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謝功成、鄭英烈、王安國、劉康華、楊通八(從左至右)

音樂週報:文 | 徐麗梅

11月8日至10日,紀念第一屆和聲學學術報告會暨2019和聲學學術研討會在武漢音樂學院舉行。來自全國近四十所高校的和聲學專家、專業師生參加了研討活動。參會代表不僅回顧、總結了“第一屆和聲學學術報告會”的歷史意義與學術價值,還圍繞和聲學分析、和聲學教學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首屆報告會

吹響學科集結號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胡志平

武音黨委副書記、院長鬍志平總結,1979年10月在湖北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前身)舉辦的首屆和聲學學術報告會出版了桑桐、江定仙、趙宋光等二十多位知名學者的近40篇、共計60餘萬字的論文彙編,展示了新中國成立30年和聲學理論研究成果,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都是空前的。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首屆學術報告會發起人謝功成

謝功成、鄭英烈等多位國內和聲、作曲領域的重量級專家深情回顧了首屆和聲學學術報告會——這是一場重新獲得話語權的學者的聚會,學者們對西方和聲傳入中國之後本土化的經驗、成果進行了總結、展示,表達了對學術傳統迴歸的期盼。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趙德義

武音教授趙德義認為,首屆報告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發展、和聲學理論新的探索、研究與實踐,對和聲學研究和作曲技術理論學科建設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劉康華

中央音樂學院和聲學專家劉康華總結,可以將首屆學術報告會看作是“深化教育改革、走入新時代的集結號”——一方面,首屆報告會留下了一批學術精品,極大地啟發了後輩學者,此後,不少學者將自己的學術成果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例如,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宋光將自己的學術成果運用在他任教的“文革”後第一屆作曲專業班,對譚盾、郭文景等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在首屆報告會之後,武漢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陸續召開過4屆和聲學研討會,使學術交流、研討的機制延續下來。

繼往開來

直面和聲學科困境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未來。武音作曲系主任趙曦介紹,本次和聲學學術研討會旨在交流和聲學研究前沿成果、審視和聲教學、探索有效方案與措施、加強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的關聯,展示和聲學研究的新成果、交流和聲學教學的新經驗、探討和聲學學術發展的新問題,對新時代和聲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服務音樂創作實踐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和聲學困境如何破?和聲學未來在哪裡?

王安國

首師大教授王安國認為,和聲學的研究是時代的折射,目前和聲學學科以及作曲技術理論分析學科在新思維、新視野與新論點的發展上,落後於音樂分析學學科、民族音樂學學科,例如,近年來,《音樂研究》雜誌刊發的論文中有70%是民族音樂學方面的,對於音樂本體的研究也比較活躍,相比之下,和聲學領域缺乏一種推動學科發展的集體力量。

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張巍認為,雖然和聲學科已經有一部分創意性的成果,但還沒有完全完善;和聲學的歷史內涵和未來發展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缺少相關的研究與總結。同時,他也提出了“和聲學未來到底該做什麼”的思考。

武音教授彭志敏分析,和聲學是所有音樂專業學生的必學課程,也是作曲“四大件”課程之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和聲學目前面臨諸多問題,例如,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脫節,年輕學生在創作中對和聲問題不知所措;和聲學的著作與文章已經逐漸淡出專業讀者的視野,和聲學課程的地位與弱化狀況令人心痛。音樂創作中和聲的有無、和聲的好壞曾經是評價作曲家的作品及專業程度的分水嶺,而現在,哪怕是一些當紅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和聲也不是其最出彩的部分。因此,大家要勇敢面對和聲學學科在生存、改革與發展等方面所處的環境與現狀,積極主動更新學科觀念、優化課程內容、創新和聲創作手法,使和聲學重返創作前沿。

論文宣講

繼承學術研究傳統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二十所高校專業師生的45篇論文,分別舉行了9場會議進行論文宣講與討論。其中,有10篇論文探討和聲教學,例如,瀋陽音樂學院教授樸英的論文詳細介紹了民族和聲理論課程的設置與授課宗旨,展示了學生在和聲習作中所體現的對中國民族調式的運用,旨在幫助學生融匯貫通地轉化為自己的創作手段,並以此作為中國民族調式和聲理論課程開設的意義和最終目的。

武漢音樂學院黃瑾的論文對該院鋼琴系本科《鍵盤和聲》課程教學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在講解的同時,黃瑾還現場示範了學生在課下練習彈奏四部和聲的方法,並強調聽覺練習在和聲學習中的重要性。

華東師大教授鄭豔的論文對美國茱莉亞學院和美國聖地亞哥分校音樂理論課程的和聲學教學的特點進行了歸納——“和聲”“曲式”有時連同“復調”這三門作曲技術理論被統稱為“音樂理論”課程,這種“融合式”的音樂理論課程教學觀念及模式有利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深入掌握音樂作品的語言,值得借鑑。

武音教授匡學飛表示,中青年學者繼承優良的學術研究傳統令人欣喜,他建議,武音學報《黃鐘》開設專欄,刊登本次研討會的學術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