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人物“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榮譽是對我們成績的肯定,但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還得繼續幹活。”即使獲得了代表國家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袁隆平仍記掛著“幹活”,即使他已經九十高齡。4月7日袁隆平還在三亞南繁基地查看試驗田。今年,除了忙於自己的工作,袁隆平也非常關注新冠肺炎疫情。他通過湖南省紅十字會,以個人名義向湖北捐款10萬元人民幣,並特意錄製了一段視頻,為抗疫一線的所有人加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個國家和地區出於糧食安全考慮,開始限制本國糧食出口,這引發了全球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針對此種狀況袁隆平給中國人一顆定心丸,他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 由於海南有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氣候,因此每年12月到次年4月,袁隆平團隊都會前往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袁隆平一直在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忙碌。袁隆平團隊今年將在全國推廣精心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超優千號”1000萬畝,預計每畝增產100公斤。3月23日舉行的“三一工程”雙季稻高產攻關示範2020年度工作會議,確定了在湖南13個縣的攻關基地開展以第3代雜交水稻“託底”的雙季稻高產攻關示範,目標是兩季總產達到每公頃18噸。而且畝產達到1046.3公斤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目前也即將在南繁基地完成今年的制種任務,預計4月10日就能收穫種子。袁隆平強調,儘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鬆懈不得,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記警鐘。

袁隆平生平經歷

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1939年,袁隆平在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1942年就讀於重慶復興初級中學。

1943年袁隆平升入重慶贛江中學讀書。1944年2月轉入重慶博學中學讀書。1946年,袁隆平考入漢口博學中學(高中)。袁隆平讀高中一年級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1948年轉學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附中,1949年,袁隆平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讀書。同年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學習。1950年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袁隆平續讀3年至畢業。

開啟研究水稻之路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走進湘西大山,成為一個農校教師。他按照當時在中國佔主流的蘇聯學派的遺傳學說,進行了很多無性雜交實驗:西瓜嫁接到南瓜上、番茄嫁接到馬鈴薯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等,均以失敗告終。讓他轉而相信在當時被視為異端的孟德爾遺傳學說。他以批判的精神跳出了畫地為牢的小圈子,從此選定了雜交水稻為研究方向。但當時,雜交水稻研究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傳統遺傳學界多數高層學者對雜交水稻定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雜交無優勢”,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權威們對這一研究表達觀點時,遣詞用句往往是打擊性的、或者不屑一顧,蔑視型的。

這個當時不被權威們放在眼裡的一箇中等農校的教師,以不羈的科學精神靠實踐去檢驗自由的創想,衝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多次反覆實驗,結果確證了水稻與異花授粉作物一樣,同樣具有強大的雜種優勢現象,用事實推翻了以前科學權威的結論。

“自由散漫”在他身上成為成功的重要品質之一,他回首總結說:“自由思想很重要的。多讀書,但不迷信書;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思想要解放。


人物“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從此袁隆平踏上了研究雜交水稻之路。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8年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86年,組織上曾考慮讓他擔任湖南省農科院院長,行政級別屬正廳級。但袁隆平擔心過多的行政事務性工作會影響科研,而他平生最大的志趣在於雜交水稻研究,遂婉言謝絕了。最後只掛了個名譽院長的頭銜。這些年來,對於眾多的兼職,他能夠辭去的堅決辭去,實在不能辭的,也事先“約法三章”,一般性例會不參加,一切的宴請不參加。他曾說過:“我這個人不適合當官,別的不說,在搞科研這一點上,它就沒有我現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研究水稻的重大突破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中國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雲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2001年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範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並於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範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誌中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

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袁隆平給出的成功秘訣

人物“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湖南農業大學開學典禮,袁隆平談及成功的‘秘訣’體會,用八個字概括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就是力量,是創新的基礎,同學們要打好基礎,開闊視野,掌握最新發展動態;汗水是要能吃苦,任何一個科研成果都來自於深入細緻的實幹和苦幹;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識、經驗、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昇華的產物;機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學會用哲學的思維看問題,透過偶然性的表面現象,找出隱藏在其背後的必然性。堅持做到這幾點,才能突破障礙,實現夢想。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袁隆平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