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生活的考驗靜水流深,尋找自我的旅程是漫長的上坡路。


沒想到,因為一句話,我屏蔽了多年的老同學。

記得在孩子四五個月大的時候,收到老同學要聚會的邀請。我回復家裡有小寶寶不太方便,緊接著我們閒聊了一會兒,中間我隨口說了一句:“寶寶最近有些流鼻涕。”

也許是開玩笑,也許是無心之詞,她回覆了一句:“你這個媽是怎麼當的啊,怎麼能讓孩子感冒呢?”

看到這條消息後,我頓時手腳發抖,想反駁但卻反駁不出口,只能強忍著聊完,然後屏蔽了她的消息,自己默默地哭了一場。

那段時間,我因為這樣的情緒做了好多類似的事情。現在孩子慢慢長大,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當初太矯情。然而前兩天恰巧看了《坡道上的家》才明白:

我不是矯情,只是在他人的評價中,差一點丟失了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日本 角田光代

《坡道上的家》是由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創作的一本現實題材的小說,2019年被同名改編為電視劇登上大螢幕,播出後引起巨大的反響,一度被封為“不婚不育保平安宣傳片”。主要講述了新手媽媽裡沙子被選為陪審員,接受審判的是一名殺害自己八個月大女兒的“惡毒”母親水穗。然而隨著庭審的深入,裡沙子發現自己與水穗是那麼的相似……

角田光代通過庭審現場和裡沙子生活片段的平行敘述,展示給我們的是令人窒息的育兒生活。沒有法庭上的唇槍舌戰,只有瑣碎的生活片段,向我們生動描繪出全職媽媽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她們是如何面對讓她們不知所措的孩子,如何面對不理解她們的家人,如何面對周圍陌生人的看法。那些評論也好,指責也好,建議也好,都曾經直挺挺地插入他們的心臟,流出汩汩血液,給經歷過的人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

而這份無形的壓力彷彿是從書中深處伸出的一雙手,緊緊地扼住我的喉嚨,讓我無數次產生窒息之感,也讓我看到了:

在面對育兒道路上的“惡意”時,有的人是如何失去“自我”走上了極端,有的人又是如何掙扎後選擇了“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水穗,一位被他人“惡意”細細碾碎自我的全職媽媽

現代社會把“母親”和“妻子”默認為一種義務勞動,普通女性想要擺脫這兩個標籤的束縛而擁有自己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庫索

故事的最開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水穗是一位“十惡不赦”的母親,檢察官主張水穗是故意殺人,並列舉了許多罪狀。

比如她是如何不履行母親職責,故意拒絕他人幫助;總是埋怨丈夫不幫忙,怨嘆自己的人生被逼得亂七八糟;總是放任孩子不管不顧,導致孩子身上有莫名的傷痕。

即使是婆婆來幫忙帶過好幾次孩子,她也頻頻以“她嫌我抱小孩的姿勢不對”“再這樣下去就要被那個人吃得死死的了”為由,拒絕婆婆幫忙。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但是隨著庭審的深入瞭解,以及丈夫、婆婆、好友、以及水穗自己的證詞的補充之下,真相越來越浮出水面。

原來,水穗是在身邊的種種評價和看法之中,慢慢失去了自我,變得自卑又敏感。

婚前的水穗,是一個積極樂觀又開朗的獨立女性。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也遇到了自己認為可以託付一生的人。

婚後的生活與她想象的天差地別,讓她曾經不堪重負。自己經常加班到深夜,回家後面對的也是不聞不問頤指氣使的丈夫。經常受到丈夫的冷暴力和語言暴力,無法向人求助,無人訴說。為了挽回自己和丈夫的關係,她決定要一個孩子,結果育兒的壓力全在自己的身上。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原生家庭的高要求,使得她事事都要強,想要做到最好,但卻事事不如意。她不知道成為他人口中的好妻子、好媽媽,好媳婦,也不知道如何與個性比較強勢的婆婆相處。甚至想和丈夫商量一些事,卻被丈夫冷言冷語地對待。

