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黄庭经》为道教经典,但其中载述很多有关静功的理论与方法,是珍贵的静功文献,其重要性不亚于《周易参同契》。《黄庭经》包括《上清黄庭外景经》与《上清黄庭内景经》两书。《道藏》所收集的,另有《黄庭中景经》,但此书晚出,为唐以后之人所著,故一般提《黄庭》时多不包括《中景》。

《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外景》早于《内景》,《抱朴子内篇·遐览》已著录《外景》,一般多认为《外景》为魏晋时人所撰。世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经换鹅"之"经"即为此经,李白《送贺宾客归越》诗曾提及此典故:"山阴道土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书也因为有王羲之所书版本,而更著名于世。

《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欧阳修《集古录》曾记述他见到过永和十三年(357)的王氏写本(石本),其内容为《外景经》。因此,欧阳修认为《外景经》为真正的《黄庭经》,而《内景经》是它的阐释本,如他在王氏写本《黄庭经》后跋中说:"今《道藏》别有三十六章,名曰《黄庭内景》,乃此经之义疏也。晁公武《群斋读书志》也认为《黄庭外景经》与王羲之所写《黄庭经》相同,并认为《内景》可能是唐人所作。后世也习惯于以《黄庭经》称呼《外景》。

《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内景》的《治生章》述及"洞玄"之名,其《沐浴章》述及"大洞经"之名。《洞玄》与《大洞》均为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经典。又《内景》中提及的"玉晨君"、"玉清虚无老"、"紫清上皇大道君"等神名,都是南北朝以前所未曾出现过的,《唐书·艺文志》也未著录此书,所以,《内景》成书应当晚于《外景》。

但《内景》未必是《外景》的义流。《内景》、《外景》都以七言歌诀形式阐释静功养生的修炼原理,都主张精神的"恬淡虚无",但《内景》更重视存想,如《推诵黄庭内景经法》中所述:"正坐向东,临目内想身神(十三种)形式、长短、大小,呼其名字、还填本宫。"其《常念章》说:"存思百念视节度"。《治生章》说:"内视密盼尽睹真"等。《外景》则更重视意守丹田与气贯丹田,如其《上部经》说:"呼吸庐间入丹田"、"寸田尺宅可治生";《中部经》说:"子能守一万事毕","象龟引气致灵根"等。对于静功的贡献来说,《内景》并不亚于《外景》,某些方面贡献更大。如《内景》已认识到人的意识与感觉功能都归属于脑,如说:"泥丸百节皆有神",五官的"神"都朝宗泥丸,说:"一面之神宗泥丸","非各别住俱脑中",明确指出"脑中丹田"为"百神之主"等等。并悟出静功着重在精神意识的锻炼,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脑,如说:"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这些认识在当时的世界科学水平来说,是非常先进的。

《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何谓"黄庭"?据务成子注,其立名系依据中医理论。盖五脏中,脾属土,色黄,位居中央,"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天理自会。"所以, "庭"指躯体中央的一个空间位置,有如四合院的阶前空庭。具体地说,黄庭是指体腔内中央脾土所在的部位,即"中官",后世喻之为"丹鼎",是静功意守的重要部位。《外景》说:"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藏列三光。"又说:"金木水火、土为王"。这个部位,上有心火,下有肾水,左为肝木,右为肺金,是水火升降、金木交会、阴阳和合之处。"外景"、"内景",对待之名,景为景象,外象为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内象为脏腑器官等身体结构,取外象喻内象,使内象应外象,在这里,有"人与天地相应"之意,强调内练者应"法天则地"。《内景》"释题"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

《黄庭经》所阐明的气功炼养原理至简至真

《黄庭经》虽为道教的经典,但其所述静功修炼方法,并不乞求超自然的力量,而认为延年益寿之道在于自身,人体内自有"至宝",每个人都"抱玉怀珠",具体地说"至宝"就是"精、气、神",延年益寿之道,在于保持"至宝"而不耗失,所以说:"子自有之持无失","子自有之何不守?"因此,《黄庭经》并不主张祈神祷天或炼丹服药,而着重在"保灌自偿"以使"五形完坚"。正因为这样,内炼的成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而在于长期不懈的锻炼,《外景》说:"仙人道士非异有,积精所致和专仁",《内景》说得更清楚:"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这些话,出自宗教人士之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