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上)

推薦閱讀書單:《人口論》《增長的極限》《經濟發展理論》《從0到1》《奇點臨近》《生命3.0》《百歲人生》《未來簡史》。


200多年前,馬爾薩斯出版《人口論》,提出了構建人口理論的兩個前提:一是食物作為人類維繫生存的保證;二是兩性之間的性慾要保持平衡。馬爾薩斯還提出了兩個增長理論,即在對人口增長不加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增長是呈現幾何級數,而相應的生活資料增長是算術級數,這個理論也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針對這種困境,馬爾薩斯還專門提出了減少人口的兩種方式:一是被動型抑制,包括戰爭、瘟疫、饑荒;二是主動性抑制,比如晚婚、避孕、流產、殺嬰、節慾等。這正是馬爾薩斯的觀點中令人爭議的地方,多少有點不符合人性。

200多年來,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起了不少爭議,達爾文認為該書為他的進化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大衛·李嘉圖評論說:"關於馬爾薩斯先生的《人口論》,我在這裡有機會表示讚揚,不勝欣幸。反對這部偉大著作的人的攻擊只能證明它的力量。我相信它應有的聲譽將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而傳播遐邇,因為它對於這門學科做了非常卓越的貢獻。"

據說,希特勒曾翻閱大量的書籍,包括鼓吹種族主義的《人種不平等論》,宣稱戰爭不可避免的《人口論》,強調戰爭是萬物之父的《戰爭論》等,在希特勒看來,帝國正陷入"危險的泥淖",只有日耳曼人才能拯救,非日耳曼人,特別是斯拉夫人,尤其是捷克人、猶太人都是劣等民族。

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中得出的結論,我們今天回過頭去看顯然都是錯誤的,馬爾薩斯囿於時代侷限性,並沒有看到科技發展對於生產資料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也沒有看到人口增長自我調節的可能性,要知道現在很多北歐、日本等國家,人口增長已趨於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英國研究馬爾薩斯的學者曾說道:"馬爾薩斯留下了無人閱讀而萬人痛罵的著作",馬克思甚至將《人口論》作為庸俗經濟學進行痛批。宏觀經濟學鼻祖凱恩斯一大貢獻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而有效需求理論的思想源頭就來自馬爾薩斯。

將近200年後,即1972年,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個報告——《增長的極限》,用系統動力學分析"地球系統",提出了轟動全球的

"世界模型"(即World3模型),後來這個報告形成一本書出版,成為20世紀改變世界最大書之一,這也促成了後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誕生與發展。

這本書的主題是說,世界上的資源非常有限,而人口不斷地增加,這世界發展快要到頭了,跟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脈相承。增長有極限,人的壽命在增加,各種資源的消耗在加速。

世界模型是以系統動力學為分析方法,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的五大因素:人口、工業產出、食物、汙染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福瑞斯特將這五大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利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建立起世界模型,並經過一系列修改,將World 1模型發展為World 2模型。後來,梅多斯領導的項目小組又將World 2模型的結構進一步細化並擴大了其數據量,從而進一步升級為World3模型,這就是《增長的極限》這份報告的研究基礎。World 3模型的最大的侷限性在於忽視了價格機制的反饋作用,稀缺會使資源的價格上升。

1992年,梅多斯等三位作者出版了《超越極限》一書,在前言中,三位學者鄭重聲明:本書是《增長的極限》的更新版本,所闡述的觀點只是警告,不是悲觀的預測,更非判決。它要求人類作出選擇,那就是可持續性的發展。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羅馬俱樂部預言的增長極限顯然也沒有到來,事實上過去200年間,人類的生存條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比如下面的這些:人口數量在過去200多年來確實是急劇上升,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先進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包括蒸汽機、鐵路、生物技術、電話、汽車、盤尼西林、抗生素、DNA的發現等。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增長,1900年全球的人均壽命是31歲,1950年全球人均壽命是49歲,2010年已經達到67歲。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到的人類永生會不會實現,我們姑且不論,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在不斷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琳達·格拉頓、安德魯·斯科特在《百歲人生》中也提到,21世紀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歲,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真,發展中國家也正迎面趕上,我們正步入長壽時代。

