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空巢中年和空巢老年

空巢青年、空巢中年和空巢老年


標籤化的時代

隨著科技社會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無聲息的發生在巨大變化,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的熱門關鍵詞,而這些熱門關鍵詞的出現,也正是這個社會當下的映射..........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這個社會的很多族群也被標籤化,在大城市的獨居者中有一群年輕人,他們被稱為“空巢青年”。空巢青年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

社會變革的產物

“空巢青年”這個詞之所以出現,還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群體,也肯定會有他們產生的歷史原因。我也相信也同時會有另外一個新名詞出現:“空巢經濟”,也可以說是單身經濟。

“空巢青年”與“蟻族”“蝸居”等名詞的出現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人口遷移而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多、工資待遇好,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只能離家外出打拼。年輕人仍處於生活的過渡期,且其父母也大多不願意離開老家去大城市生活,由此造成了這些青年的“空巢”狀態。對於大多數“空巢青年”來說,城市的繁華、高房價的疊加效應和生存壓力,讓他們有著難以言說的孤獨和艱辛。

大數據下的生活地圖

在這個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人的生活軌跡,就像一張地圖,會被清晰的記錄下來,這些數據統計出來,會被商家和主管部門研究參考,然後實施相應決策。

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獨居青年越來越多。或主動或被動,獨居正在成為青年人一種普遍的生活選擇。根據市場研究,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15年裡上升了55%。

中國的獨居人數也經歷了一個持續的上升期,從1990年獨居人數佔到全國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據國家統計年鑑,2013年,獨居人數達到了14.6%。上海,則是全國獨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戶中就有1戶是隻有一位家庭成員的,北京的比例則是1/5,但這還僅僅是在籍人口的統計數據。

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

空巢的原因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但是無論哪一種,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空巢青年生活場景片段:

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行……

二三十歲,在一線城市有份體面工作,住在群租房隔間,廚房有全套餐具但飲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賣,長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之間無縫切換,每個夜晚刷朋友圈刷到頭昏眼花,叫醒他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快遞員,作息時間失調。

平時都是一個人上下班,吃飯主要靠叫外賣,有空就和朋友們微信聊聊天、玩玩遊戲。雖然常常也會感到孤獨,但卻很少會約著一起逛街、看電影。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孤獨得像條狗,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醒了發現一切依舊,沒人給我蓋被子,沒人關電視……

實現真正的獨立

主動融入他人和社會,工作之餘多參加社會性的組織或公益服務項目,以公民的身份融入我們生活的城市和社會。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中的挫折和困境不能隨遇而安,主動迎接挑戰才能完成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金錢方面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理財觀念,克服“月光”和過度提前消費,財務獨立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

“中年空巢人”和“空巢老年”

專家指出,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空巢中年”和“空巢老年”家庭開始在城市裡出現,“中年空巢人”和“空巢老年”亦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

研究預測,未來10年,“空巢家庭”將成為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佔比例甚至可達到90%。進入空巢期的中年人,要經歷從中年到老年、從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的雙重轉型,如果適應不好,將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

獨居群體數量日益龐大,單身社會正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認為,單身社會的膨脹,絕非是一時的潮流走向,事實上,它代表著重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無論是空巢青年還是空巢中年以及空巢老年不妨調整心態,正視之。獨居不是個人生活的失敗,更不是羞恥的事情。

空巢青年、空巢中年和空巢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