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為了祖國的戰車——記內蒙古一機集團工藝研究所加工中心操作工於慶峰

4月14日上午,在內蒙古一機集團工藝研究所加工中心一臺數控機旁,剛值完夜班一早又趕來的於慶峰正向北航的項目合作團隊介紹著設備情況。圍繞如何從材料力學角度提高某種坦克核心零部件的精度,他們進行了一上午的研討。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執著成為於慶峰的不竭動力。於慶峰說,他的車床主要是進行大型箱體和精密液壓件加工,是最後的關鍵工序。一旦失誤,前期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和上百萬的成本會瞬間蒸發,“壓力大到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從走上工作崗位開始,於慶峰便懷著敬畏之心,不斷完善準備工序,下刀前反覆觀察,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從正月初二開始到現在,於慶峰一天也沒休息。他的團隊接到一款外貿坦克研製方案可行性試驗的緊急任務。面對一系列加工難題,他帶領專家團隊白天在機床上實驗各種編程方法、刀具選配、切削參數,晚上在電腦前驗證。嘗試了30多種方案、50多種方法,最終解決了30多項技術問題,突破2項關鍵技術瓶頸。而且通過數字化技術應用,實現了工藝設計模式由二維到三維的變革,使加工週期從28天縮短至7天。更讓他欣慰的是,零部件精度達到了0.008毫米,向最終目標邁出一大步。

為實現0.003毫米的目標,於慶峰孜孜以求:“從0.5毫米到0.1毫米難度不大,從0.1毫米到0.01毫米難度很大,而從0.01毫米做到千分位級別的加工精度會異常艱難,而達到0.003毫米,坦克性能將得到顯著提升,從而能更好地應對惡劣環境。”

於慶峰深知,數字化和智能化將使數控加工實現質的飛躍,也是實現目標的必經途徑。2013年,“於慶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他帶領團隊完成了一批重點技術課題。2015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落戶一機集團,於慶峰藉此帶領數字化團隊對產品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完成大量數字化前沿領域的研究工作,制定三維工藝和數控程序編制等各種企業標準、可視化操作說明書,實現了兵器行業首次數字化技術設計與製造的異地協同,開創了兵器行業數字化設計製造一體化的先河。

“只要執著追求,必然不斷收穫!”於慶峰在只有髮絲的十五分之一的加工精度上毫釐必爭,工作十幾年來,幾乎沒有休息日。他一次次主動請纓,攻克生產中的技術窄口和加工難題,提出合理化建議87條項,開發先進操作法10多項,80%納入正式工藝,為一機集團降本增效1400多萬元。其中,“特色操作法”推廣應用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7個子集團中。

“參加各種競賽能開闊眼界,並找出自己的差距。”於慶峰在自治區、兵器系統及全國等各級別數控技能大賽中,取得一個個的優異成績,還代表兵器工業集團赴美參加國際數控技能大賽並獲銀獎。

今年38歲的於慶峰已站在行業巔峰,讓自己的青春熠熠生輝:32歲成為兵器工業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33歲擁有自己名字命名的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和勞模創新工作室;34歲獲得“自治區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5歲成為“全國技術能手”;36歲被評為“感動內蒙古人物”;37歲成為自治區“北疆工匠”……

通過導師帶徒、授課等方式,於慶峰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工友們。從2013年開始,在自治區各類技能大賽中,一機集團數控代表隊全是來自他的工作室的成員,並多次包攬前3名。於慶峰希望能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呂學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