《百歲人生》的兩位作者指出,長壽時代再創造比娛樂更重要,閒暇時間要用來構建自己的無形資產;要培養自己在創造、共情和問題解決、自由往來等比機器人更具優勢的技能,那是未來產生高薪崗位的領域;政府的關注點要從社保擴大到全方位的教育、婚姻、工作時間及更廣泛的社會安排上……。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長期的指數增長,那些想靠"複利"賺錢的人都是一廂情願。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有句名言:"任何相信指數級增長會在有限世界裡永久持續下去的人,要麼是瘋子, 要麼就是經濟學家。"

相信這個世界會一直呈現指數增長,科幻小說評論家加里·韋斯特法勒把這個錯誤的思維方式命名為"外推謬誤"。比如,政治評論家喬治·奧威爾(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著作《一九八四》的作者)有感於當時極權主義政權越來越多,認為極權主義會在不久的將來席捲全球,而事實上並沒有。觀察到一個趨勢,我們做簡單的外推,認為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就是馬爾薩斯人口論和羅馬俱樂部增長極限的思維缺憾。

既然增長的極限不可能,那麼我們就要挖掘極限的增長,但是要如何實現呢?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如何驅動發展,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創新發展理念。熊彼特從小給自己定了三大目標:成為維也納最完美的情人,歐洲最出色的騎手,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從結果來看,他至少實現了最後一個目標。

28歲,熊彼特成為奧地利最年輕的正教授,36歲成為財政部長,這閱歷試問還有誰。當然,後來他從政從商都失敗了,妻子母親相續離世,還患上了抑鬱症。最後,他去了美國哈佛大學,在哈佛大學,他培養了薩繆爾森這樣的傑出的弟子。薩繆爾森是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

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五種情況:一是採用一種新產品或一種產品的新特徵;二是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三是開闢一個新市場;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五是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因此"創新"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它嚴格區別於技術發明,而是把現成的技術革新引入經濟組織,形成新的經濟能力。

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以實現新組合為基本職能的人們稱為企業家,

創新的主動力來自於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主要包括:建立私人王國,對勝利的熱情,創造的喜悅,堅強的意志等。

熊彼特特別強調,企業家與發明家必須區分開來。發明是一回事,使用發明則是另外一回事。比如iPhone有十幾項核心技術,但這些都不是最新技術,喬布斯將這些已有技術加以整合,獲得市場的巨大成功,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的創新體現。瓦特、愛迪生的偉大,不在於他們發明了蒸汽機、電燈,他們的成功在於讓蒸汽機、電燈得到了廣泛的商業應用。我在寫《知識產權簡史》人物篇的時候(請關注回看),專門寫了喬布斯、愛迪生和特斯拉的專題,提到特斯拉不如愛迪生、喬布斯的地方就在於,特斯拉不具備愛迪生、喬布斯身上的企業家精神,他是一個純粹的發明家。

熊彼特愛書,他藏書最多的地方不是哈佛大學,也不是維也納,而是東京邊上一個小城,他曾在日本一橋大學講學,那裡現在還設有熊彼特圖書室。

有學者稱,李克強總理就是熊彼特的粉絲,被譽為"現代企業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也一向承認其深受熊彼特的影響。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可謂深入民心,塑造了現代世界創新格局和創新體系。

硅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中提到,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全球化並不全是進步;競爭扼殺創新;"產品會說話"是謊言;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創業開局十分重要,"頻繁試錯"是錯誤的;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僅靠品牌吃飯;初創公司要打造幫派文化……在傳統時代,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從1到N的過程,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複製之前的經驗,通過競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影響力。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企業卻是一個從無到有,即從0到1創造市場的過程,這就是硅谷的成功之道。

當然,彼得·蒂爾的觀點對於互聯網創業而言確實是真理,但是對於中國的創業環境來說,創新是從0到N的過程,而所謂山寨、微創新甚至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我們不妨稱為從N到N-1或者N-M(M=2,3,4……)的過程,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還不夠的情況下,我們國家的創新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未完,請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