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骨頭要硬


曾國藩率領著湘軍隊伍,奉行“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


湘軍每到一地,必先深溝高壘,嚴密佈防,然後再思作戰。


深溝要挖一尺深,防止馬隊攻擊;高壘要築一尺厚八尺高,用來防止火炮攻擊。


每日往前推進一段路程,再挖深溝、築高壘,如同巨蟒纏人,用一道一道壕溝把城市困死。


正是憑藉著這種堅忍踏實,死磕到底精神,湘軍硬是把太平軍這塊“硬骨頭”給啃了下來。


曾國藩在修身方面,也頗有打仗的硬骨氣。他說:


“人處財,一分定要十釐,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


這裡的刻,就是規則的意思,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絕不說軟話。


到了而立之年,曾國藩給自己制定了“修身十二法”:


持神敬肅、靜坐養性、起床要早、讀書要專一、攻讀史書、慎言、保持身體健康、日知未知、月溫舊知、習練書法、夜不出戶。


這十二條法,他每天醒來,必定遵照執行,堅持到晚年離世前。


毫無疑問,曾國藩對自己要求是非常嚴苛的。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功績,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所有成就,都依賴於這十二條。


人這一生, 真正的硬骨頭是人的意志。


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姿態要低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做人應以水為師,把姿態放低,身段放的越低,人的德行越高。


年少時的曾國藩剛進翰林院,他發現找不到幾個老鄉時,傲氣沖天而起:


“看啊,湖南千萬人,才出了幾個翰林?我不狂妄一點,都對不起湖南人”


於是,他總把自己抬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人一旦傲,脾氣肯定很臭。曾國藩和各種各樣的人吵架,把湖南土話中最髒的話帶到了北京,如洩洪一樣,見人就噴。


每次和別人吵架,曾國藩都要把事情的經過記到日記裡,然後咬牙切齒的反省一番:


“以後絕不能這樣了,要謙虛,要收斂脾氣”


第二天,他找到昨天的吵架對象,又是鞠躬又是道歉。


隨著一次次的犯錯和悔過,曾國藩從中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他總結出“三實”:“不說大話、務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此“三實”他奉為瑰寶,比如在攻打太平天國的戰役中,他從不把功勞留給自己, 總是把戰功推給部下,甚至是推到皇帝的頭上。


這使他贏得了部下的愛戴,乃至皇帝的信賴。


曾國藩說:“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不懂就要去學去問,所以才會廣知,品行言辭不完美,所以才要放低姿態去修身。


放低姿態,是一種修行。


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做人,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存心要善【曾國藩家訓】

存心要善


曾國藩說:“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


行善之人內心是快樂的,並且不想讓別人知道。


因為真正的善不是做給外人看的,倘若行善只是為了標榜自己,那麼這種動機不純的善,是最遭人厭惡的。


曾國藩在晚年告誡自己的兒子:“善莫大於恕”


行善不止在於做好事,還在於待人要和善,多寬恕別人的過錯,這是最大的善心。


34歲那年,曾國藩得到道光皇帝重用,官職連躍兩級,升侍講學士。


富貴不忘鄉。他寄家銀錢一千兩,拿出其中四百兩,以饋贈親族之用。


他在家信中,說明了理由:


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


二則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佽助(讀cì,資助),則他日不知何如。


他在信中還時時叮囑弟弟們,在給各親戚分發贈銀時,千萬不要提他的名字,可見曾國藩是個極善之人。


李巍曾說:“人生最好的風水就是擁有一顆善良而感恩的心”


反觀當下,很多人不懂得感恩,看人分等級,毫無惻隱之心,把人情當成交易。但凡做點好事,便要上網登報,賺取知名度。


如此的“善”是扭曲的,多多少少摻雜著“惡”的成分。


真正的善,不為名也不為利,而是出於良知。


行善是快樂的,行善的人一生好福氣。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