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各种感情表现,莫不在文人笔下化成生动的文字,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读者了解一个人物的窗口。在各种感情表达中,人们又对关于忧愁的表达情有独钟,可能因为它最能触动人们的心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自古以来,流传下来很多写愁的名句,始终为人们所模仿崇拜。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都以写愁闻名,都是千古名句。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愁”是一种感情表现,没有具体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对于它的描写都需要一种载体。在文学史上,“愁”的最好载体是水,以水写愁的句子,几乎都成为了千古名句。但是,写愁最经典的名句却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这个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此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词大意是: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这首《虞美人》,人人都很熟悉。这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相传宋太宗闻读到这首词后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小楼昨夜又东风

可以说,这首词中的每一句,都沉浸着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助、悲哀、忧愁与无奈。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但是,整体的艺术高度,依然掩盖不住最后两句的光芒。前面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由此,这两句也成为备受世人推崇的、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以水写情,并非李煜首创,以水喻愁,也非李煜所独有。但能够借水将愁绪表达得如此形象、如此贴切、如此悠长邈远、感人肺腑,却只有李煜一人。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之前,有唐代诗人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句,其《横江词》中也有“一水牵愁万里长”句。李煜的名句很有可能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李煜之后,有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句,《千秋岁》中“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句,贺铸《木兰花》中:“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句,《临江仙》中“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句,王士褀《浣溪纱》中:“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句等。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只是朱颜改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说李煜略加点染,青出于蓝,无可非议。但说秦观、寇准青出于蓝,却不敢苟同。可以说,自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出,之后以水喻愁之句都有模仿嫌疑,况李煜是抒亡国之痛,故国之愁,虽眼不见长江,但长江却在心中,情思极为深厚。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飞红万点愁如海

欧阳修的离愁、贺铸的闲愁、王士祺的新愁,显然无法与李煜的“国愁”相提并论,唯有可以一比的是秦观的“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这一句主要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的确是名句。不过李煜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所以说,李煜这一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