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三國演義》裡魯肅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個老好人兒,憨厚朴實,孔明經常戲耍魯肅。但個人覺得《三國演義》裡魯肅卻是一個被低估的人。不然孫權也不會把軍國大權全權委託給魯肅,其實魯肅是一個深諳權謀、有眼光、有勇氣、有戰略大局觀的人。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深諳權謀

魯肅初見孫權,孫權私下約他在一張床(榻)上吃飯,魯肅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勢,史稱“榻上策”。有人把“榻上策”上升到了跟“隆中對”一樣的高度。實際上,這兩個事件性質完全不太一樣。“隆中對”的時候,劉備不過是個落魄的小頭目。“三顧茅廬”可見他見諸葛亮是真心求教,而諸葛亮也以未來天下大勢和具備高明眼光的戰略部署回應於他。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而“榻上策”的時候,孫權已經繼承江東大業。“榻上策”真正有趣的不是魯肅對天下大勢與戰略的把握,而是對孫權心態的把握。原文摘錄講述:

權說,“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在這段話裡,對自己的定位是齊桓公與晉文公,他倆都是春秋霸主。當時的“霸”字並沒有今天“霸道”的含義,而是相當於領袖或者帶頭人。權的表達是:我要立志為漢天子而奮鬥,尊王攘夷。話說得挺好聽,魯肅相信嗎?魯肅的答案意思白話一句就是:“別扯了,還是立志割據一方當帝王,守好一方百姓”。魯肅一眼就看破孫權稱帝野心,還給了他一個理由。只不過,孫權聽後連連表示:我還是漢家忠臣,你別說那麼遠的事,哈哈哈,大家喝酒喝酒。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還有一次更是明顯,演義裡魯肅擊退曹操得勝歸來時,孫權親自持鞍下馬相迎,問魯肅,這下你有面子了吧!魯肅說,不,您真當上了皇帝,我才是有面子!此時孫權欣慰的竊喜。種種表明孫權的心態被他掌握得相當準。所以說“榻上策”這事,跟“隆中對”有本質區別。

有勇氣

演義裡有一段寫的是關羽邀魯肅單刀赴會,雖然關羽的武力值驚人,曾經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而魯肅在赴會當中義正言辭地斥責了關羽,霸氣側漏,把他罵得無言以對。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有眼光

周瑜和魯肅本來並不相識,周瑜當縣長的時候,路過臨淮,聽說魯肅仁厚豪爽、樂善好施,就到他家裡來借糧,按說魯肅與周瑜從不相識,周瑜也不是本地高官,魯肅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但魯肅憑藉對周瑜的第一印象,就指著家裡僅有的兩困糧(困是圓形的穀倉,一困裡可以放三千石穀子)說,拿一困好了,這就是“指困相贈”,魯肅出人意料的豪爽讓周瑜大為歎服,從此將魯肅視為至交,但是細想,恐怕不光是因為魯肅仗義,如果對誰都這樣,那魯肅再富也得破產。當然了,最後周瑜也沒讓他失望。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有戰略大局觀

簡略說,魯肅和諸葛亮是“具有戰略定力”的人。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被孫權一頓臭罵也在所不辭,但是諸葛亮也因此難於勸諫劉備伐吳。周瑜、關羽之徒為一時之利,一時的爽快,最終讓曹操坐山觀虎鬥;這種深謀遠慮,不是這種只知眼前小利者能洞察的。

如此可見,魯肅給人的感覺確實是被低估了,世人皆知《隆中對》,汗青未重《榻上策》,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將原是大都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