“人在情緒低落、做什麼都不順時,不管別人說什麼,聽起來都會覺得有惡意。”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樣類似的“惡意”也是層出不窮。保健師和水穗說,她的女兒有些發育遲緩;婆婆有意無意說,這樣的家沒有男人喜歡回來;周圍的人說,做母親的就要這個樣子……

這些有意無意的批評讓水穗深感迷惘,她也變得對別人的意見感到不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如其他母親。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我肯定連一般女性都不如,所以做不到一般女性都能做的事,不夠體貼,神經大條,家務又做不好——明明是個很積極的人,卻淨做些消極的事……”

她不敢向相關政府單位、專業保姆等諮詢,怕只會換來更多批評,久而久之就放棄尋求外援。

就這樣,水穗在丈夫的冷暴力和來自婆婆的雙重壓力,以及整個社會對於“母親”的嚴苛要求下,慢慢碾碎的曾經的自我,失去了信心,開始變得精神失常。

最後,被育兒的疲累逼得喘不過氣的水穗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抱著女兒的手鬆開時,她無法控制自己。於是,女兒掉進了浴缸,溺死在水中。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裡沙子,一位被喚醒記憶後開始尋找“自我”的母親

“我不是在審判那名女子,這幾天我一直在審判自己。裡沙子終於明白了。”

裡沙子與水穗相比,育兒生活顯得輕鬆許多,

因為她有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公,有可以幫助自己的公婆。

一開始在被選為陪審員時,身為家庭主婦的她不確定自己能否做好。但是,擔任陪審員是一種公民義務,不得無故缺席。所以,她只有硬著頭皮接受。

然而,隨著案件的跟進,一開始認為自己很幸福的裡沙子,開始回憶起當初的那些塵封或者自己刻意逃避的回憶。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隨即一些塵封的記憶開始浮現,忘記的事就會像串珠般接連不斷地蹦出來,也向我們展示出裡沙子真實的生活狀態。

剛生產完,育兒的壓力就差點讓裡沙子崩潰,周圍都是輕描淡寫的話語,婆婆對於母乳的執念,母親對於自己的高要求,丈夫高高在上的話語,都刺痛著她敏感的神經,讓她覺得沮喪、絕望,感覺自己孤立無援。

“我所看到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

裡沙子彷彿看到了身處家庭中的那個懦弱自卑的自己,但面對這一切的裡沙子同樣從來沒有表達過自己真實想法,而是選擇一直再忍,越來越麻痺自己,停止思考。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慶幸的是,她在一次次與丈夫的碰撞後,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覺醒。她從一開始小心翼翼的壓制自己的情緒,到慢慢的意識到自己一直在依附其他人,一直在犧牲自己。

她勇敢選擇了遵循自己的內心,她也開始明白,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這份選擇裡沙子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我們。

在審判結束後,她不再著急忙慌地趕回家接孩子,不再擔心丈夫晚上吃什麼,而是選擇去和好友喝酒聊天。因為她知道,孩子有公婆暫時照看,晚一點去也沒關係;丈夫有手有腳,自己可以搞定飯菜。

她決定選擇不理會丈夫那些打壓自己的話語,也不再去相信那些否定自己的話語。她決心不做被定義的“好媽媽”,她要做自己想做的那種媽媽。

也許喝完酒之後,她回去仍要面對自大的丈夫,囉嗦的婆婆,叛逆的女兒。但是我想這一次,她不再逃避,一定會

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新找回自己。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相同經歷的水穗和裡沙子,向我們展示了面對“惡意”時候的正反面

“那個與我僅有十天關聯的陌生女人。不,不對,那是另一個我,無法控制自己人生的我,無法以母親這身份,掙扎著活下去的我。”

不難看出,水穗和裡沙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同樣是原生家庭沒給她們歸屬感,同樣是自己太自卑給不了自己安全感,同樣是沒有經濟來源又不被人理解。

這是一次陪審見證一個母親的“罪惡”,也是裡沙子重新走一遍自己當初的道路,自我剖析的過程。

所以,整本書看似在追究水穗溺死孩子的動機,實則呈現的是裡沙子在面對父母、丈夫、婆家以及外界的種種壓力。她把自己擺進那一段過往,從水穗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彷彿照鏡子一般。

