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为什么要思乡?为什么要回乡?

因为乡土承载了每个人内心最温柔的记忆。柯灵在散文《乡土情结》中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生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无论经历岁月的多少沉浮,无论要去往何方,身在何方,心底的乡土情结都永不褪色。

在整个文学史中,乡土是所有时代的文学母题,“思乡”和“回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心底的乡土记忆也不尽相同,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引发的心灵史就有所不同,因此这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是丰富的,所体现出的心灵史也是丰富的。

那么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呢?与如此丰富的乡土诗产生共鸣后,又会在自己身上引发怎样的心灵史呢?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一、古诗中的“思乡”,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从古代文学作品来看,古诗中的“思乡”引发的心灵史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单纯地呈现出思乡情切,二是在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现出思乡之情。

1.单纯地呈现出思乡情切

诗人远在他乡,触景生情,或因特殊节日引发思乡之情,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并渴望回到故乡。

诗仙李白在秋日的夜晚望月所感,写下《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连串动作,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生动形象中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诗人因月而生思乡之情,因思乡而沉迷在月光和月夜中。诗人的心灵史在平铺直叙的月夜思乡图中表现出来:睡梦初醒,恍惚迷离中误以为(“疑”)铺在床前的月光是白霜,在皎洁的月光、季节的寒冷(“霜”)中,望着夜空的明月,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油然而生,于是低下头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家乡的亲人给予了浓郁的温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母亲为远行的孟郊仔细地缝制出行的衣服,这是因为害怕儿子迟迟难以回家,深挚的母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心灵史在书写母爱中表现出来:常年漂泊在外,深感母子离别的苦痛,也深念母亲的慈爱,内心只有对母亲的爱、感激和尊敬。自古以来,远游的诗人都会通过歌颂伟大的母爱,来表达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

唐代诗人王维也写出了经典的思乡诗,比如《杂诗三首》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的心灵史在问梅中体现出来:久居异地,家乡的梅在诗人心里有着最温暖的记忆,也代表了家乡的所有回忆,碰到故乡来人,他急切地想知道梅枝的花儿是否已盛开?也即是想了解家乡的近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的心灵史在节日中体现了出来:在重阳节时想起了曾经和兄弟佩戴茱萸一起登高,如今独自身处异乡,无法在重现当时的情景,内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怦然而出。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每首诗歌中的“思乡”都有着不同的触发点,但都单纯地呈现出了思乡情切的心灵史。在简练的语言中,表达出浓厚的情感。当然,这类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2.在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现出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中,大多会在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中呈现出思乡之情。导致诗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产生的原因,有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内部因素是所有思乡诗中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华文化中的安土重迁意识、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常情况和浓厚的血缘关系。外部因素由诗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诗歌作品中会有单个外部因素,也会有多个外部因素共同存在,大致为久居他乡、游历和访友途中、谋求仕途和被贬谪途中、遭遇战乱而颠沛流离、长期身处边塞无法回乡等。

五十六岁的杜甫在极端困窘下写出了《登高》: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的前两联写眼前所见之景,猎猎急风,峡谷猿的长啸,水清沙白的江面上鸟儿的回旋,萧萧而下的无边木叶,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水。这些浓郁的秋日景色,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于是后两联直接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由异乡漂泊写到年老多病残生,潦倒不堪。

结合诗句和诗人的境遇,可以看出诗人有着复杂而沉重的心灵史:几十年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仕途失意中长期独自漂泊异乡,然而理想还没有实现,就已经年老多病,穷困潦倒。诗人由漂泊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凄惨的身世遭遇,潦倒的现状,孤寂、惆怅和哀伤之情在登高中一涌而出。

报国情怀常常被诗人写在思乡诗中,杜甫的《登高》表达出了报国无门的愁绪,还有他在《春望》中也写出了思念亲人,心系国家的情怀,如诗中的“烽火两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在《阴雨》中也写出了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雨》和《登高》一样,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是在贬官后的一次升迁途中,看到眼前山岚间浓重的雾霭和辽阔的江山,感觉到滩头江水铺面而来的秋意,以及山谷中湿润的气候。

