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周赧王元年,即公元前314年,周王一直在為立誰為太子而糾結,周王的五個兒子中,其中四個兒子最為突出,一個是公子蒿,一個是公子咎,另一位是公子果,最後一位是公子最。其中蒿背後有強大的楚國支持,咎後面有秦國支持,而公子果則因天子聰慧,特別討周王喜歡,公子最賢惠仁義,有齊國支持,無奈齊國當時過於弱小。故此,周王內心屬意於公子果為太子。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西周管刑法的大臣司寇布性格剛直,認為應該封賢惠的公子最為太子,所以向周王諫言說:我聽說大王向齊國的使者透漏,公子最不願意為太子,所以大王覺得他不是太子人選了。我認為大王的這種做法不合理。在朝堂上公子最的賢惠仁義之名是眾所周知的,只是不善於在你面前表達罷了,但這不是大王放棄周最為太子的原由呀?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大王很清楚,先前在齊國有個鑄劍能手叫函冶氏,特別善於鑄造寶劍,這時齊國的丞相齊太公就要求函冶氏為其鑄造一把寶劍,函冶氏答應了,他用最好的原料,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鑄劍工藝,花了無數時間,精雕細琢,,終於完工,鑄造了一把被後世推崇的寶劍。但是齊太公嫌他鑄造寶劍時間太長,認為他不是最好的鑄劍工匠,因此要求退還押金,不再購買此把寶劍。

後來,還是有識劍的人認出了該把寶劍是真正的神劍,因此願意出價千金購買此劍。函冶氏認為此把寶劍花費了自己畢生精力,自己一生鑄造的其它劍也未曾達到這種水平,因此不願意賣。就這樣保存了一生,當函冶氏將要死後,囑咐自己的兒孫,我這把劍是獨一無二的寶劍,但是因為我不懂得宣傳我自己的鑄劍工藝,也不懂得宣傳這把寶劍,故此未能賣到好價錢,更痛心的是這把寶劍未被天下真正的大英雄使用,所以我很遺憾。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我死之後,你們要想方設法的宣傳此劍,希望它能被天下大英雄佩戴。果然幾十年後此把寶劍展露鋒芒,被齊國作為神劍保存,後世很難有超其水平的。

大王我聽了這個故事也很遺憾,但是寶劍終究露出鋒芒了,但是公子最呢,他在我們西周就猶如此把寶劍,雖然不懂得自己表現,但是希望大王及時發現他,任用他,立其為太子,這樣大王就如虎添翼,讓我們大周扶搖而上呀。

然而根據以後的歷史證明,周王未曾立公子最為太子,這或許真是一種遺憾吧。因為若公子最為太子,或許西周又是另一番景象呢?當然歷史不會重演,那麼這裡根據史料記載,周王的五個兒子中,公子最確實是最有能力、最賢惠仁義的一個公子,公子最後來做了齊國丞相、魏國丞相、還在楚國、趙國等地方做過高官,這足以證明他的厲害之處,但是確實不討周王喜歡。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這或許就是我們說的有類似性格的人相互吸引,無類似性格的人相互排斥吧。西周周赧王從即位開始的思想一直是如何保存我自己目前所擁有的領土與子民,從未真正採取過措施,如何壯大自己國家。所以不是一個有能力,賢惠仁義的君主,那麼有其能力的公子最,周王當然不喜歡。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那麼我們在來推測一個事實,那就是公子最是一個實幹家,但是並不擅長在周王面前表現,我們假設一下,即使公子最在周王面前善於表現,周王又會選取其為太子嗎?其實答案恐怕也是相同的,仍然不會選取他為太子。原因很簡單,周王是一個眼光狹小、安於現狀的國君,這樣的人又怎麼會認同公子最的做法呢?很可能在周王眼中,公子最的戰略、能力、賢惠仁義就是缺點呢?故此我大膽推測,公子最面對周王這樣的父王,真的是隻能離開本國,去其它諸侯國施展自己才華了。

周王放棄賢惠仁義的公子最為太子,是否不善於表現的人總是吃虧呢

所以當今社會中,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不被領導賞識的人,但是我認為,大部分人眼中自己能力很強,這應該只是盲目自信罷了,其實你能力沒那麼強。但是一定有少部分人真的能力很強,而未被領導賞識。我只能說或許你該換平臺了,因為或許你的領導根本不具備識別你的能力,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