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30歲還沒有洞察力,怎麼去爆富?

本文為《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的前15講學習筆記和思考,感謝CJ的分享。

01

觀點1: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高手改變模型。大部分人之所以無法“洞察本質”,是因為所謂的“本質”,被封閉在了一個又一個的“黑盒子”裡。那這個黑盒子裡,到底有什麼?第一,系統,比如手錶裡,無數緊緊咬合的精密齒輪;第二,動力,比如發條、電池、太陽能、溫差,或者人體動能。

觀點2:我的這門課程由五大模塊組成。第一個模塊,叫“搭建模型”。剩下的四個模塊是四個練習場:解決難題,看透人心,預測未來,和終身練習。

觀點3:系統動力學家德內拉·梅多斯,在她的成名作《增長的極限》裡說:“真正深刻且不同尋常的洞察力,來自觀察‘系統’如何決定自己的行為。”

到底什麼是洞察力?所謂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這個黑盒子裡,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連接關係的能力。因為要“真正解決問題”,通常不是改變要素,而是改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洞察力就是幫你找出連接關係,然後改變它。

思考:

1、判斷關係和連接有時間比判斷要素本身更重要,因為要素是靜止的,而連接是容易變化的,連接是由人組織起來的。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存在較大的變量和不確定性。

2、洞察力的本身是發現規律和運作邏輯,也是我黨“實事求是”的邏輯,發現規律、改變規律發生的條件。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沒有養成洞察力?主要原來是對人和事情缺少感知,沒有信息的敏感性;沒有預判和可能的問題點,變成盲目的瞭解,很難窺探全貌;事實和資料不充分,或者盲目相信第三方的資料,沒有對真實的世界進行感知。這幾點在商業實踐上也是如此,找到背後的真實發生動因,而不是表面數據。

02

內容:抽象來看,除了“要素”,就是“要素”之間的四種“連接關係”: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和滯後效應。作者用例子說明了幾種要素的表現形式。

30歲還沒有洞察力,怎麼去爆富?

思考:以金融市場為例

1、因果鏈:正向的例子,公司利潤越好,增速越快,公司的市值能夠長期保持增長;

2、增強迴路:上市公司在14年、15年發現通過併購可以持續提升市值,股東個人也看起來身價暴漲,於是出現更多的併購;而一旦,併購過多,商譽增大,業績無法完成,利潤會產生更大的下滑區間,產生之前暴漲現在暴跌的狀態。

3、調節迴路:在資本結構中債權的成本比股權低,邏輯上要更多的借貸,但借貸過多會導致公司的負債率太高,銀行擔心公司的還債能力弱,企業也很難再拿到更多貸款;同理,會通過利率水平影響。

4、滯後效應:正向:公司的價值需要長時間的增長才能夠證明,證明自己是個好公司需要足夠的時間,而做個不好的公司只需要做幾個不靠譜的事情。這一點和人品一樣,日久見人心。

03

內容:

流量確實是“必要”的,但只有能轉化為存量的流量,才是“重要”的。

第一,關注“核心存量”。有些存量,它的增長能明顯提升實力,它的減少會迅速帶來危機。這些存量,是你的“核心存量”。找到你的核心存量後,不遺餘力地往裡注入流量。

第二,關注“流量增速”。普通的人關注流量大小,但優秀的人關注流量增速。落後者必須找到更大的流量增速,才有機會“趕超”。實力靠存量,潛力靠流量,趕超靠流量增速。

第三,關注“週轉時間”。用存量除以流量得到的數值,就是週轉時間。

思考:

這個公式和財務管理的一個指標異曲同工,淨資產收益率=淨利率✘權益比率✘資產週轉率。在淨資產一定的情況下,Roe越高越好。淨利率就是核心指標,盈利能力;權益比率是借債大小,能否形成更大規模;資產週轉率是週轉效率。

在滿足客戶需求、情感關係中同樣也是真實的有效存量、增速、滿足效率。

04

內容:

