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扶贫路上“绣花人”

从农村走出来的刘源,在接受组织选派到云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起,他就暗下决心,要从解决群众身边的一个个小难题、小诉求、小事情入手,下足“绣花”功夫,换取村庄面貌的大转变,这样的决心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农村环境的熟悉,更是因为他从没有忘记过自己加入扶贫队伍的初心——为村里的老表做点事。

刘源:扶贫路上“绣花人”

刘源与前来反映问题的老表交谈

从“摆好龙门阵”开始走进百姓心

会昌县高排乡云雷村是名副其实的大村庄,全村19个村民小组1032户4638人,如何更好的融入村庄,走进百姓的心里成为刘源刚到村里面临的难题。

2017年3月,会昌县委组织部选派刘源到云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更快的熟悉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摸清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和困难,刘源一到村里就开始忙碌起他的走访工作。“刚到的每一天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的去走访,白天忙活着到各个小组拜访农户、开户长会,晚上还在村委会的门口拉上百姓聊家常,开展‘乡村夜话’”刘源说,最艰难的日子是开始,但最幸福最充实的生活也是这段工作的开始。

刘源:扶贫路上“绣花人”

刘源接受莆田学院“青春筑梦”实践队访谈

直到今天的云雷村村委会门口,傍晚时分,村里的老表们忙活完一天的劳作后,总会主动的三五成群聚集在这里,不大不小的院子里摆上几张桌椅凳子,与第一书记刘源围坐在一起,聊收入、聊困难、感叹过去展望未来,怎么样让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是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的话题。这样的常规“乡村夜话”已成为云雷村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每晚陪伴刘源在疲倦中悄悄入睡的夜聊之声。

“工作总是需要开展,尽管村子比较大,但村干部也有其他的任务,与我一同入户不再是长久之计”刘源说,面对村里道路纵横交错,而每一天都还需要走村入户,想要更好的了解百姓的基本生活,熟悉村里的实际情况,少不了要勤上户。而为了更精准的扶贫,也为了更明确的了解每一户贫困家庭,刘源到村后不久便在村干部的协助下绘制了一张张云雷村贫困户居住分布图,更好的帮助他走进百姓的家里,走进百姓的心里。

让村里富起来、靓起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通过每一个走访入户,每一次小规模的恳谈会,刘源渐渐成为了这个村子里最熟悉的人。不仅仅是他对村庄情况的熟悉了解,更是他对每一位百姓真实情况的熟知,还是因为他也是百姓最熟悉不过的那个“第一书记”。

驻村不久的他,便通过走进百姓协助其解决了不少小问题,解决了村里几起纠纷,更解决了一批百姓的诉求。在每一次的实地走访中,不仅实实在在的帮助百姓解决了急需迫切的问题,更是让他明确了云雷村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

“云雷村产业发展乏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限,要实现全村脱贫的目标,没有产业行不通。”在他看来,云雷村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而在村子中央有上百亩良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当地并不多。

刘源:扶贫路上“绣花人”

刘源给实践队成员讲解画册内容

明确目标,下定决心,在经过多方努力后,2017年底村里成功引进了一家山东潍坊的果蔬种植公司,帮助其在全村规划千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但这一切,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被不理解难以开展成为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刚开始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村民们并不理解。“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要把原来的田埂全部清除,土地就没法分辨,土地没了,家里人就没事情干了,收入也就没了。”百姓的心里,一个劲地嘀咕着工作这样开展的不实际。

再次走村入户,从党员、小组长入手,上户宣传政策、签订协议成为了他和村干部们面对百姓思想观念转变的新工作。打消了群众的顾虑,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了把土地全部流转到位。而在当年6月份,云雷村出产的第一茬贝贝小南瓜一上市后便被客商订购一空,后期基地的产品也被提前预定。

这一切当地村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贝贝小南瓜一下就成了云雷村叫得响的蔬菜品牌,而当年上半年基地的成功发展还为村集体创造了3.9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让村集体有钱做事、有人干事,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这里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后来的村庄集体发展中,除了蔬菜大棚基地,村里还引进200亩桃李种植基地,鼓励村民发展脐橙、桔柚、烟叶等特色产业种植,让家门口的果蔬成为村里百姓的“摇钱树”。正因如此,贫困户曾昭生几年前因病致贫,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通过种植脐橙和烟叶,一家人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还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为确保这些产业基地都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村里还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保证了村级产业基地的劳务用工,为贫困户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了便利,村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还有在产业基地的务工收入,贫困户还能享受到产业分红。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2年来,在刘源办公室红色的扶贫笔记本已写满了厚厚的8本,同样,在办公室文件柜里刘源更是为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那一本本塑封起来的工作风采汇编资料,成为了刘源在村里最美好最幸福的回忆。

刘源:扶贫路上“绣花人”

刘源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汇编材料

2019年8月,是刘源在云雷村任期满两年即将离开的日子。这时的他,忙着去这两年受邀吃过“家宴”的每一户贫困家庭里再做一次走访,再拉一次家常。走在村里的路上,刘源也像回到家一样一路受欢迎,一路与百姓交流着。百姓打听着他离去的时间,邀请再去家里做客,就连村里小卖铺的老板也不忘:“这两年,我店里的方便面一半多都是被刘书记买走了。”面对告别,面对不舍,刘源深深的说道:“这里是我永远的牵挂!”

在刘源离去的那天,一封深情的《感恩同行,你们是我永远的牵挂》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在村里百姓的耳边回响。

在信里刘源写下这样一段:

不敢忘,我亲爱的父老乡亲,你们往往在我孤独待援的时候,为我带走了冰冷,寂夜,留下深藏心底的温暖。不敢忘,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外加成群的蚊子扑向村委会,更糟糕的是,偏偏这个时候村委会断电了。住在附近的村民汪家荣发现后,多次往返于村委会和家中,凭借过硬的电工技术硬是帮我把电接通了。

不敢忘,一个个难熬的乡村夜晚,是你们陪我一起渡过,我们一起在村委会门口的小广场上聊天、喝茶、开座谈会。有一段时间,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我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压力特别大,你们过来安慰我,向我保证我们村脱贫一定没有问题,不要担心,为了缓解我的压力,你们准备敲锣打鼓送两面锦旗到村委会,表达对驻村工作队工作的肯定。后来被我从别人那里听到了,坚决制止了你们。因为我相信,心里的认可一定比墙上的锦旗更管用。不敢忘,有一天早上自己由于忙于工作忘记了吃早点,贫困户曾广有煮了6个酒酿蛋一定要我全部吃掉。2年多来,在村里吃了多少酒酿蛋我不记得,但我记得我去过60多户老表的家里同吃一桌饭,有800多个日日夜夜和村里的老表们一起生活在村里。

夜更深了,窗外旗杆上的红旗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想,人这一生,应该要把自己活成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两年多来,我活成了你们的“灯”,你们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灯”。往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好房前屋后的卫生。相互监督、积极配合,共同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希望大家多说团结话,多做团结事,努力构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向上向善的村风环境。

(莆田学院“青春筑梦”实践队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