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全国以人命名最多的山是什么山?肯定的答案就是老君山。初步从网上查找到的共56个,比较著名的有四川新津、云南丽江、陕西洛南、河北怀来、甘肃武山、湖北红安等。但有历史依据记载的只有咱们洛阳的老君山。依史为证,有书为凭。山以人名,人以山灵。我们作为老君山人,生在老君山下,长在老君山城,工作在老君山,首先必须知道老君山的来历。

老君山名字由三部分组成,“老”:即老子李耳,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君”即太上老君;“山”,即昆仑余脉,伏牛山主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查找历史文献的资料,老君山为老子归隐之地有充足的理由。老子归隐之后,由原景室山更名老君山沿袭至今。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一)、志书典籍佐证

清《卢氏县志》载:“国还归于周昭王时过函谷,犹龙之叹,现身说法,妙用无穷,当其过函谷,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上下篇五千余言。令尹者即尹喜,字文公,道家所称,灵宝天尊是也。公尝仰观乾象,见东方紫气浮关,知有神圣过物色而迎之,果遇老子。今灵邑太初观(即古尹喜),候见老子终处,南宗圣宫,即尹喜之故宅也”。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了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了,成为千古之谜。

1、《河南通志》卷七载:“老君山在卢氏县东南二百五十里,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

2、《肇城志》卷二十九记载:“老君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南跨鲁山,东接嵩县,周围不知几许。突峰悬崖,隐见云表。昔老子修炼于此,上有老君洞,丹灶、丹井遗迹俱存,人莫能至。传闻陟其顶,则襄汉诸山可以指教。”

3、《太平寰宇记》:“荆楚之地,卢氏东南近处有老君山,纪念老子李耳。中原老聘是楚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4、《老子翼》卷七记载:“义曰:于是者,发句之瑞也;演者,广畅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经也。王子年《拾遗记》曰:老君居景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器,中有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级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刳心沥血以代墨焉。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5、《拾遗记》卷三记载:“老聘在周之末,居返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聘共谈天地之数。及聘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行。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行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懐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存五千言”及至经成工毕,二人亦不知所往。”

6、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仰慕老子修道养生而获的长寿之术,故信道教,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立,高1.1米,宽0.51米。碑文:谕老君山太清观住持及道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经道护敕,已谕由尔住持及道众等,虔诰供安,朝夕礼颂,保安朕躬康泰,宫台睿承千秋,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四方同归,清净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善道道经。厥倚香惜薪司左司副晷颁发,斋戒前去奉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

7、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二载:“老君山,在内乡县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故名”,此庙原有铁瓦盖顶,殿堂两座,内奉老君塑像,旁边铸造铜牛一头,过去香客经年不绝,有“南祖师,北老君”之说——(南阳民族宗教志180页。)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8、清《内乡县志》卷一记载:“老君山在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

9、 清乾隆年间《卢氏县志》记载:“老君山……老子讲经修炼于此。有老君殿、石柱、铁瓦、丹炉、丹井犹存,明代曾贮藏经八柜,至明末毁蚀无余,顺治间王调元重修。”

10、清《卢氏县志•艺文卷》《敕建老君山金顶太清观记》载:“老君修炼于景室山,在治东南200里许,老君仙山是也,盘据中南之首,太和嵩少为副,绝顶巍峨际天。昔(时)万历二十三年春(公元1595年)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颁赐道经藏贮于中。天启三年秋(1623年),邑处士甯(宁)功明暨门朋志友捐金帛、寿梓、雕刻祖师佑圣真君,周陶(应为桃花)元帅神像,配享老君烟火。噫!昔青牛出关,而五千言之旨元之又元矣!丹灵宝篆之异,金检玉笈之秘,山灵因老君而益著矣。

11、 清《卢氏县志•山川卷》载:“老君山在城南200里栾川镇(原属卢氏辖治),东鸦关岭,西帽盔山,南要儿关,北临伊河。高40里,南望武当,北视嵩岳,东见龙门,西府熊耳。