她雖然不懂法律理論知識,不懂庭審規則,她用的就是所有人都忽略掉的共情和同理心,

所以才會注意到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那些細節。

她塵封起這一段記憶,刻意粉飾幸福與遊刃有餘,是因為她曾經也認為母親是完美的,她必須做到完美。

“大家都能做到的事,只有我無法做到,是嗎?……我一心想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結果搞砸了現在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嗎?”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其實,裡沙子和水穗從頭到尾都在努力扮演一個社會認知標準下的角色: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用他人的視角監視著自己,用他人的眼光評價自己的行為。日常生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出錯被人發現被人否定。抗拒別人的建議,因為這個建議是自己“做的不夠好”的體現。長期生活在被貶低、不被認可的環境中,在事無鉅細的日常點滴裡反覆被暗示“我不是個好媽媽”。

於是,在這樣高強的壓力之下,她們漸漸喪失了自我。水穗失手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裡沙子差一點變成水穗的模樣。

而她們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面對“惡意”時候的正反面,水穗就是那個萬劫不復的裡沙子,裡沙子就是那個本該被救贖的水穗。

裡沙子覺得好像有人在叫她,不由得回頭……有位身穿白色洋裝的女人站在往來的人群中,望著她們。裡沙子向她欠身行禮,悄聲低語:“再見。”

最後的裡沙子看似是在跟水穗道別,其實更多的是在跟另一個懦弱的、自卑的、失去自我的自己道別。

她從一開始認為自己遊刃有餘,到最後開始審視自己,看上去是退步的過程,但卻是重生的過程。可以說這是一部女性內心的成長史。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並非讓我們同情誰或者抨擊誰,它的目的是讓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這部小說不是什麼惡母的故事,是所有女性從同類的苦難中照見和救贖自身的洞口。 ——匡匡

《坡道上的家》以案件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兩個家庭的悲歡,本身的代入感很強,

我們從水穗夫婦和裡沙子夫婦身上可以看到初為父母的我們的影子。

然而在這本書中,沒有絕對值得同情的人,也沒有絕對可以抨擊批評的人。角田光代真正想做的並非去控訴,而是向我們展現了在這場育兒之旅之中,所有參與者的心態。

  • “我們這一代的男人,連尿布都不幫忙換的才是大多數。”
  •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情。而你為什麼連這麼普通的事都做不好呢?”
  • “我那個時代不像現在這麼方便,輔食得自己準備,每天還得清洗自己做的尿布。”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這些話語是全職媽媽們經常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話語,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使得全職媽媽的努力不被認可。再加上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參與者的角度不同,互相溝通不到位,最終導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有時候,全職媽媽的那些莫名的情緒並不是患上被害妄想症,也不是鑽牛角尖,而是毫無防備地從丈夫、婆婆和親生母親、社會大眾那裡接收到了——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小小的“惡意”。

其實,可怕的不是批評的話語,而是被人家評價後就真的對號入座的自己。

丈夫說自己不懂就認為自己不懂,別人說你的小孩發育不好就真的以為發育不好,婆婆說老公不愛回家是因為自己的不好,就真的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

這樁樁件件事情連續發生,使得一個自信的人越來越自卑,最後放棄了思考的權利,將那些評價全盤接受,然後對號入座。就如同在溫水煮青蛙,看似一切順遂,其實是在

緩慢地交出自我,不知不覺被偷走了一切。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也許,我們無法區分“無心的惡意”和“有意的打壓”,但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拒絕思考才是最恐怖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永不停止自我思考,努力保持自我清醒。

因為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傷害你,除非你允許這些人這樣做。

生活的考驗靜水流深,尋找自我的旅程是漫長的上坡路。在覺得路上艱難的時候,請暫時拋開耳邊那些呱噪的“惡意”吧!

這一次,我們或許能第一次真正地做回自己,以天真的自信與滿滿的活力,面對彼此。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坡道上的家》:全職媽媽在面對“惡意”時,別忘了保持“自我”

圖片來源|日劇《坡道上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