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变王者——一篇“渣”文如何获得深圳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前不久,一位女孩参加今年深圳市中学生征文比赛,题目是《我为祖国点赞》。她的初稿内容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古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木牛流马到和谐号高铁,从大禹治水到政府扶贫……文章简直是中华古今成就展的解说词。

我直接告诉她,这文章最多就是个参与奖。她很不解地说,文章不歌颂成就写什么?我对她说,同样介绍祖国的成就,一种方式是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话古论今,另一种是通过一件件具体可感的生活小事来让人自己去感受体会——你觉得哪个好?她想了想说,当然是后者好,前者太空了,后者就真实多了。

这就对了。我帮她更换了一个写作思路,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构思文章。譬如说,写高铁,你完全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写一家人春运乘坐高铁出行,和若干年前挤绿皮火车的遭遇做对比,祖国高铁发展的巨大成就就尽在不言中了。

按我的思路,她重写后投稿,荣获了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青铜变王者——一篇“渣”文如何获得深圳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有一部电影叫《刮痧》,说的是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故事。五岁的孩子感冒发烧,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孩子治病。第二天孩子背部因刮痧而充血的淤痕被老师发现,就成了一家人虐待孩子的证据。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记者向法庭控诉华人一家虐待孩子,并要求取消一家人对孩子的监护权。法庭上争辩激烈,两种文化的碰撞电光石火。影片用这个小小的生活事件诠释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大”主题。

以小见大,是最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

翻开文学史,文人黑客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淋漓尽致。

一片小小的叶子究竟包含多少情怀?多少愁绪?多少哲思?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凭一细叶,懂得春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数落叶,话我悲凉。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飘逸红叶,千古哲理。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蝉鸣黄叶,托古讽今。

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片叶子,穿越时空,纵贯古今,可以倾诉个人情怀,可以抒写时代兴衰,全是“以小见大”之笔法,尽显“借斑窥豹”之风流。

青铜变王者——一篇“渣”文如何获得深圳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何谓“以小见大”?

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小人物、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大”是指一种发人深省的深刻感悟,或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品性,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时代精神。

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不只是文学写作,考场作文也将“以小见大”当成驰骋考场、杀敌制胜的必杀技。考场作文从小事、细节、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惊人地”揭示出深刻而又鲜明的主题。

青铜变王者——一篇“渣”文如何获得深圳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请看作文《一双脚的修养》片断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

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 “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这个片断中体现出的“小”有两种:一是选材之微。选取了阅览室弄脏地板和送水工套塑料袋进出的小事。二是描写之细。抓住送水工脚套塑料袋的细节。这两处“小”,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普通人令人尊敬的修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善良、温暖气息,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这是个“大”主题。

如何在考场作文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其一、选材时“以小见大”。选材中避开那些大事件、大成就、大人物、大道理,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为材料源泉。有个省中考作文题目为“我为——点赞”,不少同学拟题为“为祖国点赞”、“为长江点赞”、“为扶贫政策点赞”等,看似有话可说,实则大而无边,泛泛而谈,很快笔下捉襟见肘,无话可说了。而有的同学拟题为“为某同学点赞”、“为快递员点赞”、“为雨后的蜗牛点赞”、“为门前一株梅点赞”等,就是从熟悉可感的人或物入手,很快就进入最佳写作状态。

其二、描写时“以小见大”。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背影》,朱自清先生选择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做为描写的着力点和情感的突破口,运用慢镜头似的动作描写,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节描写具有最强的情感穿透力,读者读时无不动容,此处无声胜有声,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其三、确定文章线索时“以小见大”。考场作文若想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最好有一条明显的线索。最常见的就是以某物为线索。譬如考场作文《窗外》,以窗外一棵向日葵为线索,写了它幼小时的稚嫩柔弱,风雨中的坚忍顽强,果实累累时的谦逊朴实,表现了作者所仰慕的生活情怀。以一个平常普通的物为线索,表现文章的主旨,这也是一种“以小见大”。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真正是考场作文上乘技法,用了都说好,可以放心用!

青铜变王者——一篇“渣”文如何获得深圳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Y�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