因果觀:愛因斯坦說:白痴都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復雜,只有智者才能讓事情變得簡單。任何複雜的系統,都構建於固有的簡單性。但是,簡單,並不代表容易。“用因果鏈連接變量”時,要走出三個誤區:不要遺漏中間項;不要迷信相關性;不要顛倒因果鏈。

思考:

面上的因果可能不是因果,比如消費升級、李寧股票上漲,如果強制歸因會錯過重要的隱藏環節。有關聯程度的事務之間可能還有其他隱藏的關聯,最近遇見一個老闆做A業務,但談公司發展時聊的就很大,給人的感覺是有要幹很多新業務,後來才瞭解到一些新業務已經搞的差不多了,但他不想讓其他人知道A以外的事情。

錯誤歸因也是要防範的事情,要多瞭解事情背後的根源。

05

內容:

什麼是“增強迴路”?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循環增強,這就是“增強迴路”。“增強迴路”的判斷特徵就是“越來越……”。

建立增強迴路時,你要想清楚三點:找到自己的飛輪;確定第一推動力;堅持不懈地推動。

思考:

1、增強迴路成功和失敗的事情:在同一個時間段開啟了每週一篇和每週運動三次的flag,2年的實踐表明是每週一篇堅持下去了,每週運動三次失敗。每週一篇的成功的點是:對工作的焦慮和恐懼,能夠實現個人IP,有人點贊和打賞,試圖證明自己愛進步。每週運動三次失敗原因:1.工作節奏比較快,運動次數的時間難以保證;2.見效慢,瘦下來需要的飛輪因素不只是運動還有飲食習慣等,條件和制約多;3.信心不堅定,沒有長時期投入來驗證

2、增強迴路需要設計:設計能夠正向增強的迴路,人為增加效應,更符合人性,比如加入一些相應的社團和組織。

06

內容:

調節迴路必定潛伏在你發展的路上,亦友亦敵。在商業世界中,我們要懂得與狼共舞,做到三件事:1.打破“看不見的天花板”;2.建立“自我修復機制”;3.讓“阻礙變革者”,成為變革受益者。

你的計劃是騰飛,世界的計劃是迴歸。這個世界上,凡有增強迴路的地方,七步之內,必有調節迴路。如果你說沒遇到,那只是你增強得還不夠快。

思考:

1、調節迴路在投資方面的體現是規模、收益、時間的不可能三角,不可能在規模很大,收益很高,見效時間短都同時達到,價值投資的選擇是規模很大、時間很久,收益正常。

2、調節迴路在投資的另外一個體會是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如果一個產品很好很掙錢增長很快,競爭對手就會進來,就不會保持這麼快增長、這麼高盈利。要相信常識和正常情況。

07

內容:

關於滯後效應,有三個看清並利用的好辦法,其實不只是商業決策,你平時的日常決策也會用到: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在產品設計、公司管理上,都要懂得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用縮短和平滑策略,提防“滯後”引起的“劇烈震盪”。

瞭解了滯後效應的原理,你在分析問題時,就會加入時間的維度。從此,“時間”不再是隨便左右你決策的因素,你的洞察力上到了一個新臺階。

思考:

如果考慮到滯後效應,你覺得,你今天的成就,是哪些過去的行為導致的?而為10年後的自己,你打算做些什麼?

當前的自己受到的行為影響:(1)還算努力、還是想拼一拼,試一試;(2)興趣導向、性格轉變:從膽小和自卑的人逐漸轉向有一定目標、逐漸敢嘗試,到大膽試一試的狀態,進入正向循環;(3)多元學習:有意識到向更厲害的人學習,認識到別人的優點之處。

十年後的自己,打算做什麼?

