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檳城~

從東馬沙巴飛了近三小時到西馬檳城,溫度一下子上升了四五度,和沙巴撲面而來的涼爽不同,一下飛機就明顯感受到來自熱帶的燥熱。

接我們的司機老梁是個華人,今年六十歲,是第四代華人移民,祖籍福建泉州。他說在馬來西亞,像他這樣的年齡的人大多還在工作。老梁比較健談,得知我們第一次到檳城,一路上都在介紹檳城的情況。他說,檳城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包括我們現在所處的檳榔嶼島和大陸上的威省,人口70萬左右,其中華人和馬來人各佔40%多,華人相對還要多一點,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其餘的是印度人、印尼人等等。儘管華人掌控了馬來西亞80%以上的財富,但政治上馬來人還是絕對控制,不過檳城是個例外,在全國十三個州中唯一一個由華人擔任州長的州。

我們住的愛情巷23號是一家很有藝術氣質的客棧,房間不多,每個細節上卻做得用心。愛情巷是一條不過數百米長的小巷,它之所以有這麼一個浪漫的名字,據說是以前殖民者住在這裡,他們認為從這條巷走出去就可以看見大海,是一個適合海誓山盟,共築愛巢的地方。如今,這條小巷是揹包客的天堂,這裡集中了很多揹包客棧、咖啡小屋和各種小吃,浪漫溫馨的氛圍搭上頗有歷史傳統厚重感的建築,倒也讓愛情巷“名副其實”,成為檳城喬治鎮最為浪漫的地方。

小巷兩邊樓房多是年代久遠的“騎樓”,這和中國廣州、廈門一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建築極為相似。午後,踩著陽光的碎片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無論是伸懶腰的花貓咪還是在街邊喝咖啡的金髮美女,都是一道道很有味道的風景。而這些風景,在喬治鎮許多尋常巷陌都能見到,一轉角,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自己如同是走在舊時光中,或是某一部電影場景中,生活忽然就慢了下來。也許,習慣了城市繁華的人可能會嫌棄這兒太過狹窄的巷子,過於破舊矮小的房屋,但我卻是打心裡喜歡這裡安靜祥和的樣子。我甚至感到幸運,因為能我能親眼所見親身感受,一遍又一遍重複記憶中那種恬淡的美好,更因為我能很輕易地融入這裡的生活,做一個快樂的閒人。其實我們都應該感謝檳城,這個古老的城市裡很好地保留了很多中華大地本該保留的東西,綿延而雋永。

 

檳城給我最初的想象是源於立陶宛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的一幅街頭塗鴉:斑駁的牆面上,一對天真爛漫的姐弟騎著腳踏車快樂馳聘,弟弟坐在後座,雙手緊緊摟著姐姐,張大嘴巴閉起眼睛嘶喊著,表情誇張有趣,那樣子彷彿陶醉在腳踏車飛馳的刺激快感之中。巧妙的是,這並不是一幅完整的畫,腳踏車部分只畫了右把手,牆邊倚著一輛破舊沒有右把手的腳踏車,虛實結合,互為整體,視覺上惟妙惟肖,立體完美。

在當地一個小女孩的建議和指引下,我們騎著自行車前往Armenianr街尋找這幅塗鴉畫,由於所在位置不算明顯,我們第一次居然錯過了。

許多人跟我們一樣,直接奔著這幅畫而來。然而現場的感覺比想象中顯得寒酸一點,如果不是因為這幅畫,這樣的地方很容易被忽略過去。但因為畫面本身非常生動,許多遊人運用創意和視覺上的借位,進行互動式再創作----有人假裝被撞飛,有人貌似騎車在追趕,有人揪起小男孩的耳朵,有人扮演灰太狼跟著姐弟後面嚇人……各式各樣具有搞笑效果的樣子顯得很歡樂。我們也參與進來,以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認可藝術家的成就。也許街頭塗鴉的意義已經不再侷限於畫得好看了,這樣的互動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其實,畫面上的小姐弟並非Ernest Zacharevic虛擬構造出的人物,姐姐名叫陳一,時年5歲,小弟弟名叫陳肯,時年3歲,他們是定居在檳城室內設計師陳景元的孩子。上面所載天真快樂的元素也是真實的情景再現,Ernest Zacharevic只是忠實地把他們那時的歡樂定格。而正是這種基於事實的創作,才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當年,年僅25歲的Ernest Zacharevic原本也是在檳城揹包旅行,卻因為這個機遇留了下來,並在這裡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事業,同時也賦予檳城有別於往常的生命力。

Ernest Zacharevic作為檳城喬治鎮鏡像計劃的官方邀請參與者,在老城區裡創作了許多有趣的塗鴉作品。除了姐弟騎車之外,還有騎摩托車的小男孩、爬牆偷可樂的小孩、盪鞦韆的小兄妹、功夫女孩、歇息的三輪車車伕等等,Ernest Zacharevic用街頭塗鴉的方式把另一種檳城介紹給了世界,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繪畫高手們來此揮灑想象的空間,從最初的十幾幅發展到今天的上百幅。作品多了各種賣萌的貓咪、可愛的小黃人等吸人眼球的作品。檳城人把其中一些重要知名的作品在免費地圖上標註,但即使這樣,有些塗鴉好像是故意安排在邊邊角角,因此走了不少回頭路,不過我們還是樂此不疲,把地圖上的作品逐一“消滅”。

最初,人們來檳城是為了尋找美食。檳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人們喜歡去古城區走走。現在,人們到檳城,就多了尋找街頭塗鴉藝術的樂趣。

當一種街頭塗鴉文化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真是這個城市的一大驕傲。喜歡檳城可以有很多種理由,但這一點是不可或缺的。

檳城的另外一個看點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姓氏橋(Clan Jetties),也就是離愛情巷不遠的海邊上一片又一片木頭搭建的高腳屋。這些房屋裡住的是清一色的華人,他們來自中國福建省,移民到這裡後繼續延續福建老家的生計,祖祖輩輩以海為生。他們一般是同鄉同姓的鄉鄰最為親密,聚在一起相互照應,一起建造屋舍安定下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因為陸地上沒有可用地,他們只好逐漸向海裡延伸建房,漸漸形成了橋一般的屋舍巷道,因而取名為“橋”。這些橋的建築都是先在近海中立樁,初時為木頭,後來用的是水泥柱,樁上再鋪設木板,木板上架樑蓋屋。這裡的每一根木樁,每一條繩索,都是歷史的見證。因為是以姓氏來劃分,形成了姓王橋、姓李橋、姓周橋、姓楊橋、姓林橋、雜姓橋等一個個村落。其中姓周橋是規模最大,長度300餘米,79戶人家。這裡曾經作為馬來西亞拍攝的小清新電影《初戀紅豆冰》的外景地,片中巫啟賢扮演女主角父親的家就在此處,知名度因此迅速攀升。來之後我特地又看了一遍,親臨其境的感覺甚是親切。

而檳城那些可愛的街頭塗鴉藝術也向這裡延伸,主題內容都和漁家生活有關。令人惋惜的是,由於雨水沖刷和海水侵蝕,一些原本色彩豔麗的牆繪留存的不多,只能從當地人出售的紀念卡片上尋找到它們最初的模樣。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姓氏橋邊的夜市也開始熱鬧起來。我坐下喝了一杯當地馳名的白咖啡,口感相對清淡。然後又叫了一碗肉骨茶,肉多卻不油膩。

檳城這個地方,來了,就不想走了。走了,又開始懷念。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遇見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