诗人复杂而沉重的心灵史由望向帝京之时体现了出来:虽是一次升迁,但是却还是在偏僻遥远的小地方,自己思念起家乡,在阴雨天气中多了些惆怅,想起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内心又多了些对于寂寞的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哀伤,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帝京报效朝廷。

思乡诗中的另一重要题材是作战关将士的书写。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秋一程》等。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范仲淹写出了边塞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悲凉,“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萧杀战地情景。在如此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中防守危城,诗人的心灵史表现出:“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壮志难酬,同时流露出对国家的忧患意识。纳兰性德在出关途中,想起“山一程,水一程”的漂泊异乡,只为了慷慨报国之志,然而日复一日的行军赶路,深夜灯火通明无法进入梦乡,只是因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在复杂而沉重的情感中呈现出的“思乡”诗,还有柳宗元所写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和思乡之情;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是柳宗元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所写出的对被贬谪的愤慨不平和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出的征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在古诗中,还有很多诗歌写出了围绕“思乡”所引发的复杂而沉重的心灵史,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欧阳修的《踏莎行》,李清照《声声慢》等。

二、现代诗中的“回乡”,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有“思乡”,便有“回乡”,现代诗歌作品中的“回乡”同样引发了丰富的心灵史。诗人有着回乡的坚定和急切,表达着内心对故乡的欢喜和热爱。这些诗歌大多通过回忆乡土记忆、联想故乡景象、从途中所见之景引发思索、书写家乡的现状等表现出了属于每个诗人的独特的心灵史。

本段选取国内诗人昌耀的《在山谷:乡途》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来谈一谈这些书写“回乡”的现代诗,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1.昌耀《在山谷:乡途》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昌耀(1936年-2000年)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8年被划为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在山谷:乡途》是诗人从青海回乡途中,因所见之景引发的一场心灵思索。

在山谷,倾听薄暮如缕的

细语。激动得战栗了。为着

这柔情,因之风里雨里

有宁可老死于乡途的

黄牛。

感觉到天野之极,辉煌的屏幕

游牧民的半轮纯金之弓弩快将燃没,

而我如醉的腿脚也愈来愈沉重了:

走向山谷深处——松林间

似有簌簌羽翼剪越溪流境空,

追逐而过:是一群正在梦中飞行的

孩子?……

.

前方灶头

有我的黄铜茶饮

诗人可以仔细地在山谷,倾听薄暮如缕的“细语”(通感手法),认真观察回乡途中的自然风物,这大概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青海垦区生活,在苦难中磨练出的沉静与细致,因此也才会被这“细语”引发出战栗的激动。诗人说自己是一头在宁可在风里雨里老死于乡途的“黄牛”,他为了这份不同于曾经的自然的柔情“细语”,也要回到家乡。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眼前除了山谷的“细语”,还有广阔的天空,辉煌的落日霞光,这落日像游牧民手中的半轮纯金的弓弩,逐渐下落(“快燃没了”)。诗人如醉的腿脚也随着落日的下落愈来愈沉重,“如醉”体现了回乡路途的遥远和奔波,也体现了被自然之景迷醉。

诗人曾经的磨难和内心的沉重,被坚定回乡的意志、山谷的“细语”和落日的余晖舒解了。于是才会把松林间簌簌下落的松针和羽翼剪越而过的景象,想象成一群在梦中追逐飞行的孩童。

最后一节写到“前方灶头,有我的黄铜茶饮”,诗人从眼前的想象到了前方的故乡,那灶头的“黄铜茶饮”(黄铜难以锈蚀,且散发亮光,代表了诗人内心的乡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踏上回乡的路途。

此时,喜悦和迷醉替代了之前的劳累,因之自然美景和坚定的信念,苦难的,沉重的心灵得到了洗涤,焕发了新的光彩,这是一次回乡途中的心灵舒解史。

2.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弗罗斯特(1874-1963),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雪夜林边小驻》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我想我认识树林的主人

他家住在林边的农村;

他不会看见我暂停此地,

欣赏他披上雪装的树林。

.