1、精力和時間的相對聚集,保持在一定的興趣範疇,多做事情、多成事,才能讓自己進入新階段;

2、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要找到和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愛人,一起開拓未來,與其改變不如尋找同行的人;

3、向他人學習、與優秀的人保持鏈接:尋找和發現身邊厲害的人、取長補短,與優秀的人發生鏈接;

4、工作、生活、人的三者飛輪的循環,與喜歡的人、更好的自己、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08

內容:

第一、諮詢行業的核心要素

麥肯錫的朋友說:成功案例。成功案例,會帶來更多成功案例;波士頓諮詢的朋友說:深刻的洞察。能治病,才是關鍵;曹陽掰著指頭數:諮詢、培訓、演講、文章、寫書。這5個核心變量相輔相成;劉芹說:聲譽。那一切都是為了積累聲譽。

第二、關鍵因果鏈

通向收入的因果鏈,我從眾多要素中提純出了一個關鍵的“因”,那就是:聲譽。成功的諮詢公司各有各的成功,失敗的諮詢公司只有一條:客戶不相信你的能力。最大的成本是交易成本。聲譽就是讓客戶相信的力量。只有用極好的聲譽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增強迴路:推動增長的飛輪

CEO的核心職責,是“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我的職責是不斷增強“聲譽”這個“勢”。怎麼做?建立“增強迴路”。

聲譽、學識、作品的增強迴路,眾多機會中把事情投入到戰略資源和戰略事項。所有你以為的“突然出現式”的成功,背後都有其環環相扣的“增強迴路”。

第四、調節迴路:打破增長的天花板

推動增強迴路加速轉動時,你也必須問自己:未來抑制增長的,最低的那塊天花板是什麼?我知道,是我有限的時間。單價再貴,我的時間也終有賣完的一天。

第五、滯後:飽和式創業

昨天的努力,通常今天看不到回報。把戰略資源前置投入,讓結果提前地、確定地出現。對我來說,就是為每一個果,設計三個因。然後,等待時間。

我決定,用公眾號、微博,以及後來的抖音這三個因,共同推動聲譽這個飛輪;用商業諮詢、企業家社群、企業傢俬董會這三個因,共同推動學識這個飛輪;用線下大課、5分鐘商學院線上課程、圖書出版這三個因,共同推動作品這個飛輪。

這個增長迴路裡面,沒有一個叫做銷售的飛輪,也沒有一個叫做收入或者利潤的飛輪。因為,那些都是果,而不是因。

思考:

這篇以舉例說明自己怎麼做的,特別棒,把之前的點都串了一遍。投資行業和諮詢行業有點像,但區別點是交易成本更大、更滯後、更難轉移。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1)你的核心存量是什麼?

投資行業的核心存量是長週期的穩健高收益。

(2)你的關鍵因果鏈是什麼?

認知深度決定了投資收益,投資收益決定了匹配的投資者。

(3)你的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是什麼?

增強迴路:對公司和行業的認知水平、企業家判斷、風險識別,能夠獲得高收益,認知、人、風險是能夠增強的飛輪。這個過程需要有更多的價值觀類似,認同的人一同前行。調節迴路是: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總有不知道和不理解的東西,需要建立分享機制、信息機制來規避和識別。

(4)你的哪些努力,結果不在原因附近?

和搞交易的人瞎扯,做看起來全面但沒有深度的報告,瞎聊短平快又難以提升深度認知的事情。

(5)你在推動自己的飛輪嗎?

認知梳理:公眾號、雪球、知乎,針對朋友、投資者、有認知的人;缺少:財經媒體、雜誌、期刊等的發文或採訪,沒有品牌背書。

專業能力和認知:參加過幾個培訓和學習;沒有聚集到能幫助自己提升的老師和同學,需要多拜師多學藝多應用。

企業家溝通:一些項目參與到盡調和溝通,但樣本質量和數量有限;對好公司的業務缺少樣本和認知。

09

內容:

判斷一個系統是否穩健的三個步驟:檢驗適應力、自組織性,和層次性。

1.適應力,就是突然遇到外部衝擊,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

2.自組織性,就是為了適應變化,系統自我突變的能力;

3.層次性,是通過把整體切分為局部,來控制系統信息風暴的能力。一個能夠應對意外,自我成長,並層次有序的系統,才是健康的系統。

思考:

1、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窮人養了一隻羊,想著大羊可以生小羊,小羊再生小羊,這樣的話可以富裕很多,再娶一個年輕的媳婦。然後,窮人的媳婦就把羊賣了。窮人在應對風險方面是比較脆弱的,適應性也會比較差。

2、想到更多的是關於職業性的系統能力構建,背後是能力的普適性還是過於細分,以至於沒有其他平臺應用到;能力的方法論和系統能力,是點上解決還是有系統思考,剛工作2年沒有系統思考大家可以接受,如果工作5年還沒有就挺可怕;在領域內是否有積累,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數據、有品牌、有積累、可延展的產品;可轉移性,如果換個平臺,是否有下屬願意追隨,個人對其他人的幫助和價值在哪,能吸引到什麼樣的人?

