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俠文化」:起始於先秦刺客,消失於明清集權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這首詩出自《霹靂布袋戲》,是素還真的詩號,裡面透露著瀟灑自信,更體現了中國人對於俠士的嚮往——文武雙全,心懷天下,來去自如。

中國古代「俠文化」:起始於先秦刺客,消失於明清集權

而這種俠士,通常被稱為儒俠。

儒家的處事原則是中國人的底色,就連俠也被"儒"侵染了幾分顏色,讓人一看見這兩個字就想到了自己心中的俠客形象,但無論他們是什麼面貌,卻一定會有這些品質:

有一顆仁心且常念家國天下,以忠義為準行走天地,尊禮重師乃立身根本,一諾千金說到做到。

不過,這樣完美無缺的儒俠形象,卻並不是最初的俠。

1.百家爭鳴——俠的起源

從專諸刺王僚到荊軻刺秦王,這些歷史上孤身犯險的刺客一個個的都在歷史的流逝中被人稱作了俠士。

中國古代「俠文化」:起始於先秦刺客,消失於明清集權

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最初的俠客都是脫胎於春秋戰國時的刺客,這些孤勇的刺客的確有俠客風範,但相同時期百家爭鳴的諸子卻給出了俠的幾種精神:

  • 儒家認為,俠客在於一諾千金,慷慨赴義,信和義是人行走於天地之中難能可貴的品格;
  • 墨家認為,兼愛非攻,用自己的能力盡可能的去幫助弱小才是俠的精神,也就有了很多墨家子弟幫忙抵禦戰爭的慷慨事蹟;
  • 而道家則認為,淡泊處世,不為自己著想的人才是俠客,這樣的人才能多考慮他人的好處,為他人做出貢獻。

其實,諸子百家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進步,這一時期的哲學發展奠定了後來社會的基礎思想,而諸子提出的俠客精神,正是人對正義和公平的一眾思考。

這就是俠最初的形象,諸子理論提供了俠的精神參考方向,而為了大義犧牲小我的刺客則付諸了俠的行動。

人們雖然對俠的認知不統一,但卻開啟了"俠"的成長和蛻變。

2.漢代前後出現的兩種俠士——遊俠和豪俠

當秦始皇大一統建立秦朝時,面臨的是各國人民的不滿,面臨的是各路俠客的不服氣。為了穩定社會,嬴政偏愛著說"俠以武亂禁"的法家,也大規模的實行了壓制措施,除了燒典籍,也收繳兵器,除了思想壓制,也實行武力壓制。

於是,以團體出去行俠仗義的組織一個個在這樣的壓制下分崩離析,四散天涯。

然而,俠在人心中並不會被消滅,他們在高危的壓制之下依然踐行著俠道,在歷史的翻騰中不留姓名的踐行著心中的正義,他們可能失敗,可能成功,失敗之人,就回到江湖中做一個遊俠。

於是,漢朝初期,出現了遊俠的身影。

這些人裡,有幫季布逃出劉邦追殺的朱家,有衛青都要求漢武帝寬宏以對的郭解,他們心中都有一腔孤勇,不畏強權,他們也都輕生死,重道義。

司馬遷對他們有如下評價:

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扦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長,當社會穩定下來後,那些歷史的紛爭終究會變成過去,不會有那麼多失敗的英雄和俠客讓當權者頭疼。

於是,漢朝後期出現了另一種俠客,謂之豪俠。

天下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趨勢,社會形態需要在一次次大的變革中進步,當漢朝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不能繼續共存時,東漢末年,戰爭的煙火又要燃起,人心又要思變。

那些有名望且有抱負的遊俠已不能滿足只在民間行俠仗義,他們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於是他們開始結交權貴和地方勢力,壯大自己的團隊和名聲,形成了一種叫幫派的團體,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自己的那一份作用。

