊,是清朝統治者的當時的國策。

世界其他國家已經進行工業革命,清朝還發生了馬拉火車的鬧劇。

1881年開平煤礦產量加大,為了方便運輸。礦務局總辦唐廷樞想要修一條鐵路。此前,李鴻章向清廷奏請鋪設鐵路,與保守派已經爭論了十幾年。

當時,清廷擔心鐵路鋪成,外國侵略運兵更易,造成統治危機。士大夫認為火車冒著黑煙,又噪音特別大,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貧民百姓則認為建設鐵路會破壞田地,影響風水。當時中國落後到何種程度,上行下效,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唐為何強,得利於社會高度開放,容許各種聲音的存在,兼容幷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沒有一個開放的態度,就是秦皇漢武重生也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命運。


抱影無眠夜歸人


慈禧17歲入宮,準確的說慈禧掌管政權是從26歲時咸豐皇帝去世開始,雖然在咸豐皇帝時期,咸豐皇帝曾口諭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閱奏章,但是真正的執政還要從發動辛酉政變“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算起,她一生經歷過四代皇帝分別是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下面我們來看看在各各皇帝時期慈禧到底做了那些事情:

咸豐時期:17歲入宮成為貴人,19歲晉封懿嬪,21歲因產下同治皇帝晉封懿妃,22歲晉封懿貴妃。升遷之路一路平坦,咸豐時期的慈禧沒有過多的干預朝政,盡心盡職的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

同治時期:同治是慈禧的親生兒子,咸豐皇帝去世後,由於同治皇帝只有5歲,尚未懂事,所以慈禧和孝貞顯皇后“垂簾聽政”,特別是辛酉政變後,殺死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政權,成為了大清朝的實際掌控者。在她執政初期起用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重視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形成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光緒時期:光緒帝1875年繼承皇位,光緒不是同治的兒子,而是咸豐的侄子。此時慈禧太后40歲,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3年後年慈禧發動了“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期間有十年時間把政權歸還給了光緒,但是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囚光緒帝殺害了戊戌六君子,再度獨攬大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一是在光緒時期暴發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作為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慈禧一味的求和,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二是慈禧為人極度奢侈,大肆斂財修建圓明園,挪用海軍軍費辦壽宴,直接導致了對外戰爭的失利。

溥儀時期:1908年,光緒帝駕崩,此時慈禧74歲,選擇了三歲的溥儀作為皇帝,宣佈新皇帝的第二天慈禧就去世了。

綜上所述:大清朝的滅亡是時代的必然,慈禧在位時沒有能挽救大清朝反而是加速了他的滅亡,大清國的這種國體和制度,慈禧就算多活幾年也是枉然的。正如慈禧臨死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慈禧太后不死,不可能。她早死,清朝會滅亡。她晚死,清朝也會滅亡。只不過遲亡早亡的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阻擋。其實,以慈禧太后74歲的年齡壽終正寢來看,在她那個年代應算是高壽了。不過以筆者之見,自咸豐朝起大清已明顯運行在一個下降通道里。好在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在垂簾後開始掌控大清朝政,她這一干就是近半個世紀,讓同治、光緒委實做了無辜傀儡。大清如果沒有慈禧或者慈禧早亡,由同治、光緒、溥儀依次來治理朝政,大清不早亡才怪呢。大清因為有了慈禧,才在死亡線上苛且偷安、垂死掙扎了好多年。如此看來,慈禧太后對大清的作用就是減速器的作用,讓大清在速亡的道路上滑行變得慢些再慢些,如此而已。




王榮聯1


肯定會,清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


流雲157011705


會,但是很有可能會推遲很多年。


民工王二蛋


慈禧就是清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史上定的。

籠絡朝臣,其實一開始就打算滅亡清王朝的。

全球化中國的牽扯極多,為各國所忌。

死亡是最佳生存策略。

沒看出來嗎?二戰國內還是小米加步槍。

你還想毒氣加原子彈啊!

屍居移氣尚可活,苦苦掙扎最無趣,現在也是如此,舊日的風光迷了眼,你仔細的用物理學分析分析。唯一的生存需要就是地堡加氧氣。那有喘大氣的份呢?一個人一個心眼。誰也不會在節骨眼上搞王朝政治,昏了頭了麼?沒看見歐洲克倫威爾和法國那些人咋個死的沒影呢?手裡賺倆錢還是實在的,憋著別人有了自個也有才行。設計理論再好,跑人手裡準壞,不清靜的人能幹清淨事麼?髒手拿饅頭,自個都生病,你還指望他餵你麼!

明明是屋漏又逢連夜雨,偏偏有人做虎嘯三林的風雲夢,偏偏你還信。只能說明其實都是一路貨色。想吃閒飯唄!這世界不養閒人。閒飯只能從別人那裡勻與你。

那好。一人一口飯都是有數的。別人的勻給你,別人就力氣少少幹活。少幹活就錢少買不了糧。買不了糧市場就不好。不好農民就少種。再碰上個災年,你說咋過呢?

那時候哪像今天,人人都想減肥。

這其實揭示了人間一個真理。要想活著就是好好喘氣。氣喘大了,早晚招引出群體現象,群體組織紀律早晚有漏洞間隙生成,早晚被牽連或者自個胡作非為而死,是群體性本能帶領人進入爭執。不是人本身。一個人待著很少生出事端的。東歐那些甜蜜蜜記憶猶新。現在呢?

所以說群體性本能就是要殺滅大多數人再形成差異性基因擴張。

群體才是進化的著重點。

跟經濟沒倆樣。不斷通縮膨脹。

隨機的通縮一批。然後通脹的那批看似有選擇了,但只是在膨脹而已。


哦發發發


慈禧的生與死,和清朝是否滅亡沒有太多直觀型關係,對於這個大夏將傾的清帝國來說,內憂外患不是一個人或者一次變革就能改變的,國民政府已經證明這些了,當時對於中國來講或者說是對於中國人民來講都是一次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思想的改變需要兩代人的更迭,這是必然事件,所以慈禧不死只會把清朝滅亡延緩一些,不會改變太多結果,還是會有中山先生和毛先生的出世,改變這些人這些思想。


一起飛上天浪


如果慈禧不死,清朝可能再延續幾年。清末已處於窮途末路,滅亡是遲早的事,但如果慈禧活著,以慈禧的手腕多堅持幾年是沒問題的。大廈將傾,支撐的全靠領導核心的一根殘柱。慈禧一死如殘柱傾倒,清朝滅亡的腳步就加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