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构图这个话题在全民摄影时代,已被许多大师谈过很多次,你唱罢来我登场,纷纷扬扬兮。主要观点大多是减法构图、黄金分割之类,再辅之以自己的经验,而后反复咀嚼。纵然山珍海味久了,却也困乏。笔者更愿意从更多摄影之外的角度,试着去发现、探讨一些观点,并与影友分享之。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我们都晓得,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绚丽而多彩,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美学文化?自上古时期,东方美学便独树一帜,尤其是融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因此,无论是审美角度还是演绎形式,都与西方美学大相径庭。而今天,我们在谈摄影、谈构图时,貌似更多的人都力图从西方美术角度去借鉴透视、对称、光影之类的元素。倒不是说这些不对,亦不是不好。而是在善用舶来品的同时,也应回头看看祖先留下的瑰宝,可能收获更为良多。日本建筑大师黑川雅之先生说,“日本审美元素也正逐渐沦为西方美学的奴隶”,他大概也在为日本美术界的未来而担忧。而我们拥有足可傲世的东方美学,却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今天这个大谈梵高、盛行莫奈的时代,却鲜有人知油画印象派的诞生正是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美术作品的影响。印象派们在油画中融入了东方元素,在那个时代,莫奈们亦是被当时油画界的领军者们指责为异类,并不被认可。但新事物大抵如此,也因此而更彰显其生命力。有位日本美术大家说,“日本美术亦只是中国美术的支流、分支,谈到日本美术回避中国美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东方美学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所知甚少,只能试着拂去历史的尘土,尽可能窥见曾经那些美的一角。


木心先生曾经说,“唐是盛装,宋是便衣,元是裤衩背心。拿食物来比,唐诗是鸡鸭蹄髈,宋词是热炒冷盆,元曲是路边小摊的豆腐脑、脆麻花。” 那我们就正本清源,试着从唐诗的气象与格局说起,引入摄影构图,求得一些借鉴与参考。


唐诗之中,气象万千,格局开阔,以至于后来上千年的文人们,或以诗词或以书画形式,想逃离唐诗的磁场却大都徒劳无功。唐诗与宋词最大的不同是,唐诗描写事与景居多,诗人感慨基本为次。 所以,很多唐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维,我且来试举两首。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且看这四句,其实每一句都可以入画,亦是一幅摄影作品。摄影者按照此思路,也可以获得摄影环境与时机选择这一启发。 空山的“空”字已经点出了一丝空灵与幽静,按照摄影因素来谈应该是地利。然后还有一个“闻 ”字,这是最难表现的。这里引出一个故事,宋代时设画院,出了一个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学子以此为想象画一幅画,结果很多人画的都不那么有趣。有人精心画了一匹骏马在花丛驰骋,虽有气势,却没有体现出“香”,可恰恰“香”字才是点睛之笔。但“香”是去用嗅觉去“闻”的,如何用画笔去表达?这可是莫大的难题。 大概只有融入了传统道家哲学思想的东方美术才会如此有趣,在众多应试者中,有一个学子画了一幅,夕阳归去,一位少年策马扬鞭,马蹄之下,三两只蝴蝶紧紧跟随,一下就用蝴蝶点出了一个“香”字。这就是美术大家丰子恺先生为何会说,西洋美术是用眼睛和脑去看的,东方美术是用眼睛和心去读的原因。


回到上面王维的诗,“闻”字在这里和“香”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用摄影手法去表达,这是考验我辈的难题,但确实有趣得很,值得把玩研究。我拍过几个版本,不算满意之作,待有了新意,再与诸君探讨。 最后两句“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倒是可以拍出那么一点意思。这里的“反景”是指“光影”,就是夕阳又照到密林之中,又映射到青苔之上,都是很平实的白描,却透出安静的气息。我也尝试拍过,大概只有一个“复照青苔上”,有了那么一点意思,与诸君共赏之。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反景入深林


王维的诗很多可以入画,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如那首“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美学角度来看,“朝雨”、“轻尘”、“柳色”,这些都可看作美术与摄影元素,而天时、地利,加之摄影者的人和,皆可全部入画。只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拍摄“朝雨轻尘”的古城,倒是西出阳关遇上过一回。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玩唐诗而带入摄影,大概是我茶前饭后一种乐趣,有阵子颇为上瘾。私以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书画一体、诗画一体,并无明确边界。只可惜我们这几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籍深受西学影响,以致思维模式的建立也受西方思维影响甚深。在面对东方美术时,我们逐渐遗落了解开那些玄妙法门的钥匙,而西方美术那一套,可能本就无法解读东方美术。中国传统画里的世界大都是现实中找不到的,如层层叠叠、一目十排的山峦,这些借鉴于现实世界,而后升华为梦里世界。再看西方画,除了受东方美术影响而在近代崛起的印象派、抽象派之外,之前题材大都是写实,现实中可以找到实景对比。所以,从趣味性来说,东方美术更胜一筹不无道理。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再看我们从小熟悉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最爱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起承转合间带来的是一种反差美。试想古道之外有野草蔓延的清新,一眼望去是苍凉的荒城。或许有一天,在西北塞外看到如此美景,会悠然而现一种对比之美。寥寥两句,便是一幅绝美的风光照片了。 再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每一句都是极好的摄影题材与作品,值得玩味良久。所以说,学摄影审美构图,而不接触诗画,实在是一件憾事。若论中国诗画对我们审美与想象力的建立与提升,其重要性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摄影心得:唐诗里的摄影之美


就连当下流行的减法思想,在唐诗世界里也比比皆是。既然前面一直聊王维,那我们还是继续跟随王维,谈谈“减法思想”。初唐诗人王绩有一首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连问十二个问题,极写思乡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自然风景图和人文生活照。而王维也曾写过一首思乡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寥寥四句,却只一问!王绩的十二问“殷勤周到、事无巨细”,但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所以,“减法”构图大概也只是形式。若非从认知根本上,具备减法的审美与意识,只怕形式上的减法会导致“邯郸学步”。当然,笔者所学有限,也仅是一家之言,但求抛砖引玉,能和更多喜欢东方美学的朋友交流之,探讨之,欢迎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