3、自組織性:體系初步構建之後怎麼讓這個體系更有爆發了,比如群組織的方式可以激發新的思考,或者線下組織可以補充自己的體系能力,形成互相借力的思考。

10

內容:

任何商業模式,或者說系統能夠成立,都有“隱藏的大前提”。大前提消失,看不見的東西不見了,因果鏈就會斷裂,系統就會失效。

所以,過去有效,現在失效,這時你要條件反射地想到,一定是它所依賴的某個隱藏的大前提消失了。那怎麼辦?還原大前提。

怎麼還原大前提?從三個地方,找到大前提可能的藏身之處,它們是:時間前提、空間前提,和技術前提。

思考:

在投資研究的項目上研究時代的背景和原因尤其重要,大的框架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時代需求、什麼契機、公司做對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效果。

於是需要看這些背景是否還在,供給和需求是否還在,是否有很大的變化,公司是否還是能夠維持這種增長。背景發生和變化通常不是那種鉅變,而是慢慢變化,趨勢不會在一天轉變,而新生力量也不是在一天之內取得勝利,所以對於變化要有敏感性和關注度,以第三方的視角觀察和應對。

11

內容:

每當你遇到“止步不前,無法跨越”的問題時,你很可能遇到了一個系統結構上的“剛性約束”。要識別哪些地方最容易有“邊界牆”。這四個地方,需要尤其注意:市場規模;資源限制;法規政策;技術限制。

思考:

一個人的成長如果止步不前,無法跨越,可能存在什麼樣束縛和制約呢?以工作6年為例普通中層為例進行思考,這也相當於負面清單,潛在的恐懼。需要說明的是,我是工作三年的人。

1、能力瓶頸:認知和專業能力不足,也無法帶領團隊,也沒有能力承做和推進項目,於是就在平臺上難以掙脫。有些人是以目標反推的方式進行資源和能力搭建,不會太被動;

2、資源瓶頸:比如拿不到項目,在各個體系內沒有直接達成合作的關鍵人脈,也沒有高人指點,於是在體系上落後;

3、發展路徑選擇:是走業務崗還是中後臺崗的階段,要接受自己的狀態;

4、薪酬瓶頸:面臨上有老小下有小的情景,工作和生活壓力雙層擠壓。背後還是變現能力和成事,學習很多,現在不掙錢未來也不掙錢,說明大概率學了些沒有用的東西。

12

內容:

流(入)量有時缺乏,有時過剩,導致“忙起來忙死,人手根本不夠用,閒下來閒死,沒活幹也要發工資”這一類問題,帶來系統波動,造成混亂。怎麼辦?

你應該給系統安裝“緩衝器”。緩衝器,是專門用來平滑流入量波動的存量。安裝緩衝器,有兩種辦法。為了應對缺乏型波動,你可以在波動的上游,安裝一個庫存型緩衝器,比如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保證下游平滑穩定;為了應對過剩型波動,你可以在波動的上游,安裝一個蓄水池型緩衝器,比如軟件公司的農閒項目,保證過剩被平滑吸收。

緩衝器,是解決波動的重要工具,但是要記住:足夠用就好。因為緩衝器有成本,還會降低系統響應變化的速度。

思考: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緩衝器。

1、定投指數基金:每月定投1000元,不影響生活,也不影響生活感知;

2、規則和經驗的梳理和整理:形成規範性的文件,不影響平常的工作,還能把文件整理一下,以後給團隊成員使用,不用再教一遍,省時省力,可積累;