12、《卢氏县志•碑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

13、清《卢氏县志•艺文志》记:太清观在老君山,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朝廷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朝阳宫、太和宫俱在老君山下。

14、宋代版本老子八十一化中的五十二化《天地数》记载:太上老君居景室山,与五老帝君共谈天地之数,撰集经书,有浮提国二神人出金壶中墨汁以写之及汁尽,及呕心沥血以代墨汁。

15、《栾川县志》在《大事记》《卷五文化》中也都有详细记载。

(二)、 文物遗迹印证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1、明铁钟:高1.3米,口径1.65米,平均厚3公分,重500余公斤。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吉日造。钟甬为二龙纹饰,肩部四周有四个圆孔,肩下周围铸:“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铁钟内容因风雨锈蚀,难辨认,大都是捐资者名录,共1050个字,有洛阳、宜阳、嵩县、卢氏、河南府等,还有主持道人刘真环等。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2、放光金殿:高1.55米,边宽0.65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吉造(未修复)门额铸“放光金殿“,上联:安南辰定北斗开天辟地。下联残,经笔者查找应为:分阴阳判水火炼海烧山。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3、铁铸神像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铁铸道像18尊,已修复12尊。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4、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敕建金项太清观使用的铁椽铁瓦400余件。有铭文。

5、老君骑牛铜像(鎏金)。经到法院看审判杨道的原始档案记录,为洪钧老祖坐骑。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6、救苦殿碑刻,阳面“流芳百代”,阴面碑文:“夫山胡以景室也。盖发于秦岭,结于九皋,缠绵数千里,而钟灵毓秀于此者也”。

(三)、诗词凭证

1、唐•薛能《伏牛山》诗:虎蹲峰状屈伏牛,落日连村妇望秋。

2、明•李衮咏老君山:青牛老子幽关去,遗庙苍山万仞巅。

3、明代诗人高出在《登景室山》诗中写道:峭倚中天矗,高临五岳尊,函谷著高论,幽室炼丹砂。

4、清代诗人李珩在游记中写道:“栾川老君山号称景室,石柱铁瓦,铜铸老子骑青牛像。东瞻二室,南望武当,四面烟岚,一瞬无际,诚域内之盛观。

(四)、传说及民俗等旁证

1、从史料典籍及文物遗迹所印证,都确定老子从虢国灵宝,经卢氏到景室归隐修炼。灵宝老子井、卢氏老子井安家村老君堂全国道教名山祭奉的有真武师祖、张天师等,惟独老君山二千余年祀奉道祖太上老君。

2、据考证,北魏始建庙于景室山,隋朝确认景室山为老子归隐圣地,山因圣人名,更名老君山沿袭至今。

3、唐代太宗李世民尊老子为“帝室先系“,唐高宗李治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把《道德经》作为贡举考试的经典。派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修老君山道观。


为什么说洛阳老君山是老子归隐之地


4、明代万历帝朱翊钧一生多病,仰慕老子修道养生,寄托于老君山道教神灵中,有诏谕碑明证。明代发帑金,敕建道观,颁《道大藏经》等,明代庙宇宏伟辉煌,居历代之最,香火达高峰。观光朝圣盛况空前。由此,足以证明明太子朱慈烺托迹黄道,在老君山隐迹35年之久的渊源。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明太子病逝于栾川,厝葬于“仙坟墓园”中,翌年三月初六,迁葬于朝阳宫后岭新建陵墓,称“太子坟”,王冲如撰文万仞宫墙,有门难进。

5、民俗及地名等:老君李耳到景室山归隐后,沿路留下了与老子有关的传说、地名、民俗等,抱犊寨传说是老子牧童成仙而化。栾川附近的老君洞、老君堂及老君钻、老君灶等,都与老君有关。从卢氏到栾川一线敬祖上坟日为老子出生的二月十五日,并家家户户敬老君爷,不论烧砖瓦、开矿等都把老君作为崇拜的道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