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重重生活壓力,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近兩年,一些以“XX青年”為基本格式的標籤化熱詞不斷在網絡上走紅,每一個這樣的標籤都是對一類青年群體的高度概括,可謂十分生動形象。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通過這些標籤詞來定位自己或者尋找同類的小夥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青年系”熱詞,你知道哪幾個?又屬於哪一類呢?

佛系青年

面對重重生活壓力,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指芸芸眾生中崇尚一切隨緣、不苛求、崇尚得過且過、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據百科顯示,佛系一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把喜歡獨自待著,關注自己興趣愛好和生活節奏,不想在談戀愛上浪費時間的男性稱為“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與“佛系青年”相關的詞還有“佛系”、“佛系男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的詞語。

佛係為什麼能夠走紅?是因為它精準地描述了部分青年人隨性隨緣,不刻意追求的生活態度。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會時刻準備著,時刻充滿幹勁的在生活,這個世界也不是隻有熱血,在平凡的生活中,更多的人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在過日子。

在身邊很多同齡人在拼命努力想要融入這個社會的生存環境卻不得章法、屢屢抱怨的時候,“都行、可以、沒關係”的佛系三連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寬慰的方式?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豁達?

斜槓青年

面對重重生活壓力,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

有隨性生活、不苛求的佛系青年,自然也有會不滿足於只過一種生活,滿懷探索精神的另一類青年。這類青年就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每一個斜槓之下都是新的身份,因此“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與佛系青年不同,斜槓青年代表著一批富有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輕人。他們不滿足於被設限的生活,不斷打破對自己的定義,去積極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斜槓之下,無論每一種身份做的好壞與否、長久與否,都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體現。敢於斜槓敢於突破,已經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

空巢青年

面對重重生活壓力,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

“北漂”“橫漂”等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到機會更多且資源更廣的大城市去奮鬥。在異鄉生活,每天趕著公交地鐵上下班,回到家後獨自一人吃飯收拾房間……這大概是獨身的年輕人們較為普遍的生活狀態。這類青年也被定義為“空巢青年”,

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

據調查,在北上廣等大城市,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或主動或被動,獨居正在成為青年人一種普遍的生活選擇。而獨居之下的生活狀態,也許並不能盡如人意。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孤獨的像條狗”

這是很多空巢青年的心聲與感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選擇獨自奮鬥也是一種上進與不妥協的體現。想要靠自己去爭取更好的生活,那就要接受拼搏過程中的不如意。其實孤獨等空巢狀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越來越喪,不停抱怨,對生活失去信心。

有框青年

面對重重生活壓力,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有框青年

有框青年

有框青年是指25-35歲,在工作、家庭和生活的重壓下成長的新中產階級。他們被一道道無形的邊框所束縛,在繁忙的生活中無暇實現內心的真正追求。

坦白講,人生的不同階段就是會有不同的條條框框來告訴你什麼是這個階段該做的事,這些限制,也許來自於家庭,也許來自於社會,在25-35歲這個階段,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是該成家立業生孩子的階段。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自由包容,能夠讓孩子去自行選擇生活方式,社會有其運行的規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在遵循規律去生活。這些無形的框架,是束縛,也是責任。

有框青年其實更多的是代表著勇於承擔責任的新一代,隨心所欲的生活誰不想選擇呢?但既然接受了世俗的條條框框,就要對選擇的一切擔起責任。在有框的世界裡,希望所有的有框青年們都能在承擔壓力的同時保持自我,適度開解自己,放下焦慮好好生活

以上就是對四大青年群體的解讀~

看到這裡的小夥伴,你覺得自己屬於哪類青年?又或者想要成為哪類青年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屬於你的生活狀態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