3、一些行業的朋友:遇到一些項目可以溝通和諮詢,獲得一定的幫助和提升;

4、精力的緩存器現在確實少,缺乏運動和身體管理,導致精力和注意力變差,需要解決;

5、管理的目標是滿意而非最優,最優意味著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差;

6、多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和覆盤:一直忙碌會導致越來越忙,一直學習可能會忘記為什麼學習。

13

內容:

臨界點的“本質”是什麼?臨界點的本質,是主導結構模塊之間的切換。商業世界,哪有什麼“直線型成長”,你需要管理前方因為“存量”觸達某個閾值,而必然遭遇的四種“臨界點”:

質變點,突然來臨的“因果鏈”切換;引爆點,一條“正向增強迴路”被激活;滅絕點,一條“負向增強迴路”被激活;失速點,一條“調節迴路”被激活。

“一直挺好,突然變了”這樣的“突變問題”背後,很可能有一個臨界點。

思考:

從財務報表裡看到的公司是線性外推的,比如過去幾年增長都是30%左右,於是我們預期明年的增速也是30%,至於能否達到真的存疑。

質變點:有些業務突然暴增,原因可能是公司之前花了時間和錢去改善供應鏈,供應鏈的體系出現很大變化,但是如果需求沒有大變化,數據還體現不出來;

引爆點:突然某一個浪潮出現,公司能夠迅速抓住,業務格局有很大變化,大家突然意識到公司不一樣了;

滅絕點:之前大家以為業務差不多的兩家公司,在大的關鍵點會受到檢驗,比如:華為和中興,潮水落了才知道真實情況;

失速點:收入增長低於成本增長,庫存太多,應收過多,業務被動的時候一般都是失速點,要注意防範,比如地產增速下滑的1年後電器公司收入大幅下滑。

14

內容:

用“症狀解”解決問題,解決“是什麼”(What)的問題;用“原因解”解決問題,解決“怎麼辦”(How)的問題;用“根本解”解決問題,解決“為什麼”(Why)的問題。什麼是“根本解”?改變模型,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高手改變模型。

思考:

1、與客戶溝通的根本解是找到核心痛點,滿足需求。為了解決痛點,可能需要幾個證明自己能力和體系的方面,比如實力、履歷、世界觀和方法論。

2、相處模式也是一個想解決的問題,要解決自己底層的價值觀、習慣、互動模式,出了一些事情後的應對策略和思考,能不能真的心態平和,以他人立場想事情解決事情,付出時間和愛。

3、要思考自己的思考模型、決策模型和飛輪體系,找到其當前現狀和邏輯,存在的風險和挑戰,要在哪裡強化,哪裡時間和精力調整。這個思考本週完成。

15

內容:

羅素·艾柯夫提出,這個世界上有四套系統:機械系統、生物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社會系統,是唯一一個系統(比如公司)和變量(比如員工)都有意識的系統。

如何改變,記住兩點:參與約束,有意識的個體,必須獲得超預期的收益;激勵相容,獲得超預期收益的計劃,符合“員工越自私,公司越盈利”的原則。

彼得·德魯克說: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善意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上下同欲。

思考:

1、設計一個交易結構和方案時,要在全局上想服務的客戶怎麼樣價值會最大,獲得最大的價值,整體上解決的話各方能夠獲得什麼價值,不要站在無關第三方想事情,這樣的話只是把事情辦了,而非辦好。

2、如何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一個組織和系統,需要思考他們的參與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價值和收穫,最近在想做一個個人的會員群,裡面需要有什麼價值服務,需要什麼樣的人參加,能夠解決大傢什麼樣的問題,需要對方付出什麼樣的門檻,並且還能保證這個系統自組織和強大。目前沒有想清楚,也沒有有效落地。

3、和團隊成員溝通時,要站在幫助ta提升的立場,幫他解決問題的立場,幫他爭取功勞,承擔風險的立場;和領導溝通時要立足解決問題,給結論和觀點、解決方案。

應對焦慮 規避人生陷阱 寫作 應對差距 幸福的婚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