我的小马准抱着个疑团,

干嘛停在这儿,不见人烟,

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

停在树林和冰湖之间。

.

它摇了摇颈上的铃铎,

想问问主人有没有弄错。

除此之外唯一的声音,

是风飘绒雪轻轻拂过。

.

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

但是我有诺言尚未实现,

需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诗人认为自己可能认识这片白雪皑皑的森林的主人,然而自己在这里停留,他是不会发现的。此刻诗人与喧嚣的外界隔离,投身于观赏自然美景之中。

么自己会停留在此处?诗人将小马人格化,问出了这个问题。因为雪景森林是美丽的,也是宁静的,除了小马摇动铃铛和雪花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同时“在一年中最黑的夜晚”强调出了诗人对雪夜森林的热爱,是现实让自己疲乏不堪,只有宁静美丽的自然才能舒解内心的愁绪。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这吸引了诗人停留下来,但是想到现实,自己还有责任和家庭承诺没有实现,于是需要继续赶路,走完之后才能安心入眠。

这首诗诗句干练简洁,通俗易懂。通篇没有明确写家乡,但是在结尾写自己未完成的诺言时,表达出了责任和家庭承诺,坚定了自己继续踏上行程,以回到家乡,完成自己的诺言,因此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回乡”之作。

诗人的心灵史在诗歌中表现出纯粹而厚重:纯粹是沉迷于宁静致远的雪夜森林中,喜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厚重是由热爱大自然的宁静,衬托出对喧嚣的社会的疲乏,但是自己必须得离开这里,继续奔赴行程,去实现自己的责任和家庭承诺。

三、与如此丰富的乡土诗产生共鸣后,又会在自己身上引发怎样的心灵史呢?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亲人的怀抱,无微不至的爱,拥有山川树木溪流、鸟雀鱼虫的美丽山村。也有着嬉皮笑闹后,在某块岩石上磕碰出的疤痕。还有很多个日夜补作业时的微光,最爱捕捉的萤火虫,幕布一样的星月,亲手栽种的梅树……这是一时半会说不完的记忆,这是满满的温暖和欢乐,这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小时候待在山村里,向往外面的世界。学着课本上的思乡诗,只会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深刻与之共鸣。考上大学后,第一次离开狭小的村落,离开落后的县城,来到一线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欣喜。后来也去很多地方,从上学到工作,经历了很多事情。才慢慢意识到少年时期很想离开的乡土和亲人,对我是那么重要。

随着离家越久,经历和思想的丰富,我才真正读懂乡土诗,与之产生共鸣,对乡土的思念,对回乡的欣喜,无不交织在我离家又归家的往复中。

在电脑前工作的时候,抬头望着窗户上方的圆月,会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正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说,希望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能一起看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与母亲通电话的时候,会想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小时候母亲会为我缝制衣服、鞋垫,虽然长大后所有的行装都是买来的,但是母亲电话那头的叮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吗?她担心着我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平安幸福。以前总会烦的唠叨,是如今听来是永远不够的温柔细语。

古诗中的“思乡”和现代诗中的“回乡”,都引发了怎样的心灵史?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在繁华的都市中,有幸福有快乐,但是也有着生活和工作的疲累、磨难,在外的时候总想回到那方魂牵梦绕的土地。

然而踏上回家的动车,自己除了抑制不住的欣喜之外,还有着莫名的忐忑。就像弗罗斯特说“我有诺言尚未实现”,这诺言在我身上是责任,是曾经要闯出一番天地的豪言壮志,这是父母对我寄予的厚望。其实我知道,我的平安幸福,是他们最在意的,但是没有成功之前总会有一些忐忑。毕竟,荣归故里,是一件自己渴望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经历下,对于乡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浩瀚的古代诗和丰富的现代诗中,总会在某一时刻与某一首乡土诗产生共鸣。与此同时,也会像诗人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心灵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