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沈彬:别看不起书店做“外卖”

夜读|沈彬:别看不起书店做“外卖”

评论君说

每个读书人都希望在书店里得到治愈,但是书店本身也需要治愈。

夜读|沈彬:别看不起书店做“外卖”

作者 |沈彬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至少被三个地方拉去开了书单,惭愧!惭愧!要被朋友背后议论:“推荐那些自己都读不下去的书的,都是小狗!”

开书单越偏门,才越显得自己“高大上”,但图书的细分市场越小众,就越不赚钱,而商业化、大众化才能成为书店、出版社的“奶源”,才可能供得起那些能晒朋友圈的小众书籍。这就是商业的逻辑。嘴刁的读书人,应该明白自己才是这个市场的“搭便车者”,庞大的书店、出版体系,是不能指望着文艺青年的小众需求活着的。

今天,在上海福州路的上海书城里,新华传媒正式宣布:旗下30家新华书店上线饿了么。打开饿了么APP,搜索“新华书店”或者“上海书城”,就能像点一份外卖一样点上一本书。这可能是图书行业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图书外卖的新业务,没有逃脱读书人挑剔的目光。现在,尝鲜新华书店“图书外卖”的,很多是教辅书的“即时刚需”;被顶到饿了么的书城前面的《老中医养胃方》《中国自助游》之类,恐怕也不入很多人的法眼。

其实,书店所能覆盖的市场越大,触达核心用户的渠道越通畅,毛利润高,才能供得起精品的小众图书市场。新华书店愿意像送外卖那样做下沉市场,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大疫袭来,全国很多书店,都在尝试图书外卖、图书盲盒甚至是让当家店主做直播带货。但是这次,上海30家新华书店跑上外卖的赛道,新华传媒成为同一城市上线外卖门店最多的品牌,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上海新华书店的体量摆在那儿,星罗棋布的布局网点摆在那儿,图书外卖的小池子开进来一艘巨舰,改变真的来了。

记得是千禧年前后吧,那时正是互联网第一次大泡沫前夜,大家对于互联网应用有着各种奇思怪想。彼时,上海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店刚刚落成,一度在年轻人中盛传,上海书城可以“网上订书”,还是免费送货上门的。我很是兴奋,我记得曾在当时上海书店的官网上试图订过书,无奈当时56KModem不争气,刷了几次页面,还是打不开,也就放弃了。

事实上,新华书店系统的这套网购平台,也一直没有搭建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书的品类(SKU)实在是太多,需求高度分化,和一般大规模生产的快消品没有可比性,这样就会导致图书的运输成本、物流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畸高,特别是对购书这种低频次消费来说,新华书店本身很难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派送系统。所以,“傻婆娘等乜汉子”,我20年来就没有等来传说中的新华书店的网上购书。

而这一次借着大疫,线下书店搭上O2O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快车,才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上海新华传媒的相关负责人说:新华书店的优势在网点密,基本上几公里就有一家实体店,而饿了么的优势在即时配送的“快”。

首先,有了外卖系统的支持,图书“冲动消费”可能得到充分激发。

俗话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图书消费很多是冲动型的,看到电影里提到某段历史,网剧里引用某个作家,忍不住就要买买买了。过去因为网购的“延时满足”,少则一两天,多则一周时间,很多人也就放弃了购书的念头。而有了饿了么的外卖小哥、新华书店各种“分舵”前置仓的加持,“丈夫坐拥书城”的读书人梦想,可能就不再是梦想。随时种草,随时下单,图书市场链路将变得很短,图书市场的生态也会直接改变。比如,网红、KOL的安利,就可能直接转变为购买;《我是余欢水》一开播,新华书店就叮叮当当响起订购原著的派单音。

其次,书店从低频道的图书销售赛道,转向高频次的外卖赛道,本身是一种数字赋权。这让书店的业务本身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能满足读书的即时化消费。新华书店的商业能级的跃升,意味着小众图书市场有了更厚实的商业基石。

你作为一个文青,可能对《一课一练》、《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之类的“大路货”捶胸顿足、皱眉蹙额,但正是外卖的“大路货”支撑起线下店面的经营。

每个读书人都希望在书店里得到治愈,但是书店系统本身也需要治愈,也需要摆脱高额的租金、网购高折扣的冲击,特别是在大疫的特殊情况下,书店需要改变:有自己的渠道能够触达用户,需要能够有自己的种草,以及私域流量和社群维护营销。

读书可以是大众的,也可以是小众的,甚至是特别私人的,但是商业模式必须有更宽的赛道和覆盖更广的市场。所以,别对于书店故步自封,别看不起书店做“外卖”。

愿每一个书店都能活下去,活得很好,愿每一本《一课一练》和《存在与时间》都能到达合适的读者手里,感谢每一本《清平乐》畅销书对每一套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帮衬,感谢外卖小哥又送煎饼果子,又送《1Q84》。

夜读丨陈禹潜:《猫和老鼠》,经典会流传欢笑也会

夜读丨师生集体“闭关”两个半月,是最优解吗?

夜读丨吕京笏:如果没有考试,如何证明你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