不難發現,從先秦到漢,俠都是有抱負的,都是想改變世界的人,他們有的在史書上留下了姓名,有的默默無聞,但他們都對歷史的進程有一定作用。

3.眾多武俠小說人物的雛形——唐朝的劍俠

經過幾次變革和動盪,人會在戰爭中反思自己踐行正義的道路是否正確,一時李唐王室一統江山後,除了北方邊境和胡族之外,都重文輕武了起來。

俠客在唐朝,於歷史重要事件中的身影淡了下來,漢朝時的豪俠大多也都躋身朝堂,少數遊俠還在江湖中漂泊走動,在和平的年代裡行俠仗義,形成了一段段傳奇被人記載於書中。

《虯髯客》、《紅線》、《聶隱娘》、《崑崙奴》等精彩的唐人傳奇一本一本的問世,他們拿著一柄長劍行俠仗義,幫助弱小,訴說著唐王朝時專屬俠客的精彩歷史。

桃花尋劍客,不語笑春風。

唐朝的俠客,被稱為劍俠,這些劍俠的形象也是後世武俠小說中最初的形象。

古龍小說中的主角,大多脫胎於劍俠,如沈浪,如小魚兒,如楚留香,這些人生在江湖,行走於江湖,鋤強扶弱,塑造一段接著一段的傳奇故事,是一種在和平世代當中頗具浪漫情懷的武俠。

中國古代「俠文化」:起始於先秦刺客,消失於明清集權

李唐盛世下的俠客,生於繁榮,他們心中的正義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麼簡單,這麼直接。

4.宋朝那些文武雙全的詞人——儒俠本俠

要說被誤會最深的一個朝代,一定是宋朝。

提到宋朝,我們會想到什麼呢?

一群軟弱的皇帝被一圈強大的遊牧民族打得四處跑。

其實不是,宋朝的文化不僅發展飛速,就連俠客精神也是在這一時期走向成熟的。

這個朝代的文化發展程度一直被認為是業界最高,故而宋朝的俠客精神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碰撞。這一碰撞後,俠客們放眼邊境上的戰場,前有楊家將世代保家衛國,後有岳飛抗金。

於是,俠客們進行了反思,他們不僅要習武強身,還應該讀書明理,不僅要顧及眼前需要幫助之人,更要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於是,儒俠應運而生。

這些儒俠在宋朝的歷史中,有些人是很出名的:

在西北練兵的范仲淹,帶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在踐行自己的俠義;率領兩千人起義反金的辛棄疾,有時會"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十四歲中進士的晏殊,更是扭轉了宋王朝在西夏的戰局。

儒俠的俠,在於為國為民,如金庸所傳遞的俠義是一樣的,故而金庸書中的主角也都是為國為民的儒俠。

傻小子郭靖能為了國家和妻子戰死襄陽;溫和寬厚的張無忌為了百姓抵抗元軍;膽略過人的喬峰可為宋遼和平自盡於雁門關外。

中國古代「俠文化」:起始於先秦刺客,消失於明清集權

這種舍小我為大義的俠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最深,也是我們最認可的俠義精神,每逢戰亂,都有無數人願意為這樣的精神捨身,乃至現在,我們心中仍對這些儒俠抱有崇敬之心。

5.清朝帝制達到頂峰,俠義精神就此沒落

明清是中央集權制發展到鼎盛的時期,卻也是思想逐漸變得故步自封的時期,俠客的身影在這時也逐漸變得落寞起來。

及至到了清初,俠客的反抗和對公平正義追求的精神,也基本上等同於和朝廷對著幹,於是統治者不僅採取了武力鎮壓,更採取了文字獄的方式進行精神上的鎮壓。

不同於秦朝時的是,"天子"一說已深入人心,文字獄從思想上切斷了根源,惶恐和不安充斥人們的內心世界。

幾番較量後,俠義精神衰微下來,英雄主義消失殆盡,俠客真成了"以武亂禁"之人,是當權者不能容忍的存在,《三俠五義》中的展昭不再被認同,必須是維護統治者的黃天霸才是俠。

清代的文學家屈指可數,是因帝制的高壓,清代的俠義落寞,也是因為這樣的高壓,帝制終於在清朝達到了頂峰,也走向了滅亡。

結語:人生來,就被賦予"俠"的精神

我們生來,就被賦予了正義感和追求自由的心,這也是從春秋以來到歷代王朝都有俠士存在的根本原因。

俠文化在中國的漫長曆史中,形成了一種身手不凡捨己為人的英雄形象,在遇到戰亂時,他們為了國家百姓挺身而出,在和平的年代,他們為了弱小勞碌奔波。

這樣的精神烙印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我們渴望正義,嚮往自由,討厭枷鎖,在濁酒風雪伴、寶劍贈英雄和月下談壯志中的情境中體味著其中誘人的瀟灑情懷,它穿梭歷史來到了我們面前,與一頁頁驚心動魄的歷史相伴,緊緊相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