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历史资料了解湟水谷地上南凉古城的规模和商贸发展

碾伯古城,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即今海东市第一中学、区委、区政府等单位所在地。城修筑在湟水北岸较高的台地上,城西有一条沙沟,城南临近湟水,城北地势开阔平坦,城关设关城。该城现存北城墙和西城墙。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360米,墙高6. 5米,基宽6. 8米,夯层厚20厘米。城四周外垣各有马面四个,城门三个,城楼三个。碾伯城有内外城,内城在西,外城在东,内城呈方形,外城呈梯形,城内外建筑密布。

在1946年以前城内主要建筑有:文庙、奎星楼、华祖庙、福神庙(军粮处)、鼓楼、关帝庙、福音堂、菩萨殿,百子宫、城隍庙等。城外主要建筑有:三官楼、老爷庙、静修寺(女校)、钟楼、文昌阁、文昌宫(凤山书院)、天主堂、真武庙、西来寺、药王庙,福音堂、东岳庙、旋风庙等。如今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已逝去。据(西宁府志》记载,碾伯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西宁兵备刘敏宽重修此城,并增设城楼。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开西门,各安阜门。

通过历史资料了解湟水谷地上南凉古城的规模和商贸发展

碾伯城内商铺一角


通过历史资料了解湟水谷地上南凉古城的规模和商贸发展

南楼远景:南楼是指明朝建碾伯古城南门城楼,名曰“会景楼”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碾伯城已慢慢发生着变化,初具雏形,奠定了一座小城的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磷伯城的概貌:城及街道本城城墙当时还很完整,现海东市第一中学西北角高墙,就是本城西北角,北墙由此向东延伸至现在的城镇学校北部,东墙从现在的城镇学校西部及其门前街道,向南经广播楼东头再向南一直伸向碾伯旅社北楼处,由此向西经原县粮油食品厂大门处,再向西,与乐都一中西侧的西墙形成交叉点,此就是本城范围,即内城。现在仅存乐都一中西北的一小部分城墙。碾伯城有四个门,东门称为熙门,西门称为阜门,南门称为太和门,北门尚无存名。外城有三个门均无名。碾伯城有城楼三个,东门上的称望恩楼,南门上的称会景楼,北面的不在门上,称靖边楼。鼓楼是矗立在街中心的主要建筑物,位址在今仓门街至南门街与东西街的交叉处。高10米,纯木结构,青瓦盖顶,很是雄伟,其用途可能是为打更报时用,到民国初年每逢过年在此挂灯结彩。碾伯城内以鼓楼十字为中心。延伸东南西北,形成四条街,向东的叫东街,向西的叫西街,向南的叫南门街,向北的叫仓门街。在东街向南的叫东巷子,西街向南的叫西巷子,外城有两条街,即东关街或东关长街,仓门街。当时,仓门街已成为碾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

碾伯城的商贸形势主要有经营布匹和杂货店,也有中药兼杂货的,还有当铺、饭馆、车马店等。

主要商家有:全成泰,是商号老大,经营布匹绸缎,兼营金银、贵重药材和其他用品,在兰州有座庄(采购), 与沿海大城市有直接进货关系。积成当,该当铺以全成泰为东,是县城唯一有龙牌的政府特许的大当铺,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官办性质,在民国初年已是县城大商号之一。松鹤园,是县城唯一承包酒席的饭馆,档次较高,仅供官商士绅宴请宾朋用,每席价白洋15元至20元。德盛魁,经营布匹杂货。董家药铺,行医、卖药兼杂货。还有诚信和、永德昌、三义祥、沈家店、三兴魁烟坊、万和兴烟坊等等。

小店铺有:单人小店、小药铺、小押当、剃头铺(只有一一家,为四川人所开。虽为民国时代了,但地处边远的碾伯县城,既无留分头的,也无剃光头的,而是只剃掉一圈,拖一条长辫子。剃掉长辫子据说是民国18年以后的事)、肉铺、小杂货铺、酒店、小吃等。小作坊有:醋坊银匠铺、铁匠铺、木匠铺等。

碾伯古城的所在地,以前古城的影子已经所剩无几,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历史终将会是过去,时间也在慢慢长河中抹去了过往的一切,只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灿烂的文化。

通过历史资料了解湟水谷地上南凉古城的规模和商贸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