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各種感情表現,莫不在文人筆下化成生動的文字,傳神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成為讀者瞭解一個人物的窗口。在各種感情表達中,人們又對關於憂愁的表達情有獨鍾,可能因為它最能觸動人們的心懷,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自古以來,流傳下來很多寫愁的名句,始終為人們所模仿崇拜。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都以寫愁聞名,都是千古名句。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因為“愁”是一種感情表現,沒有具體形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對於它的描寫都需要一種載體。在文學史上,“愁”的最好載體是水,以水寫愁的句子,幾乎都成為了千古名句。但是,寫愁最經典的名句卻是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說,這個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此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詞。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首詞大意是: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這首《虞美人》,人人都很熟悉。這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絕命詞。相傳宋太宗聞讀到這首詞後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小樓昨夜又東風

可以說,這首詞中的每一句,都沉浸著一個亡國之君的無助、悲哀、憂愁與無奈。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但是,整體的藝術高度,依然掩蓋不住最後兩句的光芒。前面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由此,這兩句也成為備受世人推崇的、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以水寫情,並非李煜首創,以水喻愁,也非李煜所獨有。但能夠借水將愁緒表達得如此形象、如此貼切、如此悠長邈遠、感人肺腑,卻只有李煜一人。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雕欄玉砌應猶在

李煜之前,有唐代詩人李白《金陵酒肆留別》中“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句,其《橫江詞》中也有“一水牽愁萬里長”句。李煜的名句很有可能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李煜之後,有歐陽修《踏莎行》中“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句,秦觀《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句,《千秋歲》中“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句,賀鑄《木蘭花》中:“漫將江水比閒愁,水盡江頭愁不盡”句,《臨江仙》中“閒愁朝復暮,相應兩潮生”句,王士褀《浣溪紗》中:“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句等。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只是朱顏改

宋朝陳鬱《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矣。”說李煜略加點染,青出於藍,無可非議。但說秦觀、寇準青出於藍,卻不敢苟同。可以說,自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出,之後以水喻愁之句都有模仿嫌疑,況李煜是抒亡國之痛,故國之愁,雖眼不見長江,但長江卻在心中,情思極為深厚。

詞人因一首詞而死,留下一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飛紅萬點愁如海

歐陽修的離愁、賀鑄的閒愁、王士祺的新愁,顯然無法與李煜的“國愁”相提並論,唯有可以一比的是秦觀的“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這一句主要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裡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的確是名句。不過李煜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所以說,李煜這一名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