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三毛說,“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把自己當靠山的人,遇到任何突發狀況,都可以活得從容;

遇事聽天由命的人,既挑不了大梁,也讓自己惶惶然不可終日。

這次災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拼的是耐力;能不能平穩地熬過去,就看自己有幾分承受力。

01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

《肖申克的救贖》中說,“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世上之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無非只有兩種反應:

一是,誰可以幫我度過這次難關;二是,我要怎樣做才能扛過去。

兩種姿態,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時時張望企求援助的人,最容易在災難到來時敗下陣來;心存僥倖,結果準備得不充分,一有些風吹草動就慌手慌腳。

而遇事“求諸己”的人,不會老是給人添亂,把麻煩別人當成常態。

足夠冷靜、剋制,既能體諒別人的自顧不暇,還能激發自身的責任感。

以“渡人”為己任的人,如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文宏醫生等,眼中不僅有自己,更有普羅大眾。

因此,“渡人”是一種心態,一種格局。

以渡人之心渡己,避免了怨天尤人,最終足夠擔當,拯救的還是自己。


02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有人說,“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熬過幾個秋。外人只看結果,自己獨撐過程。

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在人前矯情,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自己的現狀是怎樣的,無需向外人一一道來。別人只願意看當下,不看你背後的艱辛。

也許你的本意,是讓外界理解自己,可在他人看來,這就一種抱怨,一種不作為的消極。

尋求安慰的過程總讓人產生幻覺,似乎問題快要解決,其實是自欺欺人。

有一個詞,叫“賣慘”。

通過“出賣”自己的慘狀,以博取同情,希望假借他人之手,把問題解決。

這樣的人,做人的姿態很低,低到失去了存在感:

越是不自重的人,越容易被人看扁;自己那些生活的苦難,在別人內心掀不起半分波瀾。

“人情如紙薄,世事如棋新。”

經過這場疫情,要活出骨氣來,只有那樣子,才不會臨事逃避,拖累家人。


03

最深的安全感,來自於內心的強大


叔本華說,“學會孤獨,才不至於失去自我。唯有獨自一人時,才是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人感到孤獨無依時,他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一個人最大的依靠,永遠是自己,別人只是路過,是“看客”,即使心存同情,也沒有幫你的義務。

一個人的安全感,永遠只能自給,才能源源不絕。

聽從命運的安排,或是盼著別人代替自己承受,都是自我麻痺,於事無益。

《菜根譚》中說,“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

春風得意時,遇事從容不迫,那不是本事,而是本能;

而在困苦交加時,依然能維持淡定的底色,才是真本事。

有些人,無論順境逆境,都看不出一絲慍氣,不是因為好運加身,一輩子順風順水,只是內心足夠強大罷了。

內心脆弱,滋養的是依賴心理,把生活的責任往外拋。

內心強大,才能把所有經歷,都當成一種砥礪,激勵自己變得更好,以獨自應對世事的變化。

04

柴靜說,“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有一種堅強,外表強硬,只為了讓在乎的人安心;內心的酸楚,只留給自己去默默承受。

博取同情,除了證明自身的懦弱,別無用處;唯有把責任往肩上扛,給身